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華西村而存在的各種爭論仍將繼續(xù)。但無論如何,除了華西村村民已經享有的富足生活之外,華西村的發(fā)展之路,也將給正在快速實現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中國農村,提供可借鑒的經驗或者教訓。”
有“中國農民第一人”之稱的江蘇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因病醫(yī)治無效于3月18日在家中逝世,享年85歲。這位中國最有名的農民,帶領村民將曾經貧窮落后的華西村建設成為著名的“天下第一村”。吳仁寶走后,華西村的輝煌能否繼續(xù)?在我國當前加快推進城鎮(zhèn)化的大背景下,華西村的成功能否復制?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人均存款超百萬……”村民的富裕生活,已成為吳仁寶領導下的華西村模式最好的注解。據介紹,華西村各項產業(yè)2011年銷售收入超過了500億元,當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8.8萬元。總結華西村的共同富裕之路,“務實”無疑是其最為寶貴的成功經驗之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各地忙于政治運動,而吳仁寶卻號召村民“多插一棵秧,多種一畝地”,對他而言吃飯問題最重要;在別人敲鑼打鼓“農業(yè)學大寨”的時候,吳仁寶則帶領村民偷偷建起五金加工廠,這也成為華西村以后工業(yè)化的雛形;1980年,江蘇江陰縣開始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華西村則超前地開始土地集約利用,全村600多畝良田交給30人耕種,剩下勞動力轉移到村辦企業(yè),這些舉措不僅讓華西村具備了工業(yè)化基礎,也為其城鎮(zhèn)化鋪平道路。
在改革開放初期,華西村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沒有盲目跟風,而務實的做法又讓華西村變得超前。吳仁寶領導下的華西村在謀求共同富裕的發(fā)展道路上,個性十足、成績突出,這也讓其一直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視,成為當地一面旗幟,并聞名海內外,華西村的發(fā)展也因而獲得更多后勁。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華西村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它是中國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的特例。其實在肯定華西村取得成績的同時,也不能過分夸大個人的作用。事實上,華西村所處的蘇南地區(qū)位于長江三角洲中腹,其區(qū)位優(yōu)勢得天獨厚,交通方便快捷,毗鄰上海、無錫、蘇州、南京等我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華西村建村40多年來,由窮變富,不斷由小變大,整個過程也是伴隨我國經濟以及長三角地區(qū)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沒有整個長三角地區(qū)的整體帶動,華西村恐怕也很難成為全國聞名的“別墅村”、“轎車村”??梢哉f,華西村是蘇南地區(qū)的亮點,但絕不是一枝獨秀。與華西村同在江陰市的長江村,也是集體經濟、共同致富的典型,2008年,長江村實現銷售收入278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2012年3月,長江村向全村2858名村民每人發(fā)放100克黃金和100克白銀作為分紅。
談到華西村就無法回避多年來與其發(fā)展相伴的爭議,可以說,爭議不斷也是“華西村現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幾十年來,華西村在吳仁寶的帶領下走向共同富裕,但在實行“集體公有制”經濟的華西村,別墅、轎車等財產都屬集體所有,村民只有使用權而無產權。在日益強調和尊重包括財產權在內的公民權利的時代,這種做法幾乎必然引發(fā)輿論的爭議。
華西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華西村,無疑與吳仁寶個人的遠見和能力密切相關。如今,掌門人和靈魂人物已逝,但華西村這艘已經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具備遠航能力的大船,仍將繼續(xù)在其獨特的發(fā)展航道上遠航。同時可以想見,圍繞華西村而存在的各種爭論仍將繼續(xù)。但無論如何,除了華西村村民已經享有的富足生活之外,華西村的發(fā)展之路,也將給正在快速實現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中國農村,提供可借鑒的經驗或者教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