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婦聯權益部部長王東坤,23年情系群眾,被上訪者親切地稱為“娘家人”。她用真情架起群眾和政府之間暢通的橋梁,全身心為婦女依法維權。
情懷:心中始終裝著群眾
1985年,學法律的王東坤調入大連市婦聯從事信訪工作。來上訪的婦女多是困難群體,王東坤總是滿懷真誠地傾聽她們訴說,實實在在為她們解除困苦。每當遇到疑難信訪問題時,王東坤總是深入實地調查,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商解決。
王東坤十分看重自己的職責,常常說:“對很多需要幫助的婦女來說,我的崗位可能就是她們最后的希望。”幾乎每個休息日,王東坤都會來到辦公室,她怕求助者打來求救電話沒人接。當她有了手機后,就把手機號碼公布出去,每天24小時開機。2003年9月7日是個星期日,她接到大連市一家媒體記者的電話:一名來自佳木斯的7歲男孩春春被遺棄在金州區(qū),已被警方送到醫(yī)院,詢問婦聯應該怎樣處理。王東坤說:“我們婦聯一定盡快幫春春找到家!”她立即與金州區(qū)婦聯和佳木斯市婦聯取得聯系,經多方查找終于找到了春春的家人。
一位在個體加工點打工的外來妹,工作中不幸被攪拌機致傷。老板不僅不予賠付,還揚言:“你愿找誰就找誰告,我不管。”無奈中,打工妹來到婦聯。王東坤多次與有關部門協調,為打工妹據理力爭,使這位外來妹得到了5000元的賠償金。
23年來,王東坤不分白天黑夜,沒有節(jié)假日,隨時隨地為求助者排憂解難,被群眾稱為貼心人。
責任:鞏固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橋梁
近年來,部分企業(yè)轉軌、職工分流,信訪工作量加大,接訪的難度也不斷增大。有人勸王東坤改行從事律師工作,她只是平靜地答道:“上訪的群眾更需要我。”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她制定了“八不”的信訪工作原則,即:小事不放、大事不怕、急事不拖、難事不避、錢物不收、冤屈不記、鼓勵不忘、信念不變。
離婚下崗女工王某帶著女兒生活,很艱苦,多次到有關部門上訪。因其情緒激動、語言過激,所到之處工作人員都敬而遠之。王東坤接訪后,耐心傾聽王某的訴說,把她當作自己的親姐妹看待,使王某從焦躁的境況中走出來。在此后一年多時間里,王東坤幾十次協調房產、公安、街道及法律援助等部門,最終圓滿解決了王某久拖未決的住房、戶口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問題。
實踐中,王東坤體會到,作為新時期信訪維權工作者,要不斷研究和探索新形勢下做好信訪維權工作的新方法,力求既為上訪群眾維權,又為政府分憂。在王東坤的建議下,大連市房產部門在執(zhí)行廉租房補貼政策時,對離異單親特困家庭的廉租房補貼問題予以了重視。
使命:依法維權促進社會和諧
2001年,王東坤擔任大連市婦聯權益部副部長。從提職的那一天起,她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面對新形勢,婦聯干部既要發(fā)揚“磨破嘴、跑斷腿”的奉獻精神,更要學習和掌握政策、法規(guī)和理論知識,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應對新的挑戰(zhàn)。
1999年王東坤通過了全國律師資格考試;2003年她又參加法學研究生班的學習,取得法學研究生學歷。她還先后撰寫了25篇理論文章,在國家、省調研文章評選中多次獲獎。
近幾年,王東坤結合多年信訪工作實踐經驗,積極參與立法、監(jiān)督執(zhí)法、強化普法等工作。2002年7月,根據上級婦聯部署,王東坤對《婦女權益保障法》進行全面深入研究,運用法理知識,結合在信訪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有利于婦女權益保障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見。經專家組審核決定,她作為入選論文作者,與來自國家機關、高等院校的法學專家一起參加了全國研討會。會上,法學專家對王東坤的一些設想和建議給予了充分肯定。
23年來,王東坤恪盡職守,奉獻在平凡的婦聯信訪工作崗位上,以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為上訪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王東坤先后獲得全國婦聯信訪工作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40多項,被大連市政府授予勞動模范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