歐盟“缺席”意在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的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雙反”調查正式立案,并與同年早幾個月立案的對美韓多晶硅的“雙反”合并調查。然而,作為涉及同一產品的調查對象——歐盟,卻在此次初裁公告中“缺席”。
專家認為,此次對美韓的多晶硅制裁或是想借此給歐盟警示。“中國這是敲山震虎,此次是刻意回避了歐盟,想借美韓對歐盟施壓。”任浩寧說,現在是談判最敏感的時期,如果談判最終破裂,中國企業(yè)將完全喪失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
作為歐盟的主力,德國在我國今年前五月的多晶硅進口中占了30%,我國若對歐盟多晶硅征稅,除了國內企業(yè)損失慘重外,德國產業(yè)更是首當其沖。雖然這筆賬,中歐是心知肚明,但目前雙方仍在價格這一核心問題上僵持不下。
(圖片:作為涉及同一產品的調查對象,歐盟“缺席”初裁。)
事實上,我國對歐盟多晶硅初裁結果之所以備受各界關注,是因為外界普遍將這與歐盟對華光伏“雙反”案聯系在一起。
此次多晶硅“雙反”重要發(fā)起人之一的呂錦標對記者解釋道:“大家不應該把我國對歐美韓的多晶硅‘雙反’與美國、歐盟對中國的光伏組件‘雙’混為一談。這是兩件不同的貿易糾紛,你對我傾銷我查你,是WTO的正常應對措施,不存在報復一說。”
中國光伏產業(yè)聯盟秘書長王勃華介紹,自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初裁以來,中歐之間正在進行“價格承諾”談判,努力走向和解。“此次將歐盟與美、韓兩國區(qū)別對待,一定程度上是商務部向歐盟的‘留情’之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