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在不用怕帶槍的人了。”
補1:貧民的住宅問題及其糧食供應。
再補1。沒有成長起來的蘇維埃政權的弱點。
2.“用行動進行的宣傳。”
3.靠鼓動員還是檢查員?
4.求實精神和“有益的工作”。
5.組織工作和人民中的組織家。
補5:參看4月4日以前《真理報》上關于組織的奇跡的文章[注: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29卷第20頁。——編者注]。
6.我們對無政府主義者的態(tài)度。
補6:出于誤解的無政府主義者,出于急躁的無政府主義者,出于情緒波動的無政府主義者,出于本能的無政府主義者。
7.工人中的不滿分子。
8.知識分子的拖拉作風和馬虎態(tài)度。
9.資本家的反抗已經被粉碎了嗎?(好心腸的彼舍霍諾夫的有歷史意義的一句話[94]。)
補9:內戰(zhàn),它的意義,它的重負(倒戈分子)和它在1917—1918年的必然性。
10.壓迫民族中的和被壓迫民族中的民族沙文主義。
補10:小資產階級的寄生性及芬蘭社會民主黨的叛變。
11.如何“征服”其他民族,特別是至今還受大俄羅斯人壓迫的民族,把它們爭取到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方面來?
12.鎮(zhèn)壓剝削者。
13.怎樣組織競賽?
14.計算和監(jiān)督是社會主義的實質。
補14:流動檢查小組。
再補14:革命中的騙子。
15.是管理企業(yè)還是爭論社會主義?
16.工人的紀律性和游民習氣。
16a.赤衛(wèi)隊要對盜賊判處死刑和執(zhí)行槍決。
17.游民和知識分子有哪些近似之處?
補17。“右派布爾什維主義”;能讓它存在于我們黨內嗎?
18.立憲會議和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革命是一浪接一浪,不平穩(wěn),不均衡,不總是一個樣子。
補18:資產階級的形式上的民主制與無產階級借以吸引人民投入反資產階級戰(zhàn)爭的機關(對比)。
再補18:民主制與無產階級專政(對比)。
19.引普列漢諾夫1903年發(fā)言中的話[95]。“他們”思想上的徹
底破產表現在哪里?(小資產者,機會主義的社會黨人,孟什維克,切爾諾夫右派社會革命黨人,新生活派及其同伙)
20.“單獨媾和”及其危險性和可能起的作用。單獨媾和是否就是同帝國主義者“妥協(xié)”(“妥協(xié)行為”)?
補20.單獨媾和及我們對國際無產階級的責任。“德國人需要·失敗。”[96]
21.革命的步驟或階段。對階級力量及同盟者的估計。和平和土地——在俄國。
22.帝國主義者的挑釁:蘇維埃共和國,給我們一個便于盡快扼殺你的借口!
補22:12月24日《真理報》:《他們的計劃》。勞合-喬治的有歷史意義的話。“犧牲俄國”[97]。
23.從革命國際主義者轉變成“護國派”。
24.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的國際政策。
25.革命戰(zhàn)爭問題上的革命空談和革命責任。
26.應當如何“準備”革命戰(zhàn)爭?
27.執(zhí)政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戰(zhàn)爭只應該是為捍衛(wèi)已確立的社會主義而進行的戰(zhàn)爭。
28.首先戰(zhàn)勝俄國的資產階級,然后同外部的,國外的,別國的資產階級作戰(zhàn)。
29.西歐“寄生”國家革命的困難。
31[注:手稿中遺漏編號“30”。——俄文版編者注].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把火車頭開得飛快并使它沿著軌道前進。
32.發(fā)動最下層群眾進行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Mit dem Umfang der geschichtlichen Aktion wird auch der Umfang der Masse zunehmen,deren Aktion sieist.) [注: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頁。——編者注]
33.永遠獲得的東西
已經爭得的有:
α.最大限度的民主
β.走向社會主義的最初步驟已具體化
γ.和平和土地。
34.財政和糧食。
中央和地方。
35.“追捕”投機倒把分子和怠工分子。
36.貨幣。貨幣的作用。貨幣回籠。
37.工業(yè)國有化及工人在工作中的“責任”。
38.對外貿易的國家壟斷。
39.國庫(“金庫”)和這個概念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變化。
40.銀行——簿記機關的形式。(《真理報》上皮達可夫的文章[98]。)
41.“贏得時間”=單獨媾和(全歐洲革命以前)。
42.3個“日期”。4月20日和7月3日的“失敗”與10月25日的勝利。
43.把這個“失敗”同單獨媾和相比較。
44.勞動的分配和產品的分配=總結。
經濟問題:
民族問題:
政治問題:
組織問題:
國際政策:
載于1929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11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35卷第187—190頁
【注釋】
[93]《政論家札記(待研究的問題)》是列寧1917年12月24—27日(1918年1月6—9日)在芬蘭度假期間寫的。札記開列的第一個問題“現 在不用怕帶槍的人了”,是列寧在芬蘭鐵路的火車上從群眾交談中聽到的一句話。列寧后來于1918年1月11日(24日)在全俄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講到 過這件事(見本卷第270頁)。列寧在休假期間還寫了《被舊事物的破滅嚇壞了的人們和為新事物而斗爭的人們》、《怎樣組織競賽?》和《關于消費公社的法令 草案》(見本卷第196—199、200—211、212—213頁),對札記中提出的很大一部分問題作了研究。上述文章列寧認為尚未定稿,因此在他在世 時均未發(fā)表。
《政論家札記》中提出的關于經濟建設方面的問題,列寧在他1918年3—4月寫的《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作了充分研究(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34卷)。——191。
[94]指人民社會黨人阿·瓦·彼舍霍諾夫1917年6月5日(18日)在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fā)言中講的一句話:“資本家的反抗看來已經被粉碎了。”——192。
[95]指格·瓦·普列漢諾夫1903年7月30日(8月12日)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發(fā)言。普列漢諾夫在這次發(fā)言中指出:所有的民主 原則都應該完全服從革命的利益,工人階級的利益,為了革命的勝利,社會民主黨可以暫時限制某一個民主原則的作用;為了革命的利益,社會民主黨人甚至可以反 對普遍選舉制。(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記錄》1958年俄文版第181—182頁)
列寧在《普列漢諾夫論恐怖》一文(見本卷第188—190頁)中專門論述了革命政黨對待恐怖的態(tài)度問題。——192。
[96]在《關于立刻締結單獨的兼并性和約問題的提綱》(見本卷第247—255頁)中,列寧研究了第20個問題及“補20”?!短峋V》的第11條對“德國人需要失敗”一語作了詳細分析。——193。
[97]刊登在1917年12月24日(1918年1月6日)《真理報》第233號上的一篇未署名文章《他們的計劃》說: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講話的意 思是:讓俄國先確定同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未來疆界,然后再來進行全面的和談”,而“協(xié)約國官方政論家們講得更坦率:對盟國來說,把俄國排除在外進行和平談判 將更為有利,因為俄國是共同企業(yè)里的一個有虧欠的股東”。該文得出結論說,盟國正在試探對德和平談判的基礎,“但盟國認為先讓德國同俄國清賬更為有利。德 國應該……靠犧牲俄國獲得補償”。——193。
[98]指彼·基輔斯基(尤·皮達可夫)《無產階級和銀行》一文,該文發(fā)表于1917年12月5日(18日)《真理報》第206號。——194。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