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第二章 資本周轉
2011-11-15 09:56
我要評論
字號:
?。?)流通時間和周轉
這里應當討論在前一章第三節(jié)中已預先談到的關于周轉的一般概念。
首先,我們在這里研究一下周轉的特征,盡可能不涉及應該在本章第二節(jié)中考察的問題,即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的區(qū)別,那僅僅表現(xiàn)補充性特征。
假定資本為500鎊;其中100鎊為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等于100%。(產品,不管什么產品,只要是指使用價值,我們就稱為P,也就是一個周轉期間的產品。)這500鎊的生產時間等于2個月,流通時間等于1個月。因此,周轉時間等于3個月。在三個月期間,全部預付資本周轉一次,也就是說,在這期間內可以完全再生產出它的全部價值+剩余價值,即全部原有資本價值+它在上述條件下3個月內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也就是再生產出600鎊,其中500鎊為預付資本,100鎊為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這一次周轉的產品就等于P。
這個資本一年內可以周轉4次。它每3個月周轉一次,因而在12個月即3×4個月內周轉4次。它的周轉次數(shù)已知,如果我們把它本身的周轉時間稱為u,而用U表示年,那就得出U/u,在這里就是12/3。
因此,資本在一年內可以生產出4×(500+100)=2000+400,也就是說,可以四次生產出自己的原有價值+四次生產出它每次周轉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其次,它可以生產出4P,或一個周轉期間的產品乘以4。
如果我們把周轉次數(shù)稱為n,原有資本稱為C,剩余價值稱為m,那么這時資本所生產的價值=n(C+m)=nC+nm,但我們現(xiàn)在就可以看到,nC同nm相比,意義完全不同。
至于產品,那么,如果P是一次周轉的結果,nP則是n次周轉的結果。
[58]實際上,4次周轉結束時,500鎊原有資本只有一次處在資本家手中,而不是4次或n次;另一方面,如果他還沒有把這500鎊吃光,剩余價值m就會處在他手中4次或n次,因為實際上,他在4次周轉中所生產的剩余價值m,不是100鎊,而是400鎊,因此,100鎊預付可變資本生產出400%剩余價值,盡管按照前提來說,剩余價值率,即勞動剝削率只等于100%。(我們完全抽象掉一年內可能積累的剩余價值部分,因為這同所考察的形式沒有直接的關系。)
(如果U等于一年時間,而u等于一次周轉時間,那么周轉次數(shù)n=U/u。所以U或資本年周轉等于nu,就是說在上述場合=4×3個月,或4×(1/4)年。如果u大于U,例如,如果資本兩年只周轉一次,那么情況就是:U等于12個月,而u=24,因此,U/u=12/24個月=1/2,或者說,資本一年只周轉1/2次。
顯然,如果我們用p表示代表剩余價值的剩余產品的量,在第一次周轉后產品P就=p+p′,P=600鎊,其中p=500鎊,而p′=100鎊。這個轉化為貨幣的總產品P現(xiàn)在=600鎊。然而這600鎊中(因為我們在這里不考察積累,根本不關心剩余價值的進一步使用),1/6即100鎊等于p′的價值,等于剩余價值,并不進入再生產過程。它被擱置在一旁或被消費等等。在任何情況下,這就是資本家獲得的超出原耗費資本的東西。這就是資本家作為剩余價值擱置起來的資本的產品。而這反復進行四次。在其他一切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產品每經過3個月被售出并且在每次新周轉開始時又以自己原有的量執(zhí)行職能。因此,100鎊所推動的用來生產剩余勞動或剩余價值的勞動力,被資本家生產和占有4次。相反,起初總只是預付500鎊舊的原有資本,而這個資本只有在我們從總產品價值中扣除剩余價值以后,才能返回。然而,原有資本在不計算剩余價值的情況下,經過4次周轉實際上增加為四倍。就我們考察它的價值來說,它等于4×500=2000鎊,而就我們考察產品來說(扣除代表剩余價值的那部分產品,即剩余產品),它等于4P或nP。
周轉(一年)結束時重新恢復的資本,在這里還是同它當初一樣。它只是被再生產出來。相反,剩余價值卻等于一次周轉中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乘以周轉次數(shù)。但是,雖然一定量可變資本通過u次周轉而帶來的剩余價值增加這么多,預付資本總價值一年結束時決不會被再生產出來。而后來,它繼續(xù)以生產過程開始前所具有的形式存在。(這一點將在考察固定資本的第二節(jié)更詳細地說明。)
