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2)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2)

畫外音:李學勤先生在《清路集》中指出,只有擺脫疑古的局限,才能對古代文明作出更好的估價。實際上,李先生今年的各項工作,可以說都是自己所提倡的“走出疑古”的實質性步驟。

反思古書,探索文明起源

要“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其核心問題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時間和發(fā)展程度。所以,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自然就是一個必須探討的核心問題。

記 者:正如您剛才所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沒有中斷。那么,中國文明史到底有多長?您怎樣看待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李學勤: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中國文明史和其他文明古國的歷史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具有非常古老和獨立的發(fā)展和起源。然而,文明起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至于中國古代文明從何時起源,目前社會上包括一些學術界人士可能有些誤會,他們認為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就一定要追究到是哪一年起源的,比如是公元前5050年,或者5100年,其實這是不科學的。

中國的青銅器是什么時候制造、文字是什么時候形成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文明因素的問題。古代中國與現(xiàn)代中國一樣,是世界上人口眾多、幅員廣闊的國家,中國文明的起源自然是多方面文明因素共同促成的。而這些文明因素在中國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在其他國家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探索文明起源,最主要的是探索起源的過程,在某一個階段形成了有分層的社會,形成了恩格斯所說的國家機器,這就是文明的起源。文明的起源和國家的形成是分不開的,這是國際上通常的看法。

記 者:是的,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有些人過于執(zhí)著文明起源的時間節(jié)點。實際上,探索文明起源重在起源的過程,而非起點。

要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自然需要做好相關文獻研究和整理工作。為此,您提出了“對古書的第二次反思”,請您談一談這個命題的含義,及其對我們探討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有怎樣的方法論意義?

李學勤:這個問題說來話長。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后,出現(xiàn)了著名的“古史辨”討論,最初是由胡適先生與顧頡剛先生引發(fā)的。“古史辨”派所代表的疑古思潮提出辨古史,其核心就是辨古書。對古書進行重新審查與批判,分辨出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哪些合乎史實、哪些不合乎史實,這是對古書的第一次反思。

對于古史辨大討論時期的疑古學風,當時就有一些學者認為它首先應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需要改進之處,特別是當時清華大學的王國維先生,他認為疑古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大意是破壞有余、建設不足。所以現(xiàn)在我們要對古書進行第二次反思。近幾十年以來,我們地下發(fā)現(xiàn)的考古材料,包括地下發(fā)現(xiàn)的典籍文獻,使我們對于傳世古書的認識更為深入,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對如何看待古書進行第二次反思。

王國維先生于1925年在清華講課時提出了“古史新證”,論證了如何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文明的問題。王國維表示,中國古代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遺留下來的典籍上的傳說總是有神話的成分,比如希臘的特洛伊戰(zhàn)爭,關于它的記載中神的活動比人的活動還多。從神話和史詩的結合中分辨出其中包含的史實,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為此,王國維提出了“二重證據法”,即以“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研究方法,一是對古書中傳世的、一切紙面上的材料進行深入研究和利用;二是對地下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等考古學材料進行研究和利用。

“二重證據法”為大多數學者所公認,與后來新史學的建設有密切關系。郭沫若先生指出,雖然王國維是一個梳著辮子的舊式人物,但是他的思想是最新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肯定。“二重證據法”講歷史學和考古學相結合,在今天看來是常識,但是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突破。“二重證據法”既規(guī)定了后來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方向,也規(guī)定了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方向。中國的考古學和外國不太一樣,需要和中國的歷史學結合起來,與典籍文獻材料相結合,這是“二重證據法”的重要特點。

畫外音:在《談“信古、疑古、釋古”》一文中,李先生指出:“疑古一派的辨?zhèn)?,其根本缺點在于以古書論古書,不能跳出書本上學問的圈子。限制在這樣的圈子里,無法進行古史的重建”。在李先生看來,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對于重建古史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正如他在《疑古思潮與重構古史》指出:“王國維先生的《古史新證》,以其‘二重證據法’,從理論和方法上為現(xiàn)代考古學奠定了基礎。”

口述歷史,完成未盡事業(yè)

在中國文明起源問題上,為什么學術界流行的傳統(tǒng)觀念總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估計得比較遲、比較低呢?“這有著深刻的學術史上的原因。因此,雖然我主要研究的是遙遠的古代,卻不能不同時將眼光注視到后世甚至是現(xiàn)代的學術史。”(《清路集》,李學勤學術序跋評論集,團結出版社,2004)。所以,反思古書、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最終是為了完成“重寫學術史”的愿望。

畫外音:學術界對李學勤的評價不一,對他“走出疑古”的呼吁,有跟隨者,也有質疑者、反對者。支持者如廖名春、郭沂兩位先生,他們承李先生之后,是“走出疑古”的堅定支持者,各自對“走出疑古”都有所闡發(fā),后疑古時代的走向在兩位這里豁然明朗。質疑、反對者,則批評“走出疑古”對“疑古”的評價有失公允,同時有借新出簡帛反思古書之機,由“疑古”向后倒轉,跳回到“信古”之嫌疑。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