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某些職權下放以后,必須加強對各個地方的平衡工作。擴大地方的職權是完全必要的,一般來說,當地的事情,地方 比中央看得更清楚一些。體制改變以后,地方更可以因地制宜地辦事。但是,必須加強全國的平衡工作。因為經濟單位是分散的,沒有全局、整體的平衡,就不是有 計劃的經濟。過去中央各部可能忽視地方,但是職權下放以后,地方也可能發(fā)生不顧全局的傾向。因此,一方面要有適當的分權,同時又要加強綜合。我們認為,分 權以后,平衡工作不是應該削弱,而是應該大大加強。今后,全國各地在經濟上都必須有所發(fā)展,但必須注意不要使全國已有的生產設備閑置而造成浪費。例如,內 地各省辦工業(yè)時,不要使沿海城市已有的生產設備閑置。只顧沿海城市,不顧內地是不對的,例如熱水瓶也要集中在沿海生產,遠途運銷,這是不適宜的;但內地樣 樣都要求自給自足,也是不對的。因此,各地基本建設項目必須經過全國計劃機關的審核平衡。
二、地方要切實掌握資金的投放方向。我們認為,地方資金投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地方大部分的錢,應該投向與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有關的方面,例如化肥工業(yè)、興修水利、可墾荒地的開墾等。
三、財政體制一經改變,必須建立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中央與省市分權以后,省市還要與??h[40]分權。今后各地方和各企業(yè),都有機動的財力,比較好辦 事;但如果管理不好,就會壞事。幾十萬個單位中,有貪污、浪費是一定難免的。為了防止和減少貪污、浪費的現象,必須建立各種管理制度。例如,要建立會計制 度,無論那一個單位都必須有帳,有使用款項的規(guī)定。用款,不能由一個人批,要經一定的組織通過。要有報告制度,地方必須將全部收支列入各級政府的報告;企 業(yè)的財務,要列入企業(yè)的年度報告。要有檢查制度,財政部、監(jiān)察部[41]和各級政府要定出檢查辦法。
四、中央和地方各種分成制度,基本上三年 不變;但執(zhí)行一年以后,如果有不適應的地方,應該有局部的調整。分成要有個限度。三年之內,地方財政分成不超過三十億至三十六億元,外匯分成不超過四千五 百萬到五千萬美元,這兩個數字的規(guī)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如果數目過多,便會影響全國的重點建設。我們估計,三年內,地方分成是先少后多,而且是富的 省市多得,貧的省市少得。這是經濟發(fā)展的條件決定了的。改進體制一年以后,應該總結經驗,可能進行局部的調整。這是因為。三年分給地方的三十億至三十六億 元是估計數字,其中財政結余約十億至十五億元,比例分成約二十億元,執(zhí)行結果可能出入很大,貧富地區(qū)之間的差別也可能很大,只有實踐一年以后,才可以看出 問題。因此,我們說,基本上三年不變,實行一年之后,還會作必要的局部調整。
*這是陳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言的一部分。
出處:陳云文選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