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層”即領導干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長期堅持并不斷發(fā)揚光大中,“四下基層”內涵不斷深化、載體不斷豐富、制度日益完善,彰顯出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偉力,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大創(chuàng)舉和做好群眾工作的金鑰匙。當前,全黨正在開展的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對“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提出明確要求。深刻把握“四下基層”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實踐要求,切實運用好“四下基層”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是推進作風建設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
一、站穩(wěn)人民立場,讓黨的“好聲音”環(huán)繞群眾“身邊”
深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在不同時期一以貫之的工作方法。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chuàng)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fā)揮的作用”。在《擺脫貧困》一書中,他指出,“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體現的,而我們的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地委工作期間,為改變當地貧困落后面貌,他帶頭沉下身到最偏遠、最困難的地方宣講、辦公。在踏遍寧德山山水水的過程中,他身體力行并倡導推動領導干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打破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看不見的“墻”,通過“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密切聯系群眾。
我們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社會主要矛盾、中心任務的變化來制定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采取易于接受的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掌握,并為之共同奮斗。這是共產黨的根本宗旨與工作方法的完美結合。“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通過加強理論武裝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有效宣傳,讓廣大黨員、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讓黨中央精神得到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從根本上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四下基層”秉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強調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工作理念,架起了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凝聚了黨團結帶領群眾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澎湃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推動作風建設為之一新,黨內政治生態(tài)不斷凈化優(yōu)化,社會新風正氣不斷充盈。但是,化風成俗絕非一日之功,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彰顯黨中央持之以恒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心和韌勁。大力發(fā)揚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不竭的力量源泉,方能使我們黨的根基永遠堅如磐石。新征程上,必須弘揚“四下基層”優(yōu)良作風,發(fā)揮聚力于民的獨特優(yōu)勢,持續(xù)推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規(guī)律,增強宣傳教育、組織動員群眾的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讓人民群眾全面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深刻內涵和深遠意義,把精神提振起來,把士氣鼓舞起來,把黨的正確主張轉變?yōu)槿嗣袢罕姷淖杂X行動。
二、堅持實事求是,深入調查研究化“腳力”為“能力”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毛澤東同志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做領導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親身的調查研究去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指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前提是深入實際、了解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在寧德工作期間,他下基層從來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注意體察民情,跟當地干部常講下基層要會看“三面”:田面、人面和市面。田面,就是要看田間地頭有什么莊稼,莊稼長得怎么樣;人面,是看群眾的精神面貌,如果面黃肌瘦,就說明生活條件不好;市面,就是看集市交易是否活躍、物價高不高,等等。他提出“沒有調研就不要決策”,帶頭改進調研作風,開展了大量生動的調研實踐。
“調查研究下基層”點明了調查研究要取得實在成效的關鍵所在,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問計于民、問策于民,集思廣益,保證科學決策建立在扎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調查研究下基層”的過程,是深切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百姓難題的過程,是向群眾學習、汲取群眾智慧的過程,是走群眾路線、提高決策能力的過程。
中央八項規(guī)定把“改進調查研究”作為第一條,是對作風建設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后,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但一些地方和單位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等現象仍有發(fā)生,與我們黨的作風建設格格不入。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推動領導干部主動下基層、察實情,才能使“傳家寶”成為破題解難的“金鑰匙”。要有“下”的姿態(tài),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心態(tài),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拜人民為師、當群眾學生,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要有“下”的思維,主動“下車”,深入基層,不停留在看“花瓶和盆景”,而是深入到“后院和角落”,特別是多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切實弄清楚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弄清楚基層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找到啃掉“硬骨頭”的科學方法、越過“激流險灘”的有效路徑。掌握好“下”與“上”的辯證關系,通過廣泛調研掌握“一手資料”,用好“解剖麻雀法”,深入研究具體典型,從中找出符合事物規(guī)律的領導方法,推動調研成果從“紙上”落到“地上”,切實化“腳力”為“能力”,切實推動黨中央確定的大政方針在基層落地生根,切實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舉措落實執(zhí)行到位。
