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暉:變動秩序中的中國文化自覺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汪暉:變動秩序中的中國文化自覺

“變動秩序中的中國文化自覺”這個題目是同學們給我出的。(注:5月10日,汪暉在北京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做題為“變動秩序中的中國文化自覺”的演講。)我有過類似話題的訪談,這其實是個非常不好講的題目,每個字眼都可以展開討論。

20世紀文化政治傳統(tǒng):超越原有民族國家身份

看到這個題目時,我想起美國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沖突論”,這是冷戰(zhàn)結(jié)束前后影響最大的著作。

亨廷頓批評了美國的外交政策,認為美國錯誤地把阿拉伯伊斯蘭作為對立面,并重復了文明沖突論的看法:未來的社會,能夠?qū)γ绹鴺嫵商魬?zhàn)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美國一貫的外交政策傳統(tǒng),要有實力。阿拉伯沒有實力,有潛力構成挑戰(zhàn)的是中國和歐洲。第二點,歐洲在文化上屬于西方文明,跟美國一樣,不構成文明沖突。但中國不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又具有挑戰(zhàn)美國的實力,所以美國的對抗重心是中國,而不是伊斯蘭世界。這當然是基于美國的政治文化保守主義脈絡上的討論:冷戰(zhàn)之后,怎么看待當代世界。

我不贊成亨廷頓的看法,但是這樣的看法,在一定時期的政治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原因)不在于他是不是準確描述,而是他引導人們重新理解世界。

有知識分子批評亨廷頓,主要角度是“全球化”——世界已經(jīng)是平的。但較少人談論另一個角度: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20世紀的文化政治的傳統(tǒng)。

當我們討論文化,往往會想到儒家、道家、宗教等,但其實這也是重要的文化傳統(tǒng),看起來不同的人站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目標,這種政治文化的傳統(tǒng),是20世紀留下的重要遺產(chǎn)。別的時代并非沒有這樣的因素,但只有19、20世紀大規(guī)模的國際主義運動,產(chǎn)生了這種文化。人們已超越了自己原有的民族國家的身份。

現(xiàn)在,這種政治傳統(tǒng)是逐漸消失的傳統(tǒng),很少被重新記起、提出。我之所以提到這一點,是在“文明沖突論”成為一種論調(diào)論式的時候,還可以用什么角度去理解和回應變動社會中的秩序。實際上是希望從這兒出發(fā)重新理解20世紀遺產(chǎn)對我們的意義。

新文化運動:反思傳統(tǒng)重提價值

過去的二三十年中,一般的思考,更多的是對20世紀的批判、否定。由于20世紀發(fā)生了很多悲劇,對這個時代進行批判否定,有合理的部分。我在這里舉個簡單的例子: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他著有多卷本世界歷史著作,而對20世紀所起的標題是:極端的年代。很多20世紀重要的知識分子、作家、科學家對這個世紀的評價、看法,都是比較負面的。

《極端的年代》寫的是一個“短的20世紀”:起始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是1991年蘇聯(lián)解體,由大戰(zhàn)開始,至冷戰(zhàn)結(jié)束,并不是100年。在這個極端的年代里,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穿插了無數(shù)的暴力和沖突,這在人類史里是罕見的。

另一方面,20世紀對中國來說,包括對很多國家、地區(qū)來說,又是不可繞過的時代。整個中國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離開20世紀是不可能理解的,這是一個變動的世紀。100年前我們還在進行科舉,留辮子,穿長袍馬褂,處在完全不同的社會秩序中。站在這里回想100年前的事情,有時覺得不可思議。

理解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重大變遷,就需要理解20世紀和中國之間的關系。文化自覺這個命題,在20世紀是尤其突出的命題。

“五四”提出覺悟,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共和危機,有非常深的關聯(liá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前,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把西方的一切看成我們的模式,要學習西方制度,建立現(xiàn)代國家。但“一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發(fā)現(xiàn)這樣學習是有問題的,仍然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樣的處境,得從頭想起。陳獨秀在1916年1月的《青年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一九一六年》,里面說“一九一五年與一九一六年間,在歷史上畫一鴻溝之界:自開辟以訖一九一五年,皆以古代史目之。從前種種事,至一九一六年死;以后種種事,自一九一六年生。”這段話表示,從1916年起才是現(xiàn)代,要跟過去的想法決裂,所以提到“自覺”這樣的問題。那時的知識分子忽然意識到,中國人尋求變革,尋求半天,但尋求的方式有問題,所以這個時候提出覺悟。

這就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不僅僅是陳獨秀、胡適、魯迅等,包括相對保守的一批人,那時候也重新思考文化、文明,所以發(fā)生東西論戰(zhàn)、反傳統(tǒng)運動。在文化上重新提出價值的問題,設定出新的出發(fā)點,認為原有的模式要重新改過才有可能獲得新的未來。

我為什么提這個例子?這個例子正像是我們所處的現(xiàn)在——同樣處在普遍危機中。2008年以來的世界性金融危機,1916-1919年同樣是世界性危機,整個世界戰(zhàn)爭和社會危機同樣爆發(fā)出來,今天的狀況和新文化運動時期對比,危機內(nèi)涵不同,但也是處于世界性的危機里面。但我們看知識領域,看國家、媒體,人們與那時候面對危機的方式完全不一樣。2008年以后有各種各樣的具體方法、經(jīng)濟對策出臺,但很少出現(xiàn)文化討論,很少思考危機背后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我們只是想經(jīng)濟的原因,比如信貸危機怎么傳播到全世界,很少想到文化和人們的信念到底是什么。實際上,討論文化問題與拯救經(jīng)濟危機的方式不是沒有聯(lián)系,雖然兩者有區(qū)別。1916-1918年也要討論戰(zhàn)爭貸款,知識分子不是不關心這些問題,但他們還是去討論文化問題,因為這樣的政治模式本身需要從根本上進行再思考。修補是不行的,需要徹底的反思,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的問題,文化運動和文化自覺在一戰(zhàn)整個過程當中,成為中國知識領域中的重要問題。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