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年5—8月)
1
關于向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作《火星報》組織工作的報告的筆記[174]
(5—7月)
反對《信條》的抗議書——[175]
成立寫作組——[176]
參加黨代表大會的嘗試——[177]
寫作組成員的全俄各地之行——在彼得堡、普斯科夫、莫斯科、下諾夫哥羅德、喀山、薩馬拉、波爾塔瓦、哈爾科夫、烏法、克里木、基輔的會見。
在俄國國內(nèi)致力于《火星報》+《曙光》的工作。
?。?)1900年2月—1900年12月。[178]
?。?)1900年12月—1902年2月。
(3)1902年2月——
代辦員 委員會 交通聯(lián)絡
1900年12月格拉奇 拉脫維亞人
莫斯科 波蘭人
波爾塔瓦(柳巴) 手提箱[180]
基輔(克羅赫馬爾)
哈爾科夫(瞿魯巴)
沃羅涅日(和波里斯·尼古拉耶維奇)
?。ɑ鹦桥尚〗M及其……[注:本頁手稿下端寫有該句最后幾個字的部分已殘破。——俄文版編者注])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391—392頁
2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例行)代表大會計劃[181]
?。?—7月)
一、代表大會的議事規(guī)程及其確定。
二、應在代表大會上討論和決定的問題的清單和順序。



[注:第4條以及第二部分(《問題的清單和順序》)的第11條是列寧補充進去的。由于這個原因,也由于各條排列順序的改變,列寧對它們的編號也作了更動。這里標出的是各條編號的最后方案。
后來列寧刪掉了第4條并在它后面寫上“并入第3條”?!砦陌婢幷咦

[注①:指第9條(原編號為第8條)。——俄文版編者注]
[注②:括號里的文字被列寧刪掉了?!砦陌婢幷咦

[注:括號里的文字被列寧刪掉了?!砦陌婢幷咦

[注①:括號里的文字被列寧刪掉了?!砦陌婢幷咦
[注②:第4條被刪掉了。上面有不知是誰的筆跡:“代表們的報告”?!砦陌婢幷咦
[注③:從“批準”起到“一個草案”這段文字,被列寧刪掉了,——俄文版編者注]
[注①:括號里的文字被列寧刪掉了?!砦陌婢幷咦
[注②:從“斗爭”社起到“等等”這段文字被列寧刪掉了?!砦陌婢幷咦
[注③:這一段文字被列寧刪掉了?!砦陌婢幷咦
[注④:從“即授權”起到“決定”這段文字被列寧刪掉了。——俄文版編者注]

[注①:在這一條的旁邊有不知是誰的筆跡:“2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對俄國現(xiàn)有其他革命的和反政府的黨派的態(tài)度”。在這一條的編碼前面有列寧的筆跡:“23”?!砦陌婢幷咦
[注②:這段文字被列寧刪掉了。——俄文版編者注]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393—400頁
3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組成[182]
?。?月17日〔30日〕以前)

[注:用小號字排在方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是列寧劃掉的。——俄文版編者注]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401—402頁
4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日志
?。?月17日〔30日〕—8月10日〔23日〕)
2時55分。普列漢諾夫受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組織委員會的委托(代表前“勞動解放社”)宣布代表大會開幕
3時。選舉常務委員會。大多數(shù)人贊成公開選舉。

3時40分——4時。
組織委員會作關于召開代表大會的報告。
4時。圣彼得堡“斗爭協(xié)會”……

俄國社會民主黨人聯(lián)合會沒有收到關于組織委員會的通告。
沃羅涅日委員會請求采取補救辦法:他們沒有收到組織名單。沃羅涅日委員會因此沒有出席。[192]我支持沃羅涅日委員會。4時零5分。
2.阿基莫夫的妹妹(代表彼得堡斗爭協(xié)會)。
組織委員會中沒有圣彼得堡委員會的代表。(我們是真正的委員會,卻沒有我們的代表。)
我過去是沃羅涅日委員會的委員。我堅決反對“不體面的”論戰(zhàn)這個說法。
委員會里的反對意見不是“私人的”——我抗議……

9時30分開會。
列寧——回答崩得。[注:見本卷第242頁?!幷咦
阿基莫夫——支持崩得。
利波夫——列寧對問題作了錯誤的闡述:








