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差不多都有賣廢品的經(jīng)歷,一般是找個休息日,把一段時間內(nèi)積累的各種紙箱、瓶子和報刊等不用的物品,拿到周邊某個固定收廢品的攤位,或者垃圾多的時候呢,叫個人到家里來拿。
有的人是開著車來收垃圾,在他們晚上“下班”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jīng)把垃圾簡單給分類了,最多的是各種紙箱,都給打捆了,各種瓶子——塑料的居多,都給放一起了,各種紙制品給放一起了,有的人甚至專門用一個紙盒放各種電池。收廢品的人住的地方,一般都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里面也是分門別類地給放好了,只是,住在此地附近的城里人會對此有些意見,也可能會就此形成垃圾村。
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長義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認(rèn)為:垃圾分類已提出多年,但這項工作的主力軍仍是拾荒者,居民沒有分類傾倒的常識和意識,政府也很少在垃圾分類傾倒、運輸上下工夫。
城市居民不僅在垃圾傾倒上沒有認(rèn)真對待,基本每天的家庭垃圾都是一股腦扔在一個塑料袋里,而且在素質(zhì)上也得大力拔高一下,之前,故宮清理周邊筒子河中的垃圾,結(jié)果撈出4噸多垃圾,其中有1萬多根吃剩的玉米棒,各類竹簽不計其數(shù)。
從動機上來說,收廢品的大部分是出于運輸和買賣的方便需要,來把各類垃圾分類打包,但客觀上卻是完成了初級垃圾分類的工作。
趙長義代表建議,應(yīng)以立法的形式規(guī)范垃圾的傾倒、運輸、無害化處理和再利用。這個工作,各個城市一直在做,有的小區(qū)也安放了分類的垃圾桶,但還有一個問題也被提及:有的垃圾車回收垃圾時,還是將所有的垃圾倒在一起,使居民的垃圾分類工作變得無效,打擊了居民的積極性。
垃圾分類,還是需要我們一起動手。不妨在某種程度上借力于那些收廢品的,通過補貼或者獎勵的形式,鼓勵他們把現(xiàn)有的分類工作做得更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