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化一直被認為是大學發(fā)展的重要障礙,遭受了社會各界的批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提到要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等問題。
西交利物浦大學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創(chuàng)立的新型國際大學,借鑒中英兩國優(yōu)秀教育傳統(tǒng),在高等教育改革和新型大學及育人模式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怎樣去行政化,大學才能實現(xiàn)自主辦學、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為此,記者專訪西交利物浦大學執(zhí)行校長席酉民。
高校資源配置過分依賴各類項目和工程
記者:現(xiàn)在社會各界對大學行政化批評很多,認為行政化阻礙了大學的發(fā)展,您認為高校行政化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席酉民:目前高校普遍顯得浮躁,似乎更關注一些顯性指標,如SCI,重點學科數(shù)、博士點數(shù)等。校領導和大教授們的精力主要用在了資源的獲取過程中,而沒有集中在利用資源進行高質量的教學和研究上。究其根源,與國家到教育部、到學校、再到教師的資源配置過程相關。目前資源配置過分依賴各類項目和工程,如“211”、“985”等,且有一定行政色彩。
我們不能籠統(tǒng)地批評項目制資源配置。項目制的缺點就是有可能會違背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大學更多的研究是興趣導向的,項目制資源配置可能會扭曲興趣驅動的研究,誘導大家跟著項目跑,從而影響興趣導向,進而影響突破性的基礎研究成果的涌現(xiàn)。
另外,當前項目制常因申請程序復雜,學校為了獲得支持不乏臨時組合和拼湊等現(xiàn)象,加上有時行政部門的服務工作不到位,導致科學家、教授把大量的精力、時間和資源用在了申請項目上,甚至是跑項目上,難以靜心于科研、教學。
由于缺乏比較科學透明的資源配置體系,過分倚重項目或工程,誘導各級發(fā)明項目,有人戲稱“搞名堂工程”,一旦上級通過某工程或項目獲得資源,就啟動了新一輪爭取項目的運動。教授們的心思、能量和時間不斷地消耗于這種迎合上級或項目和爭取資源的運動中。
在學校層面,如何將“××”工程分得的資源配置到學院和教授也是非常復雜的運動過程。不少學校的老師都抱怨,每個工程或項目基本上都是由幾個校長、副校長、大教授或者院士分走了,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未恰當分離和互動,致使不少人認為進入權力層很重要,不僅可以方便獲得資源,而且結題更容易。這才導致高校無處不在的行政化現(xiàn)象,校長行政級別、教授爭搶行政職位、行政權力介入或干預學術判斷等。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體系包括中長期教育規(guī)劃的實施要真正解決行政化導向的問題,我認為有兩個最根本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資源配置體系,二是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