第14次會議(于倫敦)
關于以后會議程序的爭論。
宣讀波蘭的聲明
(直接轉入議程上的問題)。
提出組織問題。
11時。我的關于黨的組織章程的報告。
馬爾丁。他聲明,不應當把他和阿基莫夫混為一談。
編輯部應參與中央委員會的事務(而不是相反)——這就是馬爾丁的基本思想。
?。〒?jù)說可以提防“野蠻人入侵”中央機關報編輯部:中央委員會要充實編輯部。)
馬爾丁建議,要指出總委員會對代表大會負責,而兩個中央機關對總委員會負責。馬爾丁提出的還是那個計劃,只不過是從總委員會開始,使它實際上成為統(tǒng)一的和全權的中央委員會(但是他仍舊試圖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的某些最重要的職能)。
尤里耶夫聲明馬爾丁的意見是個人的,他不同意馬爾丁關于編輯部在總委員會中占有優(yōu)勢的意見,要求總委員會的第五名委員既不由中央機關報編輯部選派,也不由中央委員會選派。
沒有給有影響的機關報編輯部以應有的地位。應當規(guī)定它(機關報)的地位并讓它參加代表大會。
解散組織應規(guī)定特別的(重要的)條件。
利波夫首先從我在這個問題上“矯枉過正”談起,而且他試圖用崩得的歷史來證明。這是對地方活動家的一種“有組織的不信任”等等(認為,他們既不能影響,也不能創(chuàng)造)。這是一種分散主義的表現(xiàn)(三個中央機關)。
他特別不滿意的是,不經(jīng)中央機關報編輯部的同意就不能增補中央委員會委員。

把思想領導和實際領導分開是有害的。中央委員會還有什么權威呢?(難道《火星報》會說,沒有俄國國內(nèi)的協(xié)助,他們能做到三分之一?)
章程沒有要求中央委員會自然成長。
阿基莫夫提出關于地方組織的組成的程序問題。
12時10分。馬爾托夫回答馬爾丁。
關于總委員會的任命,他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他幾乎是同意尤里耶夫的意見:不應當事先確定優(yōu)勢。
總委員會的組成應當防止形式上的平權:每方兩名委員和經(jīng)一致同意選出第五名委員。
在關于規(guī)定中央委員會職能的補充意見問題上同意尤里耶夫的意見。
刪掉第7條中的“以及中央機關報”。
阿基莫夫——認為草案“完全不能令人滿意”,原因有二:

五人中三人由中央機關報編輯部選派是完全不可能的。



重新分配會更受人歡迎
?。o錄是打不破的)
“割地”——是原因嗎?
?。ㄈ鄙偻恋兀?。
利波夫?!耙蟮呢毞Α薄?br>
不要只限于廢除農(nóng)奴制殘余。
利波夫希望進行一系列的徹底改革
{各個不同的地區(qū)都得考慮到}
要么:“規(guī)定主要路線”
要么:具體化。
托洛茨基。
列寧[注:見本卷第260—262頁?!幷咦。
西羅季寧。我沒有回答他。
這不是最好的辦法(割地)。
我沒有回答的是:
即使割地是原因,那么這是消滅它們的最好的手段嗎?
不能徹底廢除:一切還會回復原樣。
馬爾丁諾夫。講封建主義應當講現(xiàn)存的封建主義,而不是過去的封建主義?
有“平行現(xiàn)象”嗎?原則過去不是那樣:
肥沃的土地>割地
貧瘠的土地<割地
在新俄羅斯有最多的……
沒有原則上的平行現(xiàn)象。

馬爾托夫。
列別捷夫——引證綱領中的社會主義部分來為綱領辯護。
普列漢諾夫。
喬治。農(nóng)民會說:我們需要土地。怎么辦?支持嗎?——充當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403—421頁
5
《關于崩得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nèi)的地位問題的發(fā)言》的提綱[注:發(fā)言見本卷第248—250頁?!幷咦
?。?月19—20日〔8月1—2日〕)
?。?)為什么聯(lián)邦制是有害的?
?。?)為什么自治就夠了?
{圖拉委員會}
?。?)怎樣證明在完全隸屬于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的情況下同樣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可能的?
“預見”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425頁
6
關于綱領委員會工作的筆記[211]
?。?月21日和29日〔8月3日和11日〕之間)
綱領委員會
段數(shù):15+11+2+17+1+5+2=53
第1段:馬爾丁諾夫:(阿基莫夫同意,但提出了一些小的修改)。

