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3月19日報道,北京90家市級預算單位,除涉密單位外,將全部于3月26日前公示預算情況。作為一項常態(tài)化工作,今年北京市預算公開的最大特點在于,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同時公布“大額專項資金表格”,金額高達273億元。
據(jù)了解,目前北京市的大額專項資金支出占到全市財政支出的16%至17%,其占比和資金額度都很大。備受社會詬病的不公開、不透明的“三公”經費,過去就常放到“大額專項資金”列支。
政府的收入支出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273億元的大額專項支出,即便是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牽動的都是數(shù)目很大的財政資金,都將影響和改變很多人的生活,所以公眾要求公開財政預算的呼聲一直很高。
李克強總理履新后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研究加快推進機構改革,抓緊把政府職能轉變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把本地區(qū)、本部門的預算情況公之于眾,本身就是轉變政府職能的應有之義。令人欣慰的是,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始向社會“曬賬本”,財政預算的神秘面紗正被逐步揭開。
與此同時,圍繞政府預算公開還有兩個問題擺在政府和公眾面前。一方面,現(xiàn)在向社會公開的政府部門預算都已成定案,實際意義不大。不少人認為,應當將預算公開的時間提前,比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財政預算報告就提前半年向社會公開。筆者贊同這種意見,關于提前到什么時候,具體時間雖然不好嚴格界定,但至少應當在人大代表審議決定預算報告之前,給出個合理時限。預算報告盡早公開,才能形成全民監(jiān)督的合力,人大代表也才能在集中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對報告進行審議投票,使政府預算獲得最廣泛的民意支持。
此外,要重視公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預算看不懂。正如一些專業(yè)人士所言,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門公開的預算是“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這種情況下,公眾的監(jiān)督效果必將大打折扣。此次北京預算公開的最大特點在于,公布了“大額專項資金表格”,政府的錢怎么來、將花到哪里去,一目了然,這種做法很值得各地推廣借鑒。同時,應當進一步創(chuàng)造條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比如提供與往年的數(shù)據(jù)對比,細化大額專項資金支出情況等,便于專家學者分析研究和公眾直觀評判。
讓政府財政預算這種“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的官有信息,回歸“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的公有信息,無關技術性問題,更多的是在考量政府接受監(jiān)督的誠意。各級政府和部門在這方面的步子應再大一些,再實一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