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推動著經(jīng)濟社會向前發(fā)展;同時也是理論傳播、理論創(chuàng)新的主體,決定著理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因此,理論聯(lián)系實際,歸根結底取決于理論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理論要掌握群眾,理論工作者就必須與人民群眾“見面”。只有“面對面”,理論才會徹底,才會成為“物質力量”,才會真正活起來。
需要指出的是,一個時期以來,理論被一些人標舉為所謂“純學術”,在“純學術”的圈子內(nèi),用“純學術”的話語,構建一套圈外人進不去、看不懂、弄不明的“純學術”體系,既隔絕于現(xiàn)實生活之外,又高懸于人民大眾之上。論文一大堆,成果滿天飛,可是這些理論是不與群眾“見面”的,或者是慣于體內(nèi)循環(huán),不屑與群眾“見面”;或者是“曲高和寡”,即使是“見面”了,也只能是“對面相逢不相識”!
有鑒于此,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在省委領導同志的倡導下,我省理論界行動起來,省內(nèi)15所高校60余名專家學者參與,在全省農(nóng)村、企業(yè)、社區(qū)建立了15個理論熱點面對面示范點,搭建起理論工作者與基層群眾“面對面”的平臺,開啟了理論與實踐直接“見面”的探索。
在“面對面”中汲取理論的生命源泉。理論創(chuàng)造最豐富、最生動、最基本的原料在人民生活之中。人民大眾的普遍關切就是理論研究的熱點,人民大眾的所思所盼、所言所為就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源頭活水。60多位專家學者走出校門,走進基層,老老實實扎進田間地頭、廠礦企業(yè)和社區(qū),挨家串戶去收集社情民意、拾取鮮活素材,猛然發(fā)現(xiàn)闖入了一座寶庫。他們的理論思考被激活,理論視野被打開,那些平時縈繞于心的理論問題有了最鮮活的素材。30多項課題,緊連著基層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使先進的理論在最廣闊的天地里開始了春天的播種。
在面對面中檢驗和提升“論理”的功夫。理論的生命活力,正是在面對面、平等的交流互動中得以彰顯,在釋疑解惑、開啟心智的“論理”中徐徐流淌。“論理”,說到底就是對問題的回應。問題就像一團麻,只有找到線頭才能理得清、解得開,這個線頭在群眾的生活中,在群眾的心里頭,群眾用鮮活的生活去品評理論。
作為黨的十八大精神“五進行動”的主力軍,在示范點面對面交流的現(xiàn)場,剛剛走進群眾中的專家學者們深切地感受到,基層群眾渴望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并不陌生,而學者們平常爛熟于心的那些理論知識在回應群眾關切時倒顯得有些蒼白,因為這些理論還只是“理論”,只是“死”的概念和條條!正是在一次次“面對面”的短兵相接之中,理論才被徹底地激“活”。在基層示范點,專家們面對群眾關心的一個個實際問題,每準備一次宣講,仿佛面對一場考試,既緊張又興奮,往往花費大量時間,查閱資料,研究實情,力求做到成竹于胸。目前互動式的宣講30余場,好評率在90%以上。
在“面對面”中體驗生命價值,擔當歷史使命。理論工作者的“走、轉、改”,是為了出更多的成果嗎?是為了驗證理論的價值嗎?是為了打破階層之間的隔閡嗎?也算是,但又不全是。示范點上的一位村支書說:“你們來了,理論就落地生根了!”一位掛點的專家說:“我就是農(nóng)民的孩子,我這是返本歸根。”理論的生命根基在哪里?人生的價值之根在哪里?在基層、在人民之中。專家們甘做“泥腿教授”、交“草根朋友”,滿腔熱忱地為基層群眾想對策、出實招。有的開展“結對子、走親戚”活動,走訪慰問困難家庭,組織結對幫扶;有的為示范點“穿針引線”,開展多種項目合作;有的積極籌建“農(nóng)家書屋”、“社區(qū)活動室”,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大家在“走、轉、改”、“面對面”的過程中,體驗尋根、歸根的價值與快樂。
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必然呼喚和催生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而只有固本強根,才能不負使命。任重而道遠,眼下,只是剛剛開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