[59]第一次周轉結束時,生產出來的價值等于600鎊,其中保存下來的不變資本為400鎊,再生產出來的可變資本為100鎊,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為100鎊;
但從商品(作為使用價值的產品)的角度來看,它等于P,其中p=500鎊,p′=100鎊。
全部產品P被售出,處在市場上的商品量的每一相應部分增加了。
雖然全部P被售出,但重新進入生產過程的只有p,它等于P-p′,即等于總產品的價值減去剩余價值。
但是,同p相交換的是一個等價物,其中4/5是不變資本,1/5是可變資本。
如果不進行這種交換,那就需要有400鎊新資本,用來購買必要的不變資本,這些不變資本要由100鎊重新購買了3個月的新勞動力來推動;如果需要100鎊新資本,用來購買必要的不變資本,這些不變資本要由100鎊重新購買3個月的新勞動力來推動;用來購買3個月的新勞動力或再購買3個月的原有勞動力,也會發(fā)生同樣的情況。
第一個3個月內,400鎊不變資本變成IP(產品)。
第二個3個月內,400鎊不變資本變成IP。
第三個3個月內,400鎊不變資本變成IP。
第四個3個月內,400鎊不變資本變成IP。
——————————————————————————————————
12個月內, 1600鎊不變資本變成4P(其中包含剩余產品p′)(變成4p+4p′)。
這樣,所使用的勞動力在3個月內消耗掉100鎊可變資本,而在12個月內消耗掉的可變資本量為4×100=400鎊。因此,實際上12個月內執(zhí)行職能的不變資本為1600鎊,可變資本為400鎊,總資本為2000鎊,盡管我們的資本家所掌握和花費的并沒有超過500鎊。但是,他所獲得的總剩余價值等于400鎊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100%,也就是等于400鎊,而不是他所投的100鎊可變資本的100%,也就是說,不是100鎊。這個數(shù)額只相當于他每三個月周轉一次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由一年內執(zhí)行職能的可變資本的量決定,而不是由資本家最初擁有的和最后返回他手里的可變資本量決定。
[60]上面我們在考察貨幣流通時已經知道,同一貨幣額,如果它一年周轉n次,則代表貨幣額G,或實現(xiàn)n×G的商品量,這里n等于周轉次數(shù),而G等于周轉的貨幣額。最初作為資本預付的500鎊貨幣額,情況也是這樣。它通過4次周轉實現(xiàn)了2000鎊價值額。同時它來回流通4次,被最初把它投入流通的同一個人支出和收回4次。最后,同一500鎊貨幣額(這里撇開剩余價值不談),在它實現(xiàn)2000鎊的商品量以后,重新落到他的手中。但采取什么辦法呢?每一次的辦法都是變成價值500鎊(或600鎊)的產品。雖然每次周轉開始時所支出的資本從來不超過500鎊,但它實際已上生產出價值2400鎊的商品。
如果P是一次周轉的產品量,生產出來的產品量就等于Pn。如果不進行4次周轉,用同一預付資本就不能生產出這樣多的產品。如果n=n-X,那么總產品就=P(n-X)。
一次周轉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等于400鎊,四次周轉就是1600鎊或nc,其中n是周轉次數(shù),c是每次周轉所使用的不變資本。
其次,一次周轉所使用的可變資本等于100鎊;四次周轉所使用的就是400鎊或nv(其中n是周轉次數(shù),v是一次周轉所使用的可變資本)。
一次周轉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是100鎊;四次周轉就是400鎊或nm(其中m為一次周轉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
因此,一年中執(zhí)行職能的不變資本等于4c(4×400),或nc,可變資本等于nv(或4×100);整個說來,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等于(c+v)×n,與此相適應,剩余價值量等于nm,生產這個剩余價值的是nv,而不是v。但是,所花費的資本的量決不會超過原有的量,因為再生產重復4次,所以資本返回4次,這樣就能4次形成新的完全的再生產周期的出發(fā)點。
