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圣索菲亞大教堂是一位飽載歷史厚重感的長者,那么與之相對而立的藍色清真寺則更像是一位年輕而奇特的少年。
夜幕下的藍色清真寺綻放著和諧包容之美
藍色清真寺始建于1609年,原名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舉世聞名的伊斯蘭教建筑師錫南及其弟子的得意之作。寺內(nèi)的墻壁全部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磁磚鋪就。夜晚,燈光打在清真寺內(nèi)藍色的瓷磚上,整個清真寺散發(fā)出幽靜的藍色光芒,故而得名。
藍色清真寺被譽為世界十大奇景之一,建筑中未曾使用一根釘子,卻屹立數(shù)百年、歷經(jīng)多次地震而不倒。
當初,為了表現(xiàn)這座清真寺的偉大,設(shè)計者不惜冒犯至高無上的宗教權(quán)威,為藍色清真寺建造了與當時伊斯蘭圣地麥加一樣的六座宣禮塔,奠定了它在奧斯曼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這六座高聳入云的宣禮塔和浩瀚的拱型穹頂相得益彰,成為了藍色清真寺有別于其他清真寺的標志。
踱步入內(nèi),直徑27米的穹頂鑲有紅藍亮色圓帶,顯得大氣而華貴。大廳四壁層層迭迭的藍色門楣上書有金色的阿拉伯文,在大廳地面巨大的絲絨紅地毯映襯下顯得華麗莊嚴。
清真寺里有260扇窗戶,從圓頂向下共分5層排列。穿過彩色小窗的光線,溶入昏黃、閃爍的玻璃燈光中,幻光明舞,宛然如虛幻的空間,仿佛是時空的穿越。
藍色清真寺最大的看點是那貼滿四壁的2萬多片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磁磚,在幽幽的燈光下泛著藍色的光芒,使身在其中的人們就像置身于夢幻中的藍色海洋。
虔誠的穆斯林跪在大紅的地毯上,默默誦經(jīng)祈禱,任四周游人如織。藍色瓷磚、阿拉伯書法藝術(shù)、大紅地毯、石柱和彩窗構(gòu)成了藍色清真寺的獨特風情。
一彎新月初上,熱鬧的伊斯坦布爾跑馬場廣場漸漸安靜下來,圣索菲亞教堂與藍色清真寺承載的和諧包容之美在月色下靜靜綻放。
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告》公布的2012—2013年度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名單中,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伊斯坦布爾分別位列“歐洲最親民旅游目的地”第四名和:最受歡迎的歐洲假期”第十一名。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告》在評論中說,伊斯坦布爾具備多元化的文化與風情,一半在歐洲,另一半在亞洲。尤其是通過著名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就可以看出,它無疑是歐亞文化的綜合體現(xiàn)。(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