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一書摘要[101]。第13卷 哲學史導言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一書摘要[101]。第13卷 哲學史導言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102]  全集第13卷
  哲學史導言

  第37頁[注:指《黑格爾全集》1833年柏林版第13卷的頁碼?!幷咦……“如果真理是抽象的,那它就是不真實的。健全的人類理性力求具體的東西……哲學最敵視抽象的東西,它引導我們回到具體的東西……”
  第40頁:把哲學史比作圓圈——“這個圓圈的邊沿是許多圓圈……”
  {非常深刻而確切的比喻!!每一種思想=整個人類思想發(fā)展的大圓圈(螺旋)上的一個圓圈}
  “……我認為,各個哲學體系在歷史上的次序同觀念的概念規(guī)定在邏輯推演中的次序是一樣的。我認為,如果從哲學中上出現(xiàn)的各個體系的基本概念上完全除掉同它們的外在形式、同它們的特殊應用等等有關的東西,那么就會在觀念的邏輯概念中得出觀念自身的規(guī)定的不同階段。
  反過來,如果就邏輯發(fā)展進程本身來說,那么在這里面從它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看出歷史現(xiàn)象的發(fā)展進程;——但是,人們當然要善于在歷史形態(tài)所包含的東西里面認識這些純粹概念。”(第43頁)
  第56頁——嘲笑趕時髦——嘲笑對那些準備把“任何空談<?>都宣稱為哲學”的人亦步亦趨。第57—58頁——出色地堅持哲學史中嚴格的歷史性,反對把我們所了解的而古人事實上還沒有的思想的“發(fā)展”強加于古人。
  例如,在泰勒斯那里就還沒有áρχ?[注:本原?!幷咦(即原則)這個概念,還沒有原因這個概念……
  “……例如,有許多民族就完全沒有這個概念<原因概念>;要具有這個概念,就必須有一個大的發(fā)展階段……”(第58頁)
  冗長累贅、空洞無物、枯燥乏味地談論哲學對宗教的關系,總之,幾乎長達200頁的一篇導言——真要命!!
  第13卷  哲學史第1卷
  希臘哲學史  伊奧尼亞學派的哲學

  “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547)認為,人是從魚變來的?!?第213頁)
  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派
  “……因此,這是一些枯燥的、沒有過程的、非辯證的、靜止的規(guī)定……”(第244頁)
  {辯證法的反面規(guī)定}
  這里是指畢達哥拉斯派[103]的一般觀念——“數(shù)”和它的意義等等。因此,這是就畢達哥拉斯派的原始觀念、他們的原始哲學而言;在他們那里,實體、物和世界的“規(guī)定”是“枯燥的、沒有過程(運動)的、非辯證的”。
  黑格爾在哲學史中著重地探索辯證的東西,他引述了畢達哥拉斯派的見解:“……一加于偶數(shù),成奇數(shù)(2+1=3);一加于奇數(shù),則成偶數(shù)(3+1=4);它<一>有造成gerade<=偶數(shù)>的特性,所以它本身應當成為偶數(shù)。因此,單一自身包含著不同的規(guī)定?!?第246頁)
  音樂的諧和與畢達哥拉斯的哲學:
  {(“宇宙的諧和”)}
  “……畢達哥拉斯把主觀的、憑聽力獲得的、簡單的、本身又處在比例關系中的感覺歸于知性,而且是用嚴格的規(guī)定把它判歸知性的?!?第262頁)
  {主觀對客觀的關系}
  第265—266頁:星辰的運動——這一運動的諧和——是我們所聽不到的歌唱著的天體的諧和(畢達哥拉斯派的看法)。亞里士多德《天論》[104]第2卷第13章(和第9章):
  “……畢達哥拉斯派把火看作中心,而把地球看作環(huán)繞著這個中心體在一個圓形軌道上運動著的星體……”但在他們看來,這個火并非太陽……“他們在這里不是依靠感性的外觀,而是依靠根據(jù)……這10個天體”10個天體或10個行星的軌道或運動: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太陽、月亮、地球、銀河以及“為了整數(shù)”、為了10為個數(shù)而臆想出來的Gegenerde[注:直譯為:反地?!幷咦(——地球的對立體?)“象一切運動的物體一樣,發(fā)出響聲;但每一個天體因其大小和速度的差異而音調(diào)各異。這是由不同的距離決定的,這些距離與音樂里的音程相適應,彼此間有一種諧和的關系;由此,就產(chǎn)生了運動著的天體(世界)的一種諧和的聲音(音樂)……”
  對物質(zhì)結構的暗示!