三、厚植為民情懷,做群眾工作由“坐診”變“出診”
信訪工作承擔著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重要職責,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展示作風建設成效的重要窗口。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信訪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領導上門走訪,可以改進工作作風,克服官僚主義”。在寧德工作期間,他常對干部說,“我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不僅要對上面負責,而且要對群眾負責,為人民做主”。他把信訪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上任不到5個月就親自下基層參與信訪接訪,并研究制定了領導干部下基層接待群眾來訪制度,要求“約訪制度和下基層開展信訪接待日活動的制度要堅持下去”。此后,領導干部下基層接待群眾來訪的做法進一步推開,每個月20日各個縣市領導都要安排接待群眾來訪,方便群眾及時就地反映、解決問題。干部們把這一天叫作聯系群眾的“公仆日”,老百姓則把這一天稱作“連心日”。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共產黨人的黨性是具體的,集中體現在黨員干部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中持有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為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穩(wěn)壓器,信訪工作是我們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項重要工作。“信訪接待下基層”,通過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聚焦維護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把矛盾化解在源頭,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推進“信訪接待下基層”的過程,是改進群眾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水平的過程,也是從根本上筑牢黨的執(zhí)政根基的過程。
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核心在于反對“四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風”是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持之以恒的努力,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取得顯著成效,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但是,官僚主義作風尚未徹底根除,如一些黨員、干部干工作熱衷于對上表現、不對下負責,脫離實際、脫離群眾,高高在上、漠視現實。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要求黨員、干部切實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弘揚“四下基層”優(yōu)良作風,推動工作方式由被動轉為主動,著重解決在人民群眾利益上不維護、不作為、漠視群眾疾苦等問題。深入基層一線,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研究問題,特別是要多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多坐坐群眾的“熱炕頭”、“木板凳”,既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聽群眾的逆耳言,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fā)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驗總結出來。正視當前群眾訴求內容日趨多元、訴求表達方式日益多樣的新形勢,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更多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tài),更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群眾利益,建立定期研究解決基層和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的機制,切實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四、秉持務實品格,把解決問題的戰(zhàn)線從“會場”前移到“現場”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踐行宗旨,就是對人民飽含深情,心中裝著人民,工作為了人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密切聯系群眾,堅定依靠群眾,一心一意為百姓造福,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指出,“在閩東,提倡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更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閩東各方面的條件比較差,基層工作存在很多困難,人民群眾的生活比較艱苦。這就更需要我們到基層去了解社情民意,體察群眾的冷暖疾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他倡導“現場辦公下基層”,轉會場為現場,用走心換民心,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不僅拉近了機關與基層、領導與群眾的距離,更解了民憂、惠了民生、暖了民心。
“現場辦公下基層”,是了解民情、科學決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轉變作風、增強本領的有力舉措,是落實工作、為民辦事的重要抓手。倡導“現場辦公下基層”,推動了政策、資源、力量下沉一線,減少了辦事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增進了機關與基層之間的雙向聯系,形成工作合力,營造起“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濃厚氛圍。把解決問題的戰(zhàn)線從“會場”前移到“現場”,直面問題找到解決之策,讓人民至上之心、為民服務之舉在實際行動中展現,彰顯了黨的群眾路線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與思想方法。
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是對作風建設的一次再檢閱、再提升。鍥而不舍把作風建設引向深入,要求黨員、干部弘揚“四下基層”優(yōu)良作風,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形成“不務虛功、但求實效”的政治自覺,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實際成效。走出機關、會場,多到現場去,在一線找問題、在一線破難題、在一線抓落實。堅持現場辦公、集中“會診”,從人民群眾中取“真經”,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子”、“金點子”、“新路子”,將“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效清單”。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勁、“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韌勁,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細抓到位,將攸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
(作者: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黨?!矅倚姓W院〕一級教授,福建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