3.阿基莫夫修改了前兩行,提出“繼承革命運動事業(yè)”(大致如此)。阿布拉莫夫和馬爾丁諾夫發(fā)言反對。修改意見被一致否決。
余下的一條(商品——阿基莫夫加上:和土地)+代替上層階級進行剝削的資本家和土地占有者并補充:這一特征造成壓迫、“精神憂郁和政治上的無權地位”。
我們不承認這些階級是上層階級。
普列漢諾夫發(fā)言反對。馬爾丁諾夫同意普列漢諾夫的意見。
西羅季寧:+“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社會+在資本主義關系占統(tǒng)治地位的基礎上。
4.從“這個社會的主要特點”開始。[213]
5.西羅季寧的修正案被否決。

晚上的會議:
第7條:波蘭人提出:
“保障組成國家的各民族在文化發(fā)展上的充分自由的機構”。
波蘭人提出:
1896年
倫敦決議:
“代表大會宣布:大會主張各民族擁有充分的自決權并向如今在軍事的、民族的或其他的專制制度壓迫下飽受痛苦的每個國家的工人表示同情,大會號召所有這些國家的工人站到認清自己階級利益的全世界的工人的隊伍中來,同他們一起為反對國際資本主義和爭取實現(xiàn)國際社會民主運動的目的而斗爭?!?br>
反對理由: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422—424頁
7
《關于黨綱問題的發(fā)言》的提綱[注:發(fā)言見本卷第251—253頁。——編者注]
?。?月22日〔8月4日〕)
A.出現(xiàn)了我在《怎么辦?》[注: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6卷第1—183頁。——編者注]中與之斗爭的“經(jīng)濟主義”

8
就崩得代表關于黨章討論程序的提案進行辯論的筆記
?。?月2日〔15日〕)
1.“只有到那時”我們才能對各條進行仔細分析。
2.自治對誰適用——這是個原則性問題。
3.前所未聞的提案——部分先于整體。這令人“可笑”,更令人可惡[注:“可惡”一詞被列寧刪掉了?!砦陌婢幷咦。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427頁
9
就黨章第1條進行辯論的筆記[217]
?。?月2日〔15日〕)




[注:這一句被列寧刪掉了?!砦陌婢幷咦
10
《在選舉〈火星報〉編輯部時的發(fā)言》的提綱[注:發(fā)言見本卷第288—291頁。——編者注]
(8月7日〔20日〕)
?。?)馬爾托夫的講話太奇怪了
?。?)我堅決抗議
?。?)事情被描述得不正確
?。?)兩個三人小組的計劃是在馬爾托夫看過以后才傳閱的
(5)傳閱了幾個星期
?。?)除了阿克雪里羅得的個人意見(“好象”反對草案)之外,沒有反對意見
(7)《火星報》編輯部曾決定選舉第7名成員
?。?)馬爾托夫的提法造成政治上的混亂。
戒嚴狀態(tài)。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431頁
11
代表大會的組成[218]
?。?月10日和25日〔8月23日和9月7日〕之間)


有發(fā)言權的代表:
1.納塔莉婭·伊萬諾夫娜
2.科斯佳
3.阿克雪里羅得
4.查蘇利奇
5.斯塔羅韋爾
6.柯爾佐夫
7.喬治(高加索人)
8—9.塔爾們,一男一女。
10.亞歷山大(崩得分子)
11.波里斯·尼古拉耶維奇
12.列寧娜。

[注:數(shù)字12和4表示有發(fā)言權的人數(shù)。——俄文版編者注]