如果一年不是周轉4(n)次,而是只周轉一次,那么,要在一年中剝削同量勞動并在這一年內生產出同量產品(和剩余價值),那就必須預付不變資本4c(nc),可變資本4v(nv)。假定應當預付的不是400鎊,而是2000鎊,即1600鎊不變資本和400鎊可變資本。這時,同一年內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量不變,但資本家所預付的資本量則會增長為4倍。然而他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并不決定于預付資本的量,而是決定于執(zhí)行職能的可變資本的量,決定于資本家一年內所推動的勞動量,而不決定于資本家為推動勞動量所預付的可變資本的量。在后一種場合,他預付400鎊并生產出400鎊剩余價值。盡管剩余價值量不變,而剩余價值率象上述情況那樣,只是1/4。也就是說100%。在另一種場合,剩余價值率是400/100×100%=400%?;蛘哒f,它等于一次周轉所得到的剩余價值乘以周轉次數(shù)?;蛘哒f,它等于一年內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400鎊,除以一個分數(shù),其分子是一年內所預付的全部可變資本,而分母是一次周轉所預付的可變資本;就是說,等于
400(m) 400
———— ——-
400(v) = 400
———— ——-
100v 100。
全部可變資本=400鎊。在第一種場合,剩余價值率等于400/400=m/v(一年內所生產的剩余價值與一年內所預付的可變資本之比)。在第二種場合,它等于
400 m
—— ——
400 = v
—— ——
4 n,
其中n=周轉次數(shù)。作為全部剩余價值除數(shù)的那個分母,在[61]第一種場合等于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在第二種場合等于這個資本除以周轉次數(shù)。
?。ㄗ鳛槔麧櫬蕘肀憩F(xiàn),它在后一種場合等于400/2000=1/5=預付資本的20%。在另一場合,它等于400/500=4/5=80%。因此,雖然利潤量在兩種場合相同,但利潤率大3倍。一種場合的三個月利潤率等于另一種場合的年利潤率。至于利潤,問題的實質表現(xiàn)為:必須預付更多的總資本(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才能實現(xiàn)同量剩余價值,或者說,必須在較長時期內預付同一資本,才能生產出同一利潤。因為利潤率的計算同剩余價值率的計算相同,如按年計算,就是指資本在一定周轉期間所生產的利潤。)
作為一定的生產或再生產周期的起點,從而實際上作為一定的周轉的起點,作為這種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的起點而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稱為預付資本。它總是預付價值額,或者用交換價值來表現(xiàn),它總是預付貨幣額,而且預付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商品形式進行,是通過G-W-G形式還是W-P-Ck-W等等形式進行,都是一樣的。資本被預付的時間的長短,顯然是由它作為價值已經增殖的資本,作為G+△G,而不管以什么形式回到自己的出發(fā)點以前所經歷的那段時間計量的,也就是說,資本被預付的時間的長短,是由它的生產時間+流通時間的總和,即它的周轉時間計量的,從而是由它的周轉時間的相對量計量的。很清楚,這種周轉時間越久,預付資本就要越多,才能推動一定量的勞動(從而,使用一定量的不變資本),從而生產出一定量的剩余價值。因為,只有當資本經歷了自己的周轉時間,并作為已經增殖自己價值的資本而重新獲得自己的最初形式時,同一預付價值額,或既定量的預付資本,才能重新作為資本執(zhí)行職能,重新成為預付資本,因而重新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假定資本的周轉時間為既定量,那么資本所能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就取決于它的可變組成部分的量(在其他一切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而這個可變組成部分的量又同不變資本,從而同整個資本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各生產部門的比例不同)。如果周轉時間已定,那么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量就取決于原預付資本的量(同時假定,全部資本量只表示它的可變部分的量);或者說,如果預付資本只由可變資本組成,那就會產生這種情況;而回流總額的量由預付資本的量決定,因為它等于K+△K,等于預付資本量+預付資本的增殖額。