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提交的聲明[42]
1903年10月29日
同志 們!我昨天(10月28日)退出了代表大會的會場,因為看到馬爾托夫在那里翻騰那些卑鄙齷齪的流言蜚語、私人談話,而且那樣歇斯底里地吼叫,博得形形色色 的專好惹事生非的人的熱烈喝彩,感到實在惡心,再也呆不下去了。馬爾托夫簡直是在拿自己開玩笑,就是他,前天還振振有詞地說,這樣援引私人談話是不體面 的,因為這種私人談話無法核實,而且會引起交談雙方誰撒謊的問題??墒亲蛱祚R爾托夫干的正是這種不體面的事,他在談到眾所周知的關(guān)于三人小組的眾所周知的 私人談話時歇斯底里地質(zhì)問我誰撒謊,是我還是他。
用提出“誰撒謊?”的問題來挑起爭吵,這只有兩種人可以做得出,一種是整日尋釁鬧事 的暴徒,一種是失去理智的狂人。一個政治家,當有人指責他犯有一定的政治錯誤的時候,竟使用這樣一種手法,這就確鑿地證明他沒有什么其他辦法為自己辯護, 而只好出此下策,把政治上的意見分歧弄成無謂爭吵和造謠中傷。
現(xiàn)在要問,對于一切尋釁鬧事者根據(jù)私人談話提出無法證實的指責這種手 法,究竟可以用什么自衛(wèi)手段呢?我之所以說“無法證實的”指責,是因為沒有記錄的私人談話,由于這種談話本身的性質(zhì),是根本沒有可能證實的,而根據(jù)這種談 話提出責難,結(jié)果只能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重復“撒謊”這個詞。馬爾托夫昨天在重復這個詞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就不來學他的樣子了。
我在昨天的聲明中已經(jīng)提出了一個自衛(wèi)辦法,并且現(xiàn)在還堅持這個辦法。我建議我的對手把他對我的所有責難——他在發(fā)言中通過種種數(shù)不清的隱晦的暗示影射我 撒謊、耍陰謀詭計等等——立即編成一本小冊子出版。我要求我的對手務必負責地向全黨發(fā)表,因為他給我抹黑就是給黨中央機關(guān)報編輯部成員抹黑,因為他說過某 某人不能擔任黨內(nèi)的重要職務。我有責任把我的對手的責難全部公布出來,因為我很清楚,把無謂爭吵和造謠中傷公開擺出來,是我在全黨面前最好的自衛(wèi)。我再說 一遍,如果對手回避我的挑戰(zhàn),那就證明他的指責只不過是惡意誹謗,進行這種誹謗的不是慣于造謠生事的壞蛋,就是神經(jīng)失常的落魄政客。
此外,我還有一個間接的自衛(wèi)手段。我在昨天的聲明中指出,馬爾托夫?qū)@里涉及的私人談話的轉(zhuǎn)述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我不想重述這個談話,因為無法證實的論 斷是站不住腳的,毫無補益的。但請大家好好考慮一下我昨天交給馬爾托夫在代表大會上宣讀過的那份“文件”。這份文件是代表大會的綱領和我對它的說明;這個 說明是在“私人”談話以后寫的,我曾把它送給馬爾托夫,他作了一些修改又還給了我。
這份文件無疑是我們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我只要分析一下這個文件的原文,就足以證明馬爾托夫的責難是造謠中傷。下面就是全文:
“第23項(代表大會議程)。選舉黨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機關(guān)報編輯部。”
我的說明:“代表大會選出三人為中央機關(guān)報編輯部成員,選出三人為中央委員會委員。必要時,這六個人在一起,經(jīng)三分之二多數(shù)的同意,以增補的辦法補充中 央機關(guān)報編輯部和中央委員會的成員,并向代表大會作出相應的報告。代表大會批準這個報告以后,中央機關(guān)報編輯部和中央委員會再分別進行增補。”[注:見 《列寧全集》第2版第7卷第377頁。——編者注]
