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群島——由一群大約二百個巖石重疊的島嶼組成,其中八十個有人居住,位于波的尼亞灣入口處,北緯59度和60度 32分之間和東經(jīng)19度和21度之間。群島屬俄國所有,1809年由瑞典割讓給俄國,成為芬蘭的亞波總督管轄區(qū)的一部分。群島的居民大約有一萬五千人出身 于瑞典,都是出色的船民和漁民。在覆蓋著薄土層的巖石上,生長著松樹和樺樹。這里種植黑麥、大麥、馬鈴薯、啤酒花和亞麻。居民們飼養(yǎng)大量的牛,并輸出干 酪、油脂和皮革。他們還生產(chǎn)家用的和制帆用的粗麻布。主要的島嶼叫阿蘭島,它的面積為二十八平方英里,居民一萬人,它的西部有很好的港灣。所有的港灣或多 或少都設(shè)有防御工事。其中占首位的要算博馬爾松德群島和博馬爾松德海灣。該海灣于1854年英法對俄戰(zhàn)爭[443]期間被英法聯(lián)軍艦隊占領(lǐng)和炸毀。 1714年,在西格尼爾德舍爾懸崖附近的海面上俄國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曾獲得對瑞典的決定性勝利。[444]
弗·恩格斯寫于1857年7月11日和14日之間
載于《美國新百科全書》1858年版第1卷
原文是英文
注釋:
[443]關(guān)于這次博馬爾松德會戰(zhàn),恩格斯曾為《紐約每日論壇報》寫過兩篇專題文章,還給《美國新百科全書》寫過一個小條目(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442—451頁、第14卷第295頁)。——第394頁。
[444]指1714年7月25—27日俄國和瑞典艦隊之間的漢古特會戰(zhàn),俄軍獲勝。——第394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