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字典里,“實事求是”是名句中的經典。
在共產黨員的精神世界里,“求真務實”是彌足珍貴的品質。
黨的思想路線是什么?是實事求是。堅持實事求是,不但要有牢固的思想理論基礎、堅強的黨性,還要有“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的作風。
求真務實,是共產黨的傳統(tǒng)。1930年5月,毛澤東寫了《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了著名的論斷:“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為了讓調查材料反映實情,他隨后又進一步提出:“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歷史證明,光有“求真”的愿望,缺乏“務實”的行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讀一讀中國古代哲人的名言,也能領略務實的真諦。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的《傳習錄》曰:“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孔子在《論語》中說得更直白:“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就是說做人要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務實,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質的一部分。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共產黨人更應該追求務實、堅持務實。
講實情,是務實的底線。講實情就是講真話,就是真實反映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反映老百姓的要求和呼聲。只有講實情,才能使領導層的決策更科學,使黨和政府富國惠民的政策更完善。講真話本來不難,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單位,真話卻成了“稀有資源”。有的人臺上講話與臺下做人完全是兩碼事;有的人報喜不報憂,對上級領導說的盡是好話、甜話、媚話,對老百姓則是能糊弄就糊弄;有的人話到嘴邊留一半,察言觀色看風頭……當“講真話”需要大聲疾呼的時候,恐怕這些地方的黨員干部也該認真警醒了。
出實招,是務實的行動。實招與虛招有本質的不同。實招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真正摸清實際情況,真正了解群眾愿望,做到耳聰目明、心中有數(shù),拿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和措施,為群眾謀利益。虛招則不同,搞形式主義、文山會海,看似轟轟烈烈,實則虛囊胖腫,既浪費人的有限精力和寶貴資源,又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影響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
辦實事,是務實的責任。辦實事的一個前提,就是心中要有大寫的“人”。有了這個前提,就會時時意識到黨員的使命,時時感受到肩上的責任。西藏軍區(qū)總醫(yī)院院長李素芝,山東臨沂人,卻在青藏高原工作了36年,成為西藏的名醫(yī)。有人勸他,名聲大了,冒風險的手術別做了,免得砸牌子。李素芝這樣回答:“一名醫(yī)生、一名黨員,在病人生死攸關的時候,如果瞻前顧后、不敢冒風險,就不是個合格的醫(yī)生、合格的黨員。”這樣的干部,誰會懷疑他不辦實事?
求實效,是務實的目標。檢驗是否務實的標準是什么?當然是實效。形式主義、功利主義催生的“成果”,往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經不起公眾的質疑。浮夸的政績、虛構的經驗、升官發(fā)財?shù)那瞄T磚,看起來挺美,背后卻是群眾被迫“埋單”的苦難,社會被迫付出巨大代價的沉重。廣大黨員只有將“求實效”設定為目標,才能鞭策自己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開創(chuàng)各項工作新局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