  關于靈魂,畢達哥拉斯派認為,“靈魂就是陽光中的微塵”(=塵埃、原子)(第268頁)(亞里士多德《論靈魂》[105]第1篇第2章)
  {在古代哲學中塵埃(陽光中的)的作用}
  在靈魂里,好象在天宇中那樣,有7個圓圈(要素)。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第1篇第3章——第269頁。
  {畢達哥拉斯派:關于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相似的“猜測”、幻想}
  接著就是無稽之談:畢達哥拉斯(他從埃及人那里拿來了關于靈魂不死和靈魂轉渡的學說)說過他的靈魂曾在其他一些人身上活了207年等等(第271頁)。
  注意:科學思維的胚芽同宗教、神話之類幻想的一種聯(lián)系。而今天!同樣,還是有那種聯(lián)系,只是科學和神話的比例不同了。
  再談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論。
  “數(shù),它們在什么地方?它們是否被空間隔開,獨自居留在觀念的天宇里?它們并不直接是物本身;因為一個物、一個實體,畢竟是和一個數(shù)不同的東西——一個物體和一個數(shù)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第254頁。
  引文出自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106]第1篇第9章,是不是?或是出自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不清楚。
  第279—280頁——畢達哥拉斯派承認有以太(“……陽光透過濃密而又寒冷的以太放射出來”等等)。
  總之,關于以太的猜測已經(jīng)有幾千年了,但直到現(xiàn)在仍然是猜測。不過今天已有比從前多出千倍的通向這個問題的解決、通向以太的科學規(guī)定的隧道。[107]
  埃利亞學派
  黑格爾在講述埃利亞學派[108]時,談到了辯證法:
  “……我們在這里<在埃利亞學派中>發(fā)現(xiàn)了辯證法的開端,即概念中的純思維運動的開端;同時還發(fā)現(xiàn)思維與現(xiàn)象或感性存在之間的對立,——自在之物與這個自在之物的為他存在之間的對立;并且在對象的本質(zhì)中發(fā)現(xiàn)它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本來意義上的辯證法)?!?第280頁)見下頁。[注:手稿下頁的文字就是下面這幾段話?!砦陌婢幷咦
  {什么是辯證法?(α)(β)}
  這里實質(zhì)上有辯證法的兩種規(guī)定(兩個標志,兩種特征;規(guī)定而不是定義)[109]:
  (α)“概念中的純思維運動”;
  (β)“在對象的本質(zhì)<自身>中<發(fā)現(xiàn)><揭露>它<這本質(zhì)>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本來意義上的辯證法)”。
  換句話說,黑格爾的這個“片段”應當表達如下:
  辯證法一般地說就是“概念中的純思維運動”(用不帶唯心主義神秘色彩的說法,也就是人的概念不是不動的,而是永恒運動的,相互過渡的,往返流動的;否則,它們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對概念的分析、研究,“運用概念的藝術”(恩格斯)[110],始終要求研究概念的運動、它們的聯(lián)系、它們的相互過渡)。