馬爾托夫硬說,采取這種做法僅僅是為了擴大編輯部六人小組。這個說法和“必要時” 三個字是根本矛盾的。顯然,在當時就預料到可能不會有這種必要。其次,既然6人中要有4人同意才能增補,那就很明顯,不經(jīng)非編輯的同意,即至少是一個中央 委員的同意,增加編輯部成員是不可能的??梢?,編輯部能否擴大取決于一個人的意見,而這個人究竟是誰,當時(代表大會召開前一個月,如果不是一個半月的 話)只能作些非常模糊的猜測。因此很明顯,既然在擴大選任的三人小組問題上,決定權(quán)操在一個也是選任的非編輯手里,所以,馬爾托夫當時也承認,編輯部的六 人小組本身是不能繼續(xù)獨立存在的。馬爾托夫也認為,沒有外部的即編輯部以外的幫助,《火星報》舊編輯部是不能變成黨中央機關(guān)報的編輯部的。
其次,既然全部問題僅僅是為了擴大六人小組,那還提三人小組做什么呢?那就只要用任何一種多數(shù)決定的增補來代替一致通過的增補就行了。那就根本用不著說 什么編輯部,只要說黨的機關(guān)或者具體地說黨的中央機關(guān)的成員增補就行了。所以很明顯,絕不僅僅是擴大的問題。同樣明顯的是,既然人們認為,為了擴大六人小 組,應該首先把這六人小組縮小到三人小組,那就說明,阻礙這種可能的擴大的不是舊編輯部的一個成員,而可能是兩個,甚至是三個。
最 后,關(guān)于“補充”即擴大中央機關(guān)的成員問題,請大家把代表大會通過的現(xiàn)行黨章中的規(guī)定同我和馬爾托夫?qū)Φ?3項議程作的上述說明中提到的草案對照一下。草 案要求4比2的多數(shù)同意(在擴大中央機關(guān)報編輯部和中央委員會的問題上),而現(xiàn)行黨章歸根到底只要求3比2的多數(shù)同意,因為現(xiàn)在中央機關(guān)的成員增補問題是 由總委員會最后決定的,所以如果有兩個編輯部成員再加上一個總委員會委員主張擴大編輯部,那么,即使第三者反對,他們也可以自行擴大。
可見,絲毫用不著懷疑(從可靠文件的確切內(nèi)容來看),變動編輯部的成員問題,早在代表大會以前就提出來了(我和馬爾托夫提出,沒有一個編輯部成員反 對),而且不管六人小組的某一個人甚至是兩個或三個人愿意與否,同意與否,都要變動。因此,大家可以判斷,馬爾托夫發(fā)言中大量的抱怨的話,什么非正式的限 權(quán)委托書把六人小組聯(lián)合在一起,什么六人小組內(nèi)部精神上的聯(lián)系,什么不變動編輯部至關(guān)重要,以及諸如此類的托詞,在目前究竟有多大價值。所有這些托詞是同 說明的明確內(nèi)容截然矛盾的,因為說明要求更新編輯部的成分,用相當復雜因而是經(jīng)過周密考慮的辦法進行更新。
根據(jù)這個說明,更用不著懷 疑,決定變動編輯部的成員至少要取得代表大會選出的兩個國內(nèi)的中央委員的同意。顯然我和馬爾托夫都想說服這兩個未來的中央委員,使他們相信有必要對編輯部 成員作某種變動。就是說,我們把編輯部的成員問題提交尚未確定的中央委員去決定。所以,我們進行了斗爭,希望把這些中央委員爭取到自己方面來。既然現(xiàn)在大 多數(shù)有威望的國內(nèi)同志都在代表大會上表示贊成我而不贊成馬爾托夫(在我們之間產(chǎn)生的意見分歧上),那馬爾托夫歇斯底里地為自己的失敗哀號,大肆散布根本無 法核實的造謠中傷和無謂爭吵,就只能說是一種不體面不光彩的斗爭手法。
尼·列寧(弗·伊·烏里楊諾夫)
載于1928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7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8卷第58—62頁
【注釋】
[42]這是列寧寫的一份書面聲明,準備提交國外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以抗議馬爾托夫在該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上作關(guān)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 副報告時對布爾什維克進行的污蔑性指責。列寧在10月16日(29日)的第4次會議上只作了簡短的口頭聲明(見本卷第50頁)。后來列寧給這份聲明加了一 個《沒有提交的聲明》的標題。——54。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