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英國邦瀚斯拍賣行將拍賣兩件圓明園流失文物,分別是“清嘉慶白玉鏤雕鳳紋長宜子孫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不斷傳來圓明園文物因遭搶掠流失海外的消息令人痛心,而這些文物散落國內(nèi)民間的遭遇同樣不堪回首。
繼英法聯(lián)軍1860年洗劫、焚燒圓明園后,民國時期,軍閥、官僚、政客又大量盜走園內(nèi)文物,用以修建私人別墅。 “文革”期間,一些單位和個人擅自搬取圓明園內(nèi)石件。經(jīng)過百余年的破壞,圓明園里的文物,除了部分斷壁殘垣,其他都已蕩然無存。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流散在國內(nèi)的圓明園文物約有500件。
北京大學
安佑宮華表
北大校址現(xiàn)在很大一部分是過去燕京大學的校址,對于圓明園文物,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北大在一份 《北大校園引導參觀資料》中對校園各處的圓明園文物大大方方地進行了一一介紹:石麒麟、翻尾石魚、龍云石都是當時的燕京大學向這些物件的擁有者——光緒帝的四弟載濤買下的。至于北大西門內(nèi)、辦公樓前的華表,北大也說明,這是當年燕大強行從圓明園拉走的。
圓明園安佑宮門外,原豎有兩對華表,除北大那對外,一對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街分館院內(nèi)。安佑宮華表為漢白玉石雕,刻蟠龍云氣,柱圍316厘米,通高約8米,下為八角須彌座,其規(guī)制與天安門前華表相仿。
1925年,燕京大學的翟博牧師派人跑到圓明園強行支架、起運安佑宮前的兩對華表。當時的北郊警察分署署長親自到現(xiàn)場阻攔也無效。
安佑宮兩對華表被運走,三根到了燕京大學,另一根則由京師警察廳運往城里,一度被閑置在天安門前。1931年,北平圖書館在北海西岸建文津新館,才將燕京大學多余的華表和天安門的那根一塊搬到了那里。因為搬運時候陰差陽錯,兩對華表都沒成對,現(xiàn)在北京大學和國家圖書館文津分館的華表都是一根粗一根細。
安佑宮石麒麟
安佑宮石麒麟原在圓明園安佑宮門口,現(xiàn)在北京大學辦公樓前。這一對石麒麟,早先安置于圓明園大宮門前,刻成時間不晚于雍正三年 (1725年)。乾隆六年(1741年),修建安佑宮時,此石麒麟被移至安佑宮,大宮門則新做銅麒麟一對。 20世紀20年代,燕京大學建校時,這對石麒麟被移至校園中,今為北京大學西校門內(nèi)辦公樓前裝飾物。麒麟高174厘米,另有98厘米高的須彌座。石料堅實,刻工細膩,體態(tài)逼真,至今線條、紋樣仍十分流暢清晰。
諧奇趣翻尾石魚
在北大未名湖西側(cè)近岸水中,一尾翻尾石魚同樣也是圓明園遺物。此石魚原位于圓明園諧奇趣樓南大型海棠式噴水池正中,黃褐色細石精雕而成,魚身長165厘米,高87厘米,口內(nèi)噴出水柱,可達十余米。池四周及池內(nèi),還有銅羊、鹿、鴨以及石刻花瓶等噴水機關(guān),一齊噴水時,蔚為壯觀。如今,紅褐色、揚頭翹尾的石魚,已然成為未名湖一景。冬天時,為了防止滑冰的人踩踏石魚,北京大學會用籠子把石魚罩起來。
頤和園
長春園銅麒麟
無論何時,頤和園里總不乏熙熙攘攘的游客,他們的目光多是被萬壽山上的佛香閣所吸引,卻很少有人留意身邊一掠而過的排云門前的一對銅獅。那銅獅子碩大圓滿,雕工精湛,稍加關(guān)注便知不是一般建筑應用之物品。這正是原本位于圓明園正門處的銅獅。
由于同是皇家園林,圓明園的舊物“寄居”頤和園,倒也并不扎眼。如東宮門口的丹陛云龍石,原為圓明園安佑宮臺階石,1937年6月,頤和園修改東宮門外石階時,由圓明園移來此處并加配古銅欄桿。
長春園銅麒麟原為圓明園長春園宮門飾物,現(xiàn)存頤和園東門內(nèi)仁壽殿前。該銅麒麟造型雄偉,刻工精美,長約167厘米,須彌座高120厘米,通高340厘米。它的一條右腿,曾被毀掉,移到頤和園后配上。
五峰湖石
頤和園東門內(nèi)仁壽殿前,今矗立著五峰大型湖石,高350至450厘米不等,皆為圓明園舊物。位于仁壽殿前西南角的湖石,刻有乾隆甲子(1744年)夏日御題《水木明瑟·調(diào)寄秋風清》詞一首。詞曰:“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斯時斯景誰圖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其余三峰湖石,分別為文源閣前門二峰,蘭亭八柱一峰。 1937年6月,這五峰湖石用料車由圓明園運到頤和園。當時福園門尚完好,因湖石太大,出不去門,結(jié)果就把福園門給拆毀了。