  具體地說,辯證法是研究自在(an sich)之物、本質(zhì)、基質(zhì)、實體跟現(xiàn)象、“為他存在”之間的對立的。(在這里我們也看到相互過渡、往返流動:本質(zhì)在顯現(xiàn);現(xiàn)象是本質(zhì)的。)人的思想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所謂初級本質(zhì)到二級本質(zhì),不斷深化,以至無窮。
  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zhì)自身中的矛盾:不但現(xiàn)象是短暫的、運動的、流逝的、只是被約定的界限所劃分的,而且事物的本質(zhì)也是如此。
  {黑格爾論辯證法(見上頁)}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對懷疑論的觀點描述如下:
  “……我們且這樣設想,在一座藏有許多珍貴東西的房屋里,有許多人在夜里尋找黃金;每個人都會以為自己找著了黃金,但是,即使他真的找到了黃金,他還是不能確切地知道那就是黃金。同樣地,哲學家們來到這個世界,就象到一座大房屋一樣,來尋找真理;即使他們找到了真理,他們也還是不能知道自己是否獲得了真理……”(第288—289頁)
  {這比喻是迷惑人的……}
  色諾芬尼(埃利亞派)說:
  “……假如牛和獅子都有一雙手,能象人一樣創(chuàng)作藝術品,那么它們也同樣會描繪出神,并把它們自己的軀體形象賦予這些神……”(第289—290頁)
  {具有人的形象的神}
  “芝諾的特點是辯證法……”“他是辯證法的創(chuàng)始者……”(第302頁)
  “……在芝諾那里我們同樣也找得到真正客觀的辯證法?!?第309頁)
  (第310頁:關于對哲學體系的反駁:“對錯誤的東西,不應當根據(jù)與它對立的東西是真的這一點來證明它是錯誤的,而應當從它本身來證明它是錯誤的……”)
  “辯證法一般是:(α)外在的辯證法,這個運動是同對這個運動的總的把握有區(qū)別的;(β)不單是我們理解的運動,而且是由事物自身的本質(zhì)、即由內(nèi)容的純概念證明了的運動。前一種辯證法是一種方法,它考察對象,指出對象中的各種根據(jù)和各個方面,從而使通常認為確定不移的一切都動搖了。這些根據(jù)可能是完全外在的根據(jù),我們談到詭辯學派時將更多地談到這種辯證法。而另外一種辯證法是對于對象的內(nèi)在考察:只就對象本身來考察對象,沒有前提、觀念、應有,不依照外在的關系、規(guī)律、根據(jù)。人們完全進到事物中去,就對象自身來考察它,依據(jù)它所具有的規(guī)定來理解它。在這種考察中,它<er,原文如此!>自身就顯露出它包含著相互對立的規(guī)定,因而也就揚棄自己;這種辯證法我們主要是在古代哲學家那里看到的。從外在的根據(jù)來進行推論的主觀辯證法,當它承認‘正確之中也有不正確,謬誤之中也有真理’的時候,才是正確的。真正的辯證法使自己的對象什么也不留下,以致對象不是僅從某一方面來看有缺陷,而是就其整個本性來說解體了……”(第311頁)
  {辯證法客觀辯證法}
  對于“發(fā)展原則”,在20世紀(還有19世紀末)“大家都同意”?!堑模贿^這種表面的、未經(jīng)深思熟慮的、偶然的、庸俗的“同意”,是一種窒息真理、使真理庸俗化的同意。——如果一切都發(fā)展著,那么一切就都相互過渡,因為發(fā)展顯然不是簡單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長、增多(或減少)等等。——既然如此,那首先就要更確切地理解進化,把它看作一切事物的產(chǎn)生和消滅、相互過渡?!浯危绻磺卸及l(fā)展著,那么這是否也同思維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疇有關?如果無關,那就是說,思維同存在沒有聯(lián)系。如果有關,那就是說,存在著具有客觀意義的概念辯證法和認識辯證法。+