載于1927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432—435頁
【注釋】
[174]《關于向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作〈火星報〉組織工作的報告的筆記》是娜·康·克魯普斯卡婭起草的這一報告的基礎。列寧審閱過克魯普斯卡婭起草的報告,并作了少許文字上的修改。第二次代表大會記錄僅僅提到《火星報》作報告這件事,沒有記下報告的內(nèi)容??唆斊账箍▼I起草的報告最初發(fā)表于1928年《無產(chǎn)階級革命》雜志第1期?!?68。
[175]指《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4卷第144—156頁)?!?68。
[176]指由列寧、爾·馬爾托夫和亞·尼·波特列索夫組成的小組。這個小組是1900年初列寧從流放地回來后倡議建立的,其目的是在國外創(chuàng)辦全俄秘密的馬克思主義報紙?!?68。
[177]這里說的是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委員會倡議,并得到崩得和國外俄國社會民主黨人聯(lián)合會的支持,1900年初曾試圖于當年春在斯摩棱斯克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一事。列寧和勞動解放社的成員都認為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為時尚早。但是勞動解放社沒有拒絕參加,而委托列寧代表它出席,還從國外把代表證書寄給了列寧。代表大會由于1900年4—5月間各社會民主黨組織有許多人被捕而沒有開成?!?68。
[178]這里是按以下事實分期的:1900年2月,列寧從流放地回來,開始籌備出版《火星報》;1900年12月,《火星報》創(chuàng)刊號出版;1902年1月在薩馬拉舉行了火星派代表大會,會上成立了俄國《火星報》組織常設局;1902年2月沙皇俄國的特務機關保安處對火星派分子進行大逮捕?!?68。
[179]“馬”是火星派巴庫小組的秘密代號。1901年,該小組進行了從國外運送《火星報》和火星派書刊到俄國以及在巴庫的秘密印刷所翻印《火星報》的工作。書刊的運輸要先經(jīng)維也納到波斯(大不里士),然后再從那里用馬馱運到巴庫(這個小組的秘密代號“馬”即由此而來)。這個小組的成員有:列·波·克拉辛、弗·扎·克茨霍韋利、謝·雅·阿利盧耶夫、瓦·安·舍爾古諾夫、列·葉·加爾佩林等?!?69。
[180]指將《火星報》和火星派書刊從國外運往俄國的工作。書刊的轉運是由一些專門的運輸小組和個人通過陸路和海路進行的。
這里提到的拉脫維亞人是指在蘇黎世求學的拉脫維亞大學生羅勞、愛·斯庫比克等人組成的小組。他們負責將書刊經(jīng)波羅的海沿岸地區(qū)運往俄國。后來查明,憲兵已掌握了這個小組活動情況的情報,因此1900年12月和1901年6月由拉脫維亞組織運輸?shù)幕鹦桥蓵鉀]收。
“手提箱”是指用雙層底旅行手提箱轉運非法書刊的方法?!?69。
[181]這個文件詳細地擬訂了代表大會議事規(guī)程和議程。文件的第一部分是代表大會通過的議事規(guī)程的基礎。第二部分是附有說明的議程草案。這一議程草案是所有火星派分子在大會召開以前很久就知道的,也是參加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知道的。列寧曾對這個草案的初稿作了一些補充,這些補充考慮了爾·馬爾托夫所提的意見,可能還考慮了讀過這個草案的其他火星派分子的意見?!读袑幦范砦牡?版所收的這一文獻是按后來經(jīng)過補充和修改的文稿全文刊印的。
列寧在1903年春季起草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議事規(guī)程和議程初稿》載于《列寧文集》俄文版第6卷?!?70。
[182]這個文件是列寧在代表大會開幕前對代表大會的組成和代表大會上各派力量的對比所作的預計?!捌睌?shù)”這一欄是指每個組織在代表大會上擁有的票數(shù)?!暗竭_人數(shù)”這一欄是指編制表格時已經(jīng)到達日內(nèi)瓦的代表人數(shù)。在“+?-”這一欄里,“+”號下面的數(shù)字表示火星派分子的票數(shù),“?”號下面的數(shù)字表示派別不明的代表的票數(shù),“-”號下面的數(shù)字表示反火星派分子的票數(shù)。在這一欄的個別地方不僅對已到代表而且對應到代表可能采取的立場都作了估計。最后一欄的數(shù)字,看來是表示當時火星派的分化,即整個火星派分為“堅定的”(徹底的)火星派分子和“溫和的”火星派分子。——378。
[18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特維爾委員會未派代表出席代表大會,因為特維爾委員會加入了北方協(xié)會,所以由該協(xié)會的代表來代表它?!?78。
[184]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下諾夫哥羅德委員會的代表沒有前來參加代表大會。——378。