圓明園影壁
據(jù)《頤和園志》記載,清漪園北宮門廣場外面的三孔石橋迤北原有一座低矮綿延的小土山,山前是一片開闊的平地,乾隆皇帝曾在此檢閱八旗部隊的軍事演練。1947年為擴展道路,施工者將土山鏟平并把圓明園廢墟上的一座大影壁挪建在正對宮門的位置。影壁坐北朝南,建筑面積51.48平方米,歇山頂,過壟脊,筒瓦,前后檐灰色磚邊,紅墻心,下為青石須彌座,高1.15米。
西交民巷87號
圓明園文物建“蘇州園林”
近幾年來,圓明園管理處一直在和北京西交民巷 87號院和北新華街112號的產(chǎn)權(quán)單位——石化機關(guān)服務中心協(xié)商,希望他們能將那里所收存的20件圓明園文物捐贈給圓明園。
西交民巷87號院是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廠創(chuàng)辦人郝升堂的住宅。1913年,郝升堂從圓明園拉走了許多太湖石、漢白玉石雕欄板、石筍、石刻匾額、石雕花盆等,建成了一座仿蘇州式花園宅院。宅院占地面積雖不大,但小巧玲瓏、意境頗佳。
花園的西南為一座山石堆疊的假山,假山上安置高矮不一的10根石筍,挺秀俊雅,實屬假山石上品。假山上有三個山洞,山前有兩座噴水魚池,據(jù)當?shù)鼐用裰v該池塘里還埋了兩個石雕怪物。三個石洞上方和噴水池邊有5塊匾額,分別為:乾隆御筆“普香界”,原為長春園法慧寺西城關(guān)刻石。該刻石為漢白玉石質(zhì),在該院中山洞上端;一為嘉慶御筆“護松扉”及“排青幌”,原為綺春園含輝樓城南關(guān)之南北石匾,后安放于該院南山洞上端。另有乾隆御筆“屏巖”和嘉慶御筆“翠瀲”漢白玉石刻。
1961年該宅院供化工部使用,現(xiàn)由石化機關(guān)服務中心作為居民住宅管理使用?,F(xiàn)在院子里很多來自圓明園的文物要么風化侵蝕得厲害,要么被隨意放棄一邊。目前,有9件已回歸圓明園,還有11件的去留仍在協(xié)商。
蘇州拙政園
石雕柱礎(chǔ)
1860年10月,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后,特別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后,圓明園內(nèi)殘存的建筑和文物等被軍閥官僚、閑雜人等肆意盜掠,園內(nèi)的古木、石材等更是以驚人的速度人為流失。
當時,一蘇州籍陶姓京官在京城弄到9只圓明園內(nèi)置放花盆等用的漢白玉石雕柱礎(chǔ)。退休時將其攜至蘇州老家,以作傳家之寶。上世紀50年代初,由其后代陶永年捐贈給國家。
1951年11月,拙政園得以整修,1952年開始對社會開放。同時展示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圓明園漢白玉石雕柱礎(chǔ)。此后這些石雕柱礎(chǔ)被存放到拙政園內(nèi)的盆景園。 1962年被移至慕園。 “文革”期間,盆景被視為“封資修”的寵物,石雕柱礎(ch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文革”后,某工人奉命去拉盆花,發(fā)現(xiàn)石雕柱礎(chǔ)均倒伏于地,其中一只粉碎。遂自發(fā)用小板車將其余8只拖回拙政園,保存至今。
這些保存在拙政園中的石雕柱礎(chǔ)雕刻精美,均刻西洋蕃花圖案,造型為兩種,一種為四方直上直下形狀;另一種為四方束腰形狀,底邊為46厘米,高88厘米,與圓明園西洋樓景區(qū)現(xiàn)展陳的石雕柱礎(chǔ)相同?,F(xiàn)拙政園遠香堂北面有兩只,玉蘭堂前庭院內(nèi)有兩只,盆景園內(nèi)有四只。
南京譚延墓前
石雕圍欄
在南京名勝鐘山靈谷寺后邊的半山坡上,有一座風景優(yōu)美、氣度恢宏的墓地,這里鳥語花香、碧草如茵,但墓地前的石器更為引人注目:石牌坊、華表、經(jīng)幢、花壇、花缸、祭臺、石獅、石馬等,均為漢白玉石雕制而成,工藝精美,氣勢雄偉,頗有皇家風范,這便是譚延墓。曾任國民黨行政院長的譚延1930年于南京辭世,被蔣介石以國禮葬于此。譚延,湖南人,光緒年進士,辛亥革命時曾任督軍和省長,1927年后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他在南京建墓地時,從北京圓明園運去許多石料。其中一龍云紋石雕圍欄應為圓明園之舊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