  {關于辯證法及其客觀意義的問題……}
  一、發(fā)展原則……
  二、統(tǒng)一原則……
  +此外,還必須把發(fā)展的普遍原則和世界、自然界、運動、物質(zhì)等等的統(tǒng)一的普遍原則聯(lián)結、聯(lián)系、結合起來。
  “……芝諾主要是客觀地辯證地考察了運動……”(第313頁)
  “……運動本身是一切存在的東西的辯證法……”芝諾從沒有想到要否認作為“感性確定性”的運動,問題僅僅在于“nach ihrer<運動的>Wahrheit”——(運動的真實性)(第313頁)。在下一頁,黑格爾敘述了第歐根尼(錫諾普的昔尼克派)如何用步行來反駁運動這件軼聞,并寫道:
  {注意這點可以而且應該倒轉過來:問題不在于有沒有運動,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邏輯來表達它。}
  “……但這件軼聞還有下文,當一個學生滿足于這種反駁時,第歐根尼就用棍子打他,理由是:先生既提出了理由來辯駁,學生也應當提出理由來反駁。因此,不應該滿足于感性確定性,而必須去理解……”(第314頁)
  {不壞!軼聞的下文出處何在?第歐根尼·拉爾修,第6篇第39節(jié),以及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第3篇第8節(jié)(黑格爾,第314頁),均無這段下文。[111]是不是黑格爾的杜撰?}
  芝諾對運動的四種反駁:
  1.向一個目的地運動的東西,首先必須經(jīng)過通向目的地的路程的一半。而要經(jīng)過這一半路程,又必須首先經(jīng)過這一半的一半,如此類推,以至無窮。
  亞里士多德回答說:空間和時間是可以無限地劃分的(按可能性來說)(第316頁),但是沒有被無限地劃分開來(實際上)。培爾(《辭典》[112]第4卷,芝諾條)稱亞里士多德這個回答是不可取的,他說:
  “……如果我們在一英寸大小的材料上去劃無窮多的線條,我們也作不出這樣的劃分,即把亞里士多德以為是可能的
  無限的劃分變成現(xiàn)實的無限的劃分……”
  黑格爾寫道(第317頁):“這如果二字絕妙!”
  就是說,如果我們把無限的劃分進行到底!!
  “……時間和空間的本質(zhì)是運動,因為本質(zhì)是普遍;理解運動,就是用概念的形式來表達運動的本質(zhì)。運動作為概念、作為思想,表達的是否定性和非間斷性的統(tǒng)一;但無論是非間斷性或點截性,都不能被設定為本質(zhì)……”(第318—319頁)
  “理解就是用概念的形式來表達?!边\動是時間和空間的本質(zhì)。表達這個本質(zhì)的基本概念有兩個:(無限的)非間斷性(Konti-nuitβt)和“點截性”(=非間斷性的否定,即間斷性)。運動是(時間和空間的)非間斷性與(時間和空間的)間斷性的統(tǒng)一。運動是矛盾,是矛盾的統(tǒng)一。
  在宇伯威格—海因策第10版第63頁(第20節(jié))中說,黑格爾“為維護亞里士多德而反對培爾”,這不對,黑格爾既駁斥懷疑論者(培爾)也駁斥反辯證論者(亞里士多德)。
  參看龔佩茨《希臘思想家》第……頁[113],……不承認辯證法(由于思想的怯懦),但在鞭撻之下被迫承認矛盾的統(tǒng)一……
  2.阿基里斯追不上龜。“首先走1/2”,以此類推,以至無窮。亞里士多德回答說:他會追上龜?shù)?,只要準許他“越過界限”(第320頁)。
  黑格爾說:“這個回答是正確的,它包含著一切?!?第321頁)——因為事實上1/2在這里(在某個階段上)就是“界限……”
