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云,不知為吏,視已成事。縱覽古籍,從歷史這面大鏡子里,不僅可以照見歷代王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發(fā)展軌跡;同時亦可以看到幾千年來,官對政治社會所發(fā)揮的建設性與破壞力、正能量與副作用之經(jīng)驗教訓?!蛾套哟呵?middot;內(nèi)篇問上》云:“國有具官,然后其政可善。”謹從古籍中擷取十個句子,試述善政需具什么官。
一、欲影正者端其表
時至今日,許多基層單位的各類選舉,仍習慣于用粉筆在黑板上畫“正”字來計票。這是因為政治的核心價值,就在于一個“正”字。俗話說,正人先正己??鬃訉覍覐娬{(diào),從政者首先要“以身為本”,率先垂范?!墩撜Z·顏淵》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子路》亦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政治的實踐者與實行者,官一旦失“正”,便喪失了影響力與合法性。故《鹽鐵論·疾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官必然是賢良方正之表率,好官是看得見的哲學。
二、嗜欲深者天機淺
俗話說,官迷心竅能作惡。惡有多端,要者兩點:官無大小,一沾財色,其余便不足觀。《說苑·談叢》有言:“毒智者莫甚于酒,毀廉者莫甚于色。”《莊子·大宗師》亦云:“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左傳·桓公二年》概括得更到位:“官之失德,寵賂章也。”“寵”者恩色也,“賂”者財賄也,“章”者彰揚也;賣官漁色,蘊利生孽,貪人敗類,公然交接!吏治腐敗乃最大腐敗,它直接敗壞官紀世風。俗話說,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三、水失魚猶為水也
民是衣食父母,官是管家公仆。據(jù)《尸子》記載,孔子問其高足子夏,什么是為君之道?子夏對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一句十分流行的諺語——水無魚依然是水,魚無水一日難活。它精當而深刻地道破了官民之關系,不管多大的官,都不能脫離群眾,不敢偏離群眾路線。治道有常,利民為本;平易近民,民必近之?!俄n詩外傳》云:“善為上者不忘其下。誠愛而利之,四海之內(nèi),闔然一家;不愛而利之,子或殺父,而況天下乎?”
四、堂上遠于百里
官越大,越容易受蒙蔽。所謂身邊人,不乏“鷹眼鹿耳八哥嘴,狐貍腦袋兔子腿”?!豆茏?middot;法法》有言:“堂上遠于百里,堂下遠于千里,門庭遠于萬里。”也許身邊人咬耳朵所說的話,完全是十萬八千里外沒影兒的事!此謂之“燈下黑”。故選好身邊人,既關乎事業(yè)成敗,亦涉乎心身勞逸。有道是,勞于取人,逸于治事;逸于取人,勞于治事。古者舜帝左禹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故《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曰:“賢君良上,必自擇左右始。”俗諺亦云,不認得字是假瞎子,不認得人是真瞎子。
五、用賢無敵是長城
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要承認人與人之間具有差異性,智愚賢不肖是一種客觀存在。俗話說,滿地都是樹,做梁的做不了柱。還說,只有不會打仗的將,沒有不會打仗的兵。故《尚書·武成》主張:“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韓非子·顯學》則強調(diào)官要由最基層發(fā)掘、從實踐中選拔:“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墨子·尚賢上》更提議官要能上能下:“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歷史上講到治世典范,言必稱漢唐。何哉?《貞觀政要·崇儒學》載唐太宗語:“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漢書·武帝紀》載漢武帝頒詔曰:“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向來得人者興,失人者崩;黃金累千,不如一賢。俗話說,有了千里馬,何愁千里路?故杜牧詩云:“用賢無敵是長城。”
六、不以私事害公義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史籍中關于祁奚推舉解狐、趙武力薦邢伯子、咎犯保舉虞子羔之類的故事,書之不絕如縷。解狐之于祁奚,伯子之于趙武,子羔之于咎犯,皆仇家也;然而祁奚等人卻能因公舉仇,為國輸才。故《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特載趙武之言:“私仇不入公門。”《說苑·至公》亦錄咎犯之語:“不以私事害公義。”大道容眾,大德容仇,公門之內(nèi)無私怨。俗話說,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其此之謂乎?
七、務學不如務求師
《論語·子張》載子夏語:“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仕與學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問題是,向誰學?如何學?最普遍的辦法:一向書本學。但要克服本本主義,盡習常規(guī),囿于成法,何來創(chuàng)新?故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二向?qū)嵺`學?,F(xiàn)實是杰出的老師,社會是廣闊的大學。俗話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三向大眾學?!对姟吩唬?ldquo;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諺云,圣人學眾人,眾人學圣人。然而,經(jīng)師易求,人師難得;最經(jīng)濟、最實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師傅請到身邊來,人伴賢良智轉(zhuǎn)高?!俄n詩外傳》云:“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危亡之主以隸為佐。”故《法言·學行》強調(diào):“務學不如務求師。”
八、分熟不如分腥
善于調(diào)動積極性,盡可能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為官的必備素質(zhì)?!赌?middot;尚賢上》云:“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物”是獎賞,是動力;“術”是技藝,是能力。“物”對“術”之積極性調(diào)動,就在于賞罰;賞罰之本,在于勸善懲惡。因此,賞疑惟重,罰疑惟輕;賞之愈亟,功效愈速;罰之愈公,懲效愈明;賞罰不明,則萬事不成。故《說苑·政理》云:“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戰(zhàn)國策·秦策一》亦云:“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盡管世人皆知,賞罰者利器也,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然而歷朝歷代之主官大員中,從來不乏《墨子·尚賢中》所言“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貨者,不能分人以祿”。吝官們大玩“吊肉跌死貓”把戲,結(jié)果是魚也吊臭了,貓也叫瘦了!
九、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并非說治大國就像炒小菜那么輕松自如。此語關鍵詞在“小鮮”。河上公注《老子》曰:“鮮,魚也。”《說文解字》亦曰:“鮮,魚名,出貉國。”《韓非子·解老》講得很透徹:“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政令不能擅出多變,就像煎魚不可來回翻動,以免攪得色惡肉爛。故《尚書·畢命》云:“政貴有恒。”倘政策沒有連續(xù)性,就不可能持續(xù)發(fā)展;若主官沒有穩(wěn)定性,亦不可能負起責任。俗話說,常調(diào)之官好做,家常便飯好吃。
十、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擔職為官,當有所作為,既要有現(xiàn)實責任感,更要有歷史使命感。起點決定終點,視角決定視野?!蹲髠?middot;襄公二十四年》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生三不朽說,而官是最有機會和條件去實現(xiàn)的?!墩撜Z·泰伯》錄曾子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官也是有責任和義務必須擔當?shù)?。自古做官就是一項充滿挑戰(zhàn)的艱難事業(yè)。《論語·子路》云:“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史籍中記述“難”與“不易”諸事件,最深切著名者莫過于《春秋》,既有治世典型,更多反面教訓。故《史記·太史公自序》云:“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說苑·建本》亦云:“有國者不可以不學《春秋》……《春秋》,國之鑒也。”莫要輕看歷史的價值和意義,數(shù)千年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文化的深層積淀與文獻珍存,乃先民以生命抒寫并賜予后人的無價瑰寶!從來歷史虛無主義者,也往往是現(xiàn)實鬼混主義者。有道是,行之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讀一讀《春秋》,不僅可以知興替、明治道,亦可以照鏡子、鳴警鐘。為官一任,守土有責。諺云,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