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媒體時代,政府如何搶過麥克風?
公開透明,是建設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的基本要求,也是應對輿情的基本原則。
從近年來的很多網絡輿論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越是公開透明,越是有利于事態(tài)的平息和事件的處理,越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越是將事情推向反面。像“石首事件”、“鈷60事件”、“躲貓貓事件”、“甕安事件”,“故宮十重門”事件,都是信息沒有及時公開,沒有透明操作,而將“小事鬧大、大事鬧炸”的典型事例。而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發(fā)布權威消息,讓民眾掌握真相的時候,再大的事也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汶川地震就是一個很好的標本。
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在四川汶川地區(qū)的8.0級特大地震,不可謂不是一個大事件,而且死傷驚人,損失慘重,幾個縣城被毀滅,無數的學校倒塌,成批的中學生、小學生甚至孩子都被壓在了廢墟下面,其境況慘絕人寰,不由得人不肝腸寸斷。然而在這樣震驚世界的大事件發(fā)生后,由于及時公開所有信息,快速反應,積極救援,這次大災難不僅沒有成為政府的一次危機,反而成為了凝聚全民族信心、匯聚全國人民力量的一次機會。不僅讓全世界見證了中華民族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的勇氣,也極大地表現了中國政府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迅速高效、有條不紊的大智大慧,有力地提升了中國政府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
災情突發(fā)時,政府及時公開信息是穩(wěn)人心、保穩(wěn)定的一劑強心針,也是應對流言和謠言的利器。汶川地震發(fā)生不到10分鐘,國家地震局就通過新華社向社會發(fā)布消息,及時公布震情。甘肅、廣西、河南等有明顯震感省份的地震局,也立即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向公眾發(fā)布震情,告訴大家不要恐慌。公眾獲得權威部門信息后,很快消除緊張心理,生活、工作秩序井然。
特別是中央電視臺全開放性的對于災區(qū)實況的全天滾動播出,把災區(qū)最真實的情形帶到了全國人民的面前。真相,打動了所有人的心,真相,讓所有的人為之動容。一條條揪心的消息,一張張令人落淚的圖片,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毫無遮擋、原汁原味地展現在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眼前,刺痛著全中國人民的心,激發(fā)了全世界華人共赴國難的覺悟,百萬千萬的中國人排起長隊,捐出錢、食品和衣物。通往災區(qū)的道路上擠滿了私家車。源源不斷的救災物資送到災區(qū),一批批的志愿者趕赴災區(qū),一筆筆的善款從全國各地飛向災區(qū)。全中國人民都動員起來了,眾志成城,共擔責任。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開透明,以最有力的事實證明了“化解危機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真相”這一危機應對至理。
在網絡信息時代,信息早已無法封鎖。政府權威部門的信息必須和謠言賽跑,迅速狙擊謠言和流言的傳播。信息公開速度越快,謠言和流言傳播的空間越有限,造成的負面影響就越小。只有及時公布信息,將真相大白于天下,使所有的人都看到一個沒有絲毫遮掩和粉飾、沒有半點虛偽和涂抹的赤裸裸的事件真相,才是掌握主動權、減少質疑、解決輿論質疑的最好的方法。
相反,遮遮掩掩,拖拖拉拉,妄想著“捂蓋子”或是“堵漏子”,必然會錯失良機,讓很多可以講得清的事情、解得開的矛盾,硬是被遮遮掩掩、層層請示、遲遲未決、官僚迂腐而拖得民情不滿、情緒對立,把小事拖成了大事,小事件釀成大沖突,引發(fā)嚴重的不良后果,到最后不僅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形象,也使廣大公眾對政府產生了極度的不信任感。“甕安事件”和“石首事件”就是很大的教訓。
石首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以及到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原因有很多,教訓更多。但信息披露未能做到及時、透明和公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政府遲遲未能發(fā)布有效的權威信息,沒有讓一心要探尋真相的群眾得到真相,正是激發(fā)事態(tài)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從17日事發(fā)到20日石首市政府發(fā)布公開信,其間經歷了四天,粗略統計大約80個小時,政府未能出面發(fā)布群眾最想要的真相。政府只是在事發(fā)第三天的(6月20日)才正式發(fā)布公告,對有關問題做出解釋,而且數百字的公告內容也沒有解釋清楚真相,已經錯過了澄清謠言和主導事態(tài)的最佳時機。公開信息的極度匱乏,讓輿論的焦慮進一步發(fā)酵,人們急于知道背后到底掩蓋了什么,事態(tài)的擴大就已經不可避免。這時候,利用警力去“壓制”事態(tài),就更不明智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