  “……當我們一般地談論運動的時候,我們是這樣說的:物體在一個地點,然后向另外一個地點轉移。當物體運動時,它就不再在第一個地點,但也不在第二個地點;如果它在其中的一個地點,那它就是靜止的。如果說它在兩個地點之間,那就等于什么也沒有說,因為說它在兩個地點之間,那它還是在某一個地點,所以同樣的困難還是存在著。而運動則意味著物體在這個地點同時又不在這個地點;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非間斷性,——正是這種非間斷性才使運動成為可能。”(第321—322頁)
  {參看切爾諾夫?qū)Χ鞲袼沟姆瘩g[114]}
  運動就是物體在某一瞬間在某一地點,在接著而來的另一瞬間則在另一地點,——這就是切爾諾夫追隨所有反對黑格爾的“形面上學者”而重復提出的反駁(參看他的《哲學論文集》)。
  這個反駁是不正確的:(1)它描述的是運動的結果,而不是運動本身;(2)它沒有指出、沒有包含運動的可能性;(3)它把運動描寫為靜止狀態(tài)的總和、聯(lián)結,就是說,(辯證的)矛盾沒有被它消除,而只是被掩蓋、推開、隱藏、遮閉起來。
  “造成困難的從來就是思維,因為思維把一個對象的實際聯(lián)結在一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彼此區(qū)分開來?!?第322頁)
  如果不把不間斷的東西割斷,不使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陋化,不加以劃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們就不能想象、表達、測量、描述運動。思想對運動的描述,總是粗陋化、僵化。不僅思想是這樣,而且感覺也是這樣;不僅對運動是這樣,而且對任何概念也都是這樣。
  這就是辯證法的實質(zhì)。對立面的統(tǒng)一、同一這個公式正是表現(xiàn)這個實質(zhì)。
  3.“飛矢不動?!?br>  亞里士多德的回答:錯誤來自這樣的假定,似乎“時間是由單個的此刻(?χ τ?ν ν?ν)組成的”(第324頁)。
  4.1/2等于二倍:同一個靜止的物體相比、同一個向反方向運動的物體相比來測量的運動。
  在關于芝諾的一節(jié)末尾,黑格爾把他同康德相比(說康德的二律背反“不外是芝諾在這里已經(jīng)說過的東西”)。
  埃利亞派的辯證法的一般結論:“真的東西只是一,其他的都是不真實的?!薄罢缈档碌恼軐W有這樣的結論:‘我們認識的只是現(xiàn)象’。大體講來,它們是同一個原則”(第326頁)。
  但是也有區(qū)別:
  “在康德那里,精神的東西破壞世界;在芝諾看來,自在和自為的現(xiàn)象世界是不真實的。在康德看來,我們的思維、我們的精神活動是壞的東西;——毫不看重認識,這是精神的過度謙卑?!?第327頁)
  {康德和他的主觀主義懷疑論等}
  留基伯和詭辯學派繼承了埃利亞派……
  赫拉克利特的哲學
  在芝諾之后(?他晚于赫拉克利特?)[115]黑格爾接著談赫拉克利特,他說:
  “它<芝諾的辯證法>也可稱為主觀辯證法,因為它屬于考察的主體;而沒有這種辯證法的、沒有這種運動的統(tǒng)一物,就是一,即抽象的同一?!?第328頁)但前面曾說過,見摘自第309頁和其他各頁的引文:在芝諾那里是客觀辯證法。這是某種極其精微的“區(qū)別”。參看下文:
  “辯證法是:(α)外在的辯證法,即達不到事物內(nèi)在本質(zhì)的來回推論;(β)對象的內(nèi)在的辯證法,但是(注意)屬于主體的考察。(γ)赫拉克利特的客觀性,即本身被理解為原則的辯證法。”(第328頁)
  (α)主觀辯證法。
  (β)對象中有辯證法,但我不知道,也許這是外觀,僅僅是現(xiàn)象,等等。
  (γ)作為一切存在物的原則的完全客觀的辯證法。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沒有一個赫拉克利特的論點不被我采納到我的邏輯學中?!?第328頁)
