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華人的致命弱點
然后隨著鐵路的完工,華人遷入數的增加及加州經濟的低迷(也有學者認為是因為加州政府已足夠富裕,不在乎華人貢獻的稅收),排華運動悄然而起。1877年出現(xiàn)第一次排華浪潮,1880年美國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其中第一條款規(guī)定限制華人到美的人數和年限。
其高潮便是1882年美國通過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中國移民。其1884年修正案更限縮了先前入境的移民離開和進入美國的規(guī)定,同時闡明,無論這些華人的國籍為何,該法皆適用。1892年,該法案由《基瑞法案》(Geary Act )延長十年,到1902年更被取消了時限。今天在舊金山灣的天使島國家公園在1910-1940年期間曾是以十萬計的華人移民的處理站,在那里30%的華人移民被遣返中國。
即便是今天,雖然《排華法案》所有的部分都被廢除已久,但其一直是《美國法典》(United States Code)的一部分,其中第8篇第7章題名為“排除華人”(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8篇(外國人和國籍)的15章里完全針對一個特定國籍或族群的唯一的章節(jié)。
排華運動不僅是一場政治迫害,也有著深刻的文化和社會基礎。其根源在于種族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及華人本身各種社會負面問題。
托馬斯?索威爾在《美國種族簡史》中寫道,美國人對待中國移民的態(tài)度是苛刻的,有時甚至是粗暴的。華人既不是白種人,又不是基督教徒。而在當時,這兩者缺一不可,無論哪一條都足以構成致命的弱點。華人遵循著對美國人來說完全陌生的習俗。無論是從文化上或生理上,他們都被視為不能夠被同化的種族。
1855年出版的《舊金山年鑒》對該地華人情況有如下記載:華人的風俗習慣令加州美國人十分反感。他們的語言、血液、宗教信仰和性格與我們完全不同,他們的素質低下,一些人認為他們只比黑人優(yōu)越一點,而有些人認為他們比黑人更低等。那些熟悉“中國佬”(celestials)的人很快就對他們產生一種無法控制的憎惡感。
在美國有“Chinaman’s chance”這樣一個諺語,意思是說“成功的希望就像中國佬那樣渺茫”,主要是指華人在種族主義的欺壓下,成功和發(fā)財的可能性很小。
不得不提及,美國左翼及各種勞工組織在排華運動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加州工黨把排華作為團結工人與資本家作斗爭的政治口號:“中國佬必須滾!”
周敏的《美國華人社會變遷》一書中認為,1882年《排華法案》的通過與持有“勞工神圣”觀念的白人工人階級聯(lián)合了社會各方力量、在工會的領導下向美國政府施壓有著很大的關系。
困難期已過
在《排華法案》通過的同時,許多西部州也開始生效了一些有種族歧視的法律,這些法律不但針對中國移民,也針對日本移民,讓他們很難擁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
在加州排華的狂熱時期,加州政府甚至在1881年的3月6日,宣布其為一個假日,用來舉行大規(guī)模的游行宣揚驅逐華人。
還有這樣一條法律,禁止中國人在法庭上提供不利于白人的證詞,這實際上等于公開宣布可以任意凌辱華人,華人如果遭到白人的搶劫、傷害和攻擊,受到法律保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另有白人愿意協(xié)助)。
正是在這種社會思潮和惡法的鼓勵下,暴力行為開始抬頭。唐人街經常遭到洗劫和焚燒,1871年,一伙洛杉磯的白人一夜間殺死20多名華人。
《排華法案》頒布對華人的遷入影響極大,移居美國的華人人數從19世紀70年代高潮的123200人減少到19世紀90年代的14800人。在20世紀30年代減少到不足5000人,達到歷史的最低點。
除了人生傷害和經濟打壓外,各種針對華人的惡作劇和侮辱行為也極為普遍,男性的辮子和女性的小腳是主要對象。據臺山文史資料記載:有一次,在紐約的一輛公共汽車上,留著長辮子的臺山南坑籍旅美老華僑黃華錦,受到一群美國無賴的耍弄—這群無賴趁黃老先生打瞌睡之際,把他的辮子打結后拴在車凳上,黃華錦醒來不能下車不能離座,引起同車旅客的哄笑。
同時諸如“苦力”(Coolies)、“約翰支那人”(John Chinaman)、清客(Chink)、異教徒(heathen)等針對中國人的侮辱性稱呼更是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也構成英語的一份特殊歷史遺產。
排華浪潮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30年代,直到中國在抗擊日本的擴張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才逐漸消退。當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成為了美國的盟國,排華也走向歷史的終點,不過在制度和文化心理上的全部消除,依然耗費了些時日。
1943年,《麥諾森法案》(Magnuson Act)廢除了《排華法案》,允許每年105名華人的入境移民限額。1948年,關于禁止華人和白人結婚的法律被廢除。然而大規(guī)模的華人移民并沒有隨之到來。直至1965年的《入境移民與國籍服務法案》(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 Act of 1965)的通過。這是在美國通過的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
加州政府、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分別在197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別正式就《排華法案》道歉。
1959年,美籍華人的平均收入超過了其他美國人。1960年,華人從事專業(yè)工作和經商的人數,超過了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今天1/4的美籍華人就業(yè)于科學和專門領域,盡管目前華人的社會狀況依然十分復雜(比如說貧富差距巨大;作為一個整體受教育程度很高,但是文盲比例又遠高于全美平均水平,甚至是黑人的好幾倍),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走過了歷史上的困難時期,正在以主人翁的身份建設著美國社會并發(fā)揮著特別的才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