[185]高加索的代表在代表大會上享有的票數(shù)不是8票,而是6票。列寧把0改成了6,但沒有劃掉他先前寫的2這個數(shù)字。這一欄的總數(shù)也未作改動?!?78。
[186]列寧把總數(shù)改為36以代替原來的數(shù)字32。這是考慮到了表中所作的修改,即下諾夫哥德委員會代表(2票)缺席和高加索現(xiàn)有票數(shù)為6票(而不是原先寫的2票),以及后來補進名單的克里木聯(lián)合會的2票。——379。
[187]列寧在這里打了一個問號,看來是因為俄國《火星報》組織本應派來的兩名代表沒有到達?!?79。
[188]給數(shù)字2打上的特別記號,看來是表示列寧對南方工人社的代表能否采取徹底的火星派立場持懷疑態(tài)度?!?79。
[189]總計數(shù)47是在表內(nèi)某些項目改動前算出的,即仍有下諾夫哥羅德委員會的2票,高加索仍為2票(不是后來的6票),后來補進的克里木聯(lián)合會的2票未算在內(nèi)?!?79。
[190]總數(shù)36中,高加索的票數(shù)仍按改動前的2票計算?!?79。
[191]尼古拉·彼得羅維奇是社會民主黨彼得堡委員會(火星派)的代號之一?!痘鹦菆蟆肪庉嫴颗c各地方組織通信中曾使用過這一代號。這里看來是指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彼得堡委員會的代表亞·瓦·紹特曼?!?80。
[192]主要由經(jīng)濟派分子組成的沃羅涅日委員會未被邀請出席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因為該委員會不承認籌備召開代表大會的組織委員會以及由組委會擬訂的召開這次代表大會的章程。在代表大會開幕前兩天,沃羅涅日委員會向組委會遞交了要求就這一問題進行仲裁的聲明。在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對這一聲明進行審議后,代表大會拒絕了沃羅涅日委員會的要求并認為組委會的做法是對的?!?81。
[193]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選出的審查代表資格和確定大會組成的委員會,其成員為:列寧、列·格·捷依奇、德·柯爾佐夫、娜·康·克魯普斯卡婭(薩布林娜)和伊·李·艾森施塔特(尤金)?!?81。
[194]指代表大會關于表決程序的決定。在討論議事規(guī)程時,爾·馬爾托夫提出一項建議:不僅讓有表決權的代表,而且也讓有發(fā)言權的代表參加全部有關會議程序問題的表決。列寧認為這將會給計算票數(shù)帶來困難,建議所有問題都只按代表委托書進行表決,即只讓有表決權的代表參加表決?!?81。
[195]指米·伊·李伯爾提出的代表大會議程。李伯爾反對象組織委員會在提交大會批準的議程中建議的那樣,把崩得在黨內(nèi)的地位問題放在第1項,即緊接著組織問題進行討論。——381。
[196]在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巴庫委員會的代表在梯弗利斯委員會和巴統(tǒng)委員會的代表支持下發(fā)言,對組織委員會報告中所說的是他建議邀請斗爭社參加代表大會一事辟謠。組織委員會的報告后來作了修改?!?82。
[197]指米·伊·李伯爾所作的關于崩得在黨內(nèi)的地位問題的報告?!?83。
[198]指米·伊·李伯爾提交代表大會討論的崩得的章程。列寧在下面簡要地摘記了這個章程各條的內(nèi)容。——384。
[199]崩得在它的章程的第4條中,要求授權它“在由俄國猶太無產(chǎn)階級的特殊地位和猶太民族中各種社會力量的相互關系所決定的一些問題上”以特殊的、似乎與黨的綱領不相抵觸的條文來補充全黨的綱領。——384。
[200]這里和下面幾處標有“+”號的地方是弗·菲·哥林對《火星報》和《曙光》雜志編輯部制定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綱領草案原則部分的修改和補充意見,括號內(nèi)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綱領草案(《火星報》和《曙光》雜志編輯部制定的)?!椿鹦菆蟆档?1號抽印本》第1—2頁上的行數(shù)?!?87。
[201]格·瓦·普列漢諾夫在代表大會上批評了亞·馬爾丁諾夫反對列寧的一個論點的發(fā)言,這個論點是:工人階級單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lián)主義的意識,而社會主義意識要由社會民主黨從外面灌輸?shù)焦と诉\動中去。普列漢諾夫指出,馬爾丁諾夫把自己對黨綱草案的批評建立在摘自列寧著作《怎么辦?》的一段引文上。普列漢諾夫說:“馬爾丁諾夫同志的手法使我想起了一個書報檢查官的話:‘把《我們的父》那篇禱告詞給我,讓我從中抽出一句話來,我可以向你們證明,它的作者是應該判處絞刑的?!保ㄒ姟抖韲鐣裰鞴h第二次代表大會》1959年俄文版第125頁)——388。
[202]指列寧的《怎么辦?》一書(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6卷第1—183頁)。——388。