  “赫拉克利特說:一切都是變易;這個變易就是原則。這點包含在一句話中:存在和非存在是同樣的少……”(第333頁)
  “認識到存在和非存在只是沒有真理的抽象,只有變易是第一個真理,這是一個重大的收獲。知性把二者分隔開來,認為各自都是真的、有意義的;理性則相反,它在一方中認識到另一方,認識到一方中包含著它的另一方<注意“它的另一方”>,——“因此萬物、絕對就被規(guī)定為變易?!?第334頁)
  “例如,亞里士多德說(《宇宙論》[116]第5章),赫拉克利特一般地‘聯(lián)結了整體與非整體(部分)’……‘一致的與沖突的、和諧的與不和諧的;從萬物(對立的東西)生出一,從一生出萬物’?!?第335頁)
  柏拉圖在《會飲篇》[117]中引述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其中說到適用于音樂的觀點:諧和由對立面組成)和一種說法,即“音樂家的藝術是把差別統(tǒng)一起來”。
  黑格爾寫道:這不是同赫拉克利特相反的意見(第336頁),因為差別是諧和的本質(zhì):
  “這個諧和正是絕對的變易、變化,——并非向他物的變易,并非現(xiàn)在是這一物,而后是他物。本質(zhì)的東西就是:每一個不同的、特殊的事物和他物有差別,但并非抽象地和任何他物有差別,而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別。每一物存在著,只因為它自己的他物包含在它的概念中……”
  {非常正確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對立面的發(fā)展}
  “對樂音來說也是一樣;它們必須是有差別的,但是這種差別應當使它們能夠一致……”(第336頁)第337頁:順便提一下,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和亞里士多德)被列為“最好的見證人”……
  赫拉克利特說:“時間是第一個有形體的本質(zhì)?!?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第338頁)
  有形體的——是“笨拙的”用語(可能是(注意)懷疑論者選擇的(注意)用語),——然而時間是“第一個感性的本質(zhì)”……
  “……時間作為被直觀的東西是純粹的變易……”(第338頁)
  赫拉克利特把火看作一個過程,黑格爾談到這點時說道:“火是物理的時間;這是絕對的不靜止”(第340頁)——往下談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學:
  “……它<自然>是過程本身……”(第344頁)“……自然是這種永遠不靜止的東西,萬物都是從一物向他物的過渡,是從分離到統(tǒng)一并從統(tǒng)一到分離的過渡……”(第341頁)
  “理解自然,就是把它作為過程來描述……”(第339頁)
  這里說到自然科學家的狹隘性:
  “……如果聽聽他們<自然科學家>的話,那么他們只是觀察、談論他們所看到的東西;但這不是真的,他們是在不自覺地通過概念直接改變看到的東西。爭論的并不是關于觀察與絕對概念的對立,而是關于狹隘的固定的概念與絕對概念的對立。他們證明,轉化是不存在的……”(第344—345頁)
  “……水在分解過程中放出氫和氧:氫和氧不是產(chǎn)生出來的,而是作為水的組成部分早已存在著的”(第346頁)(黑格爾故意這樣摹擬自然科學家)……
  “關于知覺和經(jīng)驗所說的一切,也是如此;人一開口說話,他的話里就包含著概念;概念是不可抑制的,在意識中再現(xiàn)的東西總是包含著些微普遍性和真理。”(第346頁)
