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張雪榮心中是非常神秘的地方。她愛北京的天安門城樓,愛北京的名勝古跡,愛北京的一草一木,有機會到北京去,那該是多么幸福呀!
機會終于來了,1966年10月,張雪榮乘上時代的列車來到她朝思暮想的北京城,來到天安門廣場,看到了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參觀了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參觀了名勝古跡:天壇、頤和園、北?!@批年青的學子們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接見……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北京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人熱情好客,北京是一個飛速發(fā)展的大城市,北京城優(yōu)美,繁華,她熱愛北京,北京是她心中一盞劃時代的明燈。
二十世紀,張雪榮從皖西北的一個小城來到北京,住在花市棗苑,每天當她聽到“東方紅”的報時曲,仿佛看到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按下電鈕,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美麗的藍天上,仿佛看到那開國大典的盛況。幾年來從天安門城樓到長城腳下,從繁華的城市到郊區(qū)農(nóng)家院,從名勝古跡到京郊景區(qū),在許多博物館、紀念館里都留下了足跡,她看到了北京蓬勃發(fā)展的新氣象,看到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30年,建國60年,全國的變化,北京的變化,那到處聳立的高樓大廈,路上奔馳著許許多多的轎車,人民生活的提高,到處鶯歌燕舞。北京,由落后貧窮發(fā)展到現(xiàn)代繁華的大都市,現(xiàn)在的電子信息時代,手機,計算機遍及千家萬戶,網(wǎng)絡(luò)復(fù)蓋北京的城鎮(zhèn)村落,北京的城市交通,由公交、的士、地鐵、私家車構(gòu)成一個非常便利的交通網(wǎng)絡(luò),給人們提供了快捷的交通方式,北京在騰飛。
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北京,2008年中國是奧運年,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北京到處洋溢著節(jié)日的氣氛,充滿著歡樂祥和,天安門廣場矗立著喜迎奧運的巨型花壇,大街上飄揚著奧運彩旗,通往奧運場館的街道上的五環(huán)車道,喜迎五湖四海的各國貴賓和運動員。張雪榮是社區(qū)志愿者,冒著炎熱到前門喜迎奧運圣火,合唱隊的朋友們唱起“北京歡迎你”“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喜迎賓客,祝奧運圓滿成功,祝運動員取得好成績。
張雪榮熱愛北京,熱愛這個文明古都,那故宮、頤和園、天壇……在崇文區(qū)“我與天壇的故事――御膳杯征文”比賽中,喜獲二等獎,寫下了“我與天壇四十年不了緣”寫出了她對天壇的熱愛,對名勝古跡的熱愛,對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的北京的熱愛。
她非常喜歡北京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喜歡北京的絹花與插花藝術(shù),那栩栩如生的絹花,造型優(yōu)美的插花,向人們說出花的語言,插花托襯出的人喜和憂。幾年來在插花大師的教導下,由一個花盲成為能在插花比賽中獲獎,能用花語說話的插花能手,用絹花插出了“喜迎奧運”,為汶川地震插出了“心系5.12”等插花作品。已放在社區(qū)博物館里,“花兒金”的第五代傳人金鐵林、絹花絹人大師滑樹林、插花大師徐文靜、楊桂珍都是她的良師益友。
棗苑人愛環(huán)保,拒污染,張雪榮也是社區(qū)環(huán)保志愿者,為廚余垃圾回收,環(huán)保志愿我先行寫出了散文詩“國慶 棗苑 我的家”。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北京在騰飛,北京是大家的北京,能在北京生活很幸福。祝北京明天更美好。
作者:張萍
責編:楊婧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