[203]指爾·馬爾托夫宣讀的關于《火星報》組織的工作的報告?!?90。
[204]《致綱領委員會》這段筆記寫的是黨綱草案中關于保護工人部分的第8條的條文。這一條在文字上作少許修改后,被綱領委員會和代表大會通過?!?93。
[205]指代表大會對崩得分子關于在黨綱中把“語言平等”問題專寫一條的建議進行的討論。——394。
[206]列寧于8月7日(20日)在代表大會第31次會議上選舉《火星報》編輯部時作了發(fā)言(見本卷第288—291頁)。這是列寧事后追記的發(fā)言要點?!?01。
[207]指對波·米·克努尼揚茨(魯索夫)提出的通過無記名投票選舉3人為中央機關報編委的提案進行的表決?!?01。
[208]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記錄中,沒有記載這項表決。——402。
[209]指對諾·尼·饒爾丹尼亞(科斯特羅夫)下述提案的表決結果:“代表大會選出一名編委,這名編委增補其余的編委。”(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1959年俄文版第375頁)——402。
[210]指火星報多數(shù)派的擁護者于1903年8月5日(18日)舉行的會議(即按表決票數(shù)而不是按人數(shù)計算的“24人會議”)。在這次會議之前召開的《火星報》組織第四次(最后一次)非正式會議,即“16人會議”,未能就中央委員會候選人名單問題達成協(xié)議,因此堅定的火星派和“曲折路線”的火星派(列寧這樣稱呼馬爾托夫派)的分裂終于成了定局。后來就進行了列寧稱之為同道者舉行的私人性質的、非正式的會談。8月5日(18日)舉行的會議就是這樣一種會談。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記事》一文中詳細地敘述了這一過程(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8卷第12—14頁)。在24人會議上宣讀了爾·馬爾托夫和亞·尼·波特列索夫(斯塔羅韋爾)的一封信,他們堅持要求參加火星報多數(shù)派會議并要求批準由馬爾托夫派所擬訂的中央委員會候選人名單。會議駁回了這些建議,擬訂了自己的名單并提交代表大會。
這個表是列寧在“24人會議”后編制的,目的在于確定這次會議的確切日期。在《進一步,退兩步》這本小冊子中,列寧指出:這種時間上的考證很重要,它證據(jù)確鑿地駁斥了馬爾托夫的說法,即所謂分離是由于中央機關的組成問題而不是由于中央機關的人選問題引起的(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8卷第278頁)?!?02。
[211]這是列寧在綱領委員會會議上作的筆記。
下面列出的數(shù)字依次表示綱領草案每一部分的段數(shù)和總段數(shù)?!?05。
[212]指關于在黨綱草案第2段中以“自己”代替“自己的黨”、以“俄國社會民主黨”代替“俄羅斯社會民主黨”這個建議?!?05。
[213]列寧在這里指的是:綱領委員會將黨綱草案第3段分成了兩段,分出來的第4段從“這個社會的主要特點”這幾個字開始(見本卷第424頁)。——406。
[214]指在綱領的一般政治要求部分中增加關于地方自治的新的一條?!?06。
[215]指黨綱草案一般政治要求第6條(在綱領委員會的修改稿中為第7條)條文(見注121)?!?06。
[216]最后一段話(在手稿中已被刪掉)是對波蘭社會民主黨人反對黨綱草案一般政治要求第7條(關于民族自決權)的理由的簡要記錄。從7月29日(8月11日)波蘭社會民主黨人在代表大會上宣讀的聲明中可以看出,他們斷言第7條條文和列寧《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一文(見本卷第218—227頁)對民族自決權問題的解釋,使得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同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在道義上和實踐上的統(tǒng)一不再可能?!?07。
[217]這是列寧在8月2日(15日)代表大會第22次和第23次會議上作的筆記,其中記錄了會議發(fā)言中的某些論點以及列寧自己的一些提法,這些提法大部分稍作改動后被吸收進了在討論黨章第1條時的發(fā)言(見本卷第269—273頁)?!?10。
[218]這個材料是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結束之后寫的。它反映了代表大會上(在共有7票表決權的5名崩得分子和2名工人事業(yè)派分子退出以前)形成的各主要派別的情況。左邊的數(shù)字(9、6、24)分別表示馬爾托夫派、泥潭派和堅定的火星派所擁有的票數(shù)。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6、5、20)分別表示各派代表的人數(shù)。
在有發(fā)言權的代表名單中沒有波蘭社會民主黨人,看來是因為他們只出席了第10、11、12、13次這四次會議?!?15。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