  非常正確而且重要——恩格斯用比較通俗的形式重復的正是這一點,他寫道:自然科學家應當知道,自然科學的結論是一些概念,但運用概念的藝術不是天生的,而是自然科學和哲學2000年發(fā)展的成果。[注:見恩格斯《反杜林論》第2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7頁)?!幷咦
  在自然科學家那里,轉化的概念是狹隘的,他們不懂辯證法。
  “……他<赫拉克利特>第一個說出了無限的性質(zhì),而且也是第一個把自然界理解為自身是無限的,就是說,把它的本質(zhì)理解為過程……”(第346頁)
  關于“必然性的概念”——參看第347頁。赫拉克利特不能在“感性確定性”中看到真理(第348頁)——但能在“必然性”(εiμαρμ?νη[注:天命?!幷咦)——((λσγοs[注:邏各斯?!幷咦))中看到真理。
  “絕對的中介”(第348頁)。
  {“絕對的聯(lián)系”}
  誠然,我所知道的合乎理性的、真的東西,是從對象性的東西的回歸,即從感性的、個別的、確定的、存在的東西的回歸。但理性所知道的在自身內(nèi)部的東西,也正是必然性,或存在的普遍性;它是思維的本質(zhì),也是世界的本質(zhì)?!?第352頁)
  {注意必然性=“存在的一般性”(存在中的普遍性)(聯(lián)系、“絕對的中介”)}
  留基伯
  第368頁:“哲學在歷史中的發(fā)展應當符合邏輯哲學的發(fā)展;但在邏輯哲學中必定有一些地方是歷史的發(fā)展中所沒有的?!?br>  {哲學在歷史中的發(fā)展“應當符合”(
  )邏輯哲學的發(fā)展}
  這里有一個非常深刻、正確、實質(zhì)上是唯物主義的思想(現(xiàn)實的歷史是意識所追隨的基礎、根據(jù)、存在)。
  留基伯(Leucipp)說,原子“由于它的體積微小”(第369頁),是看不見的,——但黑格爾反駁道:這是一種“借口”(同上),“一”是不可能看見的,”一的原則”“完全是觀念的”(第370頁),留基伯不是“經(jīng)驗論者”,而是唯心主義者。
  
  唯心主義者黑格爾的牽強附會,當然是牽強附會。
  ([黑格爾把自己的邏輯強加于留基伯,侈談自為存在這個原則的重要、“偉大”(第368頁),說在留基伯那里已有這個原則。這有點牽強附會的味道。][注:手稿上方括號中的文字已勾去?!砦陌婢幷咦
  但也有真理的顆粒:個別性的成分(“因素”);漸進性的間斷:矛盾的緩和因素;非間斷的東西的間斷,——原子、一。(參看第371頁末尾):——“一與非間斷性是對立面……”
  不能原封不動地應用黑格爾的邏輯;不能現(xiàn)成地搬用。要挑選其中邏輯的(認識論的)成分,清除觀念的神秘主義:這還要做大量工作)。
  “因此,原子論總是反對那種認為世界是由一個異己的存在物所創(chuàng)造和保持的觀點。自然科學由于原子論才第一次感到不需要指出世界存在的根據(jù)了。因為,如果把自然界看作是由另外一個東西所創(chuàng)造和保持的,那么就會認為自然界不是自在地存在著的,而是有其自身之外的概念,這就是說,它有一個和它相異的根據(jù),它本身沒有根據(jù),它只有通過另一個東西的意志才可以被理解:就它本身來說,它是偶然的,
  {唯物主義(黑格爾怕這個字:別碰我)對原子論的關系}它自身沒有必然性和概念。而在原子論的觀念中則包含著整個自然界的自在存在的觀念,就是說,思想在自然界中發(fā)現(xiàn)它自身……”(第372—373頁)
  黑格爾根據(jù)第歐根尼·拉爾修,第9篇第31—33節(jié),敘述了留基伯的原子論,原子的“漩渦”(Wirbel-δ?νην)[注:笫歐根尼·拉爾修的著作(第235頁)中的拉丁文譯名為“Veriginem”。],然而他看不到其中有任何意義(“沒有任何意義”……“空洞的陳述”,“模糊的混亂的觀念”——第377頁末尾。
  黑格爾的盲目癥,唯心主義者的片面性!!
