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6日,河南省南陽市信訪局綜合調研科科長李海景勞累過度,不幸殉職,年僅40歲。
一位60多歲的老人得知消息后,讓兒子開著摩托車騎行115公里帶他前來送李海景最后一程。老人泣不成聲地說:“李科長啊,你是好人,你是我們上訪者的貼心人,你是為我們上訪者累死的啊。”
送別儀式上,殯儀館內外站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群眾。殯儀館館長感慨地說,這么多人為一個普通信訪干部送別,太罕見了。
只為群眾少憂愁
李海景說:“百姓上訪無小事,百姓訴求大如天。自己多一分苦和累,群眾就少一分憂和愁。”李海景不遺余力為上訪戶的合法權益奔波,老百姓也從李海景身上感受到了政府的溫暖。
丁春顯曾是唐河縣有名的上訪戶,1993年因土地糾紛多次上訪。李海景接訪后,8次坐長途車去百公里外的唐河縣調查,下到鄉(xiāng)村私訪取證,終于為老丁爭取到合法利益。此后,丁春顯主動擔當起義務信訪員,多次化解上訪矛盾,現已擔任鄉(xiāng)司法所副所長,主要負責群眾來信來訪工作。
唐河縣郭灘鎮(zhèn)遂王村村民李明山認為本地是幾十年的糧棉基地,不適合種桑養(yǎng)蠶,他向上級反映鄉(xiāng)里硬性改變種植方式、拔莊稼毀青苗的事情后,遭到鄉(xiāng)干部打擊報復。李海景多次調查,對方多次設障礙。為了給李明山一個說法,李海景沖破重重阻力,取得有力證據,為李明山的平反昭雪、落實政策奠定了基礎。
清貧的“慈善家”
李海景家中有75歲的老母親、癱瘓的大哥、下崗的妻子和正在上小學的兒子。去李海景家采訪,看到的情況讓人心情沉重:用了18年的舊電視,露出海綿的破沙發(fā),帶補丁的廉價鞋……李海景去世后,親朋好友找到了他唯一的銀行卡,到銀行查賬,里邊只有93元錢。
李海景本身就是個救濟對象,可他從沒向組織張過口。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他都是盡力相助。
2004年春,李海景看到上訪的淅川縣滔河鄉(xiāng)上寨村農民孫貴娃生活困難,就從自己工資里拿出400元資助。孫貴娃靠這400元起家搞養(yǎng)殖,現已脫貧。
李海景去世后,有個陌生電話打給李海景二哥,說自己是運輸公司的困難職工,5年借了李海景5000元錢。那人在電話里哽咽著說:海景是個好人,我會想方設法還了這筆賬的。
多年來,李海景多次資助貧困兒童上學,為家鄉(xiāng)修路捐贈6000元,還時常送給上訪戶路費和吃飯錢,親朋好友送他一個外號“清貧慈善家”。
倒在信訪崗位
在李海景的辦公桌上,有他生前最后的親筆記錄:執(zhí)政為民,守土有責。是的,李海景在信訪崗位“上為黨分憂,下為民解難”,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1995年,李海景從大學教師的崗位調到信訪局。他15年如一日,為了信訪事業(yè)鞠躬盡瘁:從事接訪工作5年時間,累計接待上訪者1萬多人次;從事辦信工作5年時間,累計處理群眾來信2萬多件;從事綜合調研工作5年時間,帶領全科同志修改各種材料3000余份達800多萬字。南陽市信訪局局長李鵬動情地說,海景是長期超負荷工作而累倒在崗位上的?。?/p>
2009年9月14日,李海景趕寫一份材料至次日凌晨3時,感到胸口隱隱作痛。15日一早,他又趕到辦公室修改材料,安排好全科的工作后,去向主管副局長匯報工作。此時,他額頭冒汗,臉色發(fā)白,這位領導強令他停下工作去醫(yī)院檢查。
這一去,李海景再也沒有回來。16日上午9時,他因勞累過度、心力衰竭停止了呼吸。他在打給同事的最后一個電話中說:不要來看我,干好工作。
李海景去世的消息傳開,凡和李海景有過接觸和聽說過他的人都倍感惋惜。丁春顯、李明山等幾個曾經的上訪戶看到李海景的孩子可憐,紛紛解囊資助。他們含著眼淚說,李海景生前為老百姓解憂,沒喝我們一口水,我們要為這樣的好人盡點心。
“百姓知音”——人們用閃光的四個字評價李海景短暫而不凡的人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