  德謨克利特
  黑格爾完全象后母那樣對待德謨克利特,總共是第378—380頁!唯心主義者忍受不了唯物主義的精神!!引述了德謨克利特的話(第379頁):
  “按照意見(νóμ?)存在著熱,按照意見存在著冷,按照意見存在著顏色、甜味、苦味;但按照真理(?τε?)則只有不可分的東西和虛空。”(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對數(shù)學家》[118]第7篇第135節(jié))。
  并作出結論:
  “……這樣,我們看到,德謨克利特比較確定地說出了自在存在和為他存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區(qū)別……”(第380頁)
  據(jù)說這就“向壞的唯心主義敞開了大門”,——“我的感覺,我的……”
  {“壞的唯心主義(我的感覺)和馬赫對照[119]}
  “……這樣就設定了感性的、沒有概念的感覺的多樣性,在這種多樣性中沒有理性,而這種唯心主義也不去理會理性?!?br>  {黑格爾反對恩·馬赫……}
  阿那克薩哥拉的哲學
  阿那克薩哥拉。理性是“世界和一切秩序的原因,黑格爾解釋道:
  “……客觀的思想……世界以及自然界中的理性,或者象我們所講的自然界中的類,都是普遍的東西。狗是動物,動物就是狗的類、狗的實體性的東西,——狗本身就是動物。這個規(guī)律、這個知性、這個理性本身是內(nèi)在于自然界中的,是自然界的本質(zhì);自然界不是由外力形成的,象人們制造椅子那樣?!?第381—382頁)
  “理性和靈魂是一個東西”(亞里士多德論阿那克薩哥拉)——第394頁
  {注意:類概念是“自然界的本質(zhì)”,是規(guī)律……}
  以及……[注:在列寧的手稿上,此處有一個詞無法辨認。——俄文版編者注]對這種飛躍,即從自然界中的一般向靈魂、從客觀向主觀、從唯物主義向唯心主義的飛躍進行解釋。正是在這里兩個極端彼此相合(并改變自身!)。
  關于阿那克薩哥拉的同素體[120](與整個物體同類的粒子),黑格爾寫道:
  “轉化應當從實存和概念這兩種意義上來理解……”(第403—404頁)例如,人們這樣說,水可以放掉——而石頭依然存在;藍顏色可以去掉,而紅顏色等等依然存在。
  “但這僅僅是從實存方面來看;從概念方面來看,它們中一方只有通過另一方才能存在,這是內(nèi)在的必然性?!本拖蟛荒軓幕畹能|體中單獨取出心臟而不損傷肺一樣,等等。
  “同樣自然界只能在統(tǒng)一中存在,正如腦只能在同其他器官的統(tǒng)一中存在一樣?!?第404頁)
  同時,一些人把轉化理解為具有一定質(zhì)的粒子的存在以及它們的增長(或減少)結合和分離。另一些人(赫拉克利特)則把它理解為一物向他物的轉化(第403頁)。
  {轉化(它的意義)}
  實存和概念在黑格爾那里大概是這樣區(qū)分的:從聯(lián)系中單個地取出來的、分割出來的事實(存在),以及聯(lián)系(概念)、相互關系、聯(lián)結、規(guī)律、必然性。
  第415頁:“……概念是自在和自為之物本身……”
  黑格爾說到草生長的目的是為了動物,而動物生長的目的又是為了人,等等,他作結論說:
  “一個在自身中完成的圓圈,但它的完成同樣又是向另一個圓圈的過渡;——一個漩渦,它向自己的中心回歸,而這中心又直接在另一個把它吞沒了的更高的圓圈的邊沿上……”(第414頁)
  到此為止,古代哲學家給予我們的并不多:“一般乃是一個貧乏的規(guī)定,每個人都知道一般,但是不知道作為本質(zhì)的一般?!?第416頁)
  {注意作為“本質(zhì)”的“一般”}
  “……但是在這里開始了意識對存在的關系的更確定的發(fā)展,開始了認識的性質(zhì)即作為對真理的認識的發(fā)展?!?第417頁)“精神已經(jīng)進展到把本質(zhì)表述為思想了?!?第418頁)
  {“認識的性質(zhì)的發(fā)展”}
  “我們在詭辯學派的備受指責的哲理中,看到一般的這個發(fā)展,在這個發(fā)展中本質(zhì)完全轉到意識方面。”(第418頁)
  ((第1卷完))第2卷從詭辯學派開始。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