但是,如果預付資本量已定,那么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量就由資本的周轉時間決定,因為周轉時間決定同一資本在一定時間內,例如在一年內,能夠重新開始剝削過程多少次。因此,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量由預付資本的量和周轉時間(或資本被預付的持續(xù)時間)的長短這兩方面的結合來決定;或者說,它是由預付資本的量及其周轉次數(shù)決定。(由此可見,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量同資本量成正比,同周轉時間成反比;同預付資本的量成正比,同資本被預付的持續(xù)時間成反比。)
[62]因此同量資本(就是說,實際上這里只是指可變資本;不變資本的量,從而全部預付資本的量,等以后研究利潤時再進行考察)例如在一年內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同其周轉次數(shù)成正比,或同這些資本為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增殖過程而被預付的時間成反比。所以,如果資本周轉時間不同,要生產出同一剩余價值,就要預付不同量的資本。(在周轉時間不同或預付持續(xù)時間不同的情況下,在其他一切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年內周轉時間越快,或周轉次數(shù)越多,為在一年內剝削一定量勞動,從而生產一定量剩余價值所需的預付資本量就越少;而周轉時間越慢,從而一年內周轉次數(shù)越少,為在一年內[剝削]同量勞動,從而生產出同量剩余價值所需的預付資本量就越多。這樣,速度和數(shù)量就象貨幣流通時那樣,可以按照反比例互相替換。在兩種情況下,同量的剩余價值都是在一年內(在其他一切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剝削同量勞動的結果,從而是同量可變資本在一年內被消耗或執(zhí)行職能的結果。但是,剩余價值率決定于剩余價值對預付資本之比,而不是對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之比。因此,剩余價值率在一種場合比在另一種場合高;其提高的程度相當于預付資本量減少的程度。一年內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和同一個資本家在一年內所預付的資本之間的差別,由再生產重復的次數(shù)決定,由周轉次數(shù)決定。在一種場合,500鎊被預付四次,因而在一年內執(zhí)行2000鎊的職能,但在一年的任何一個四分之一時間內所預付的都不超過500鎊。在另一種場合,一年內預付2000鎊,而且在年周轉結束前,這2000鎊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作為資本重新被預付。因此,剩余價值率在一種場合比另一種場合高3倍,而如果按比例考察資本,那么剩余價值量就會高3倍。
至于社會,那么無論在這種場合還是那種場合,一年內的投資都是2000鎊,但是在一種場合,資本在一年內是一部分一部分地不斷以產品形式回到社會手中,但在另一種場合,現(xiàn)有資本價值在一年內不在社會手中,現(xiàn)有生產資料和勞動在年終以前不能以產品(和價值)形式返回社會手中。
?。ㄎ覀冊谏厦嬉呀浛吹?,如果500鎊資本周轉4次,剩余價值率為100%,可變資本量為100鎊,那么一年內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等于400鎊,而同預付資本相比,剩余價值率等于400%;在這種情況下,年利潤率等于80%。如果2000鎊資本在資本構成相同的情況下一年只周轉一次,那么剩余價值就會等于400鎊,年剩余價值率就等于100%。利潤率是會等于1/5或20%。在這里,如果假定資本的構成相同,不同的利潤率就來自不同的周轉時間所決定的不同的剩余價值率。此外,如果現(xiàn)在資本的構成不同,例如,資本的不變部分不是1600鎊,而是2000鎊,那么預付資本就會是2400鎊,而剩余價值是400鎊;剩余價值率就會不變;利潤率就會等于16+(2/3)%。在這里,不同的利潤率由兩種情況造成:(1)可變資本的預付期間較長;(2)預付可變資本和預付總資本之間的比例較小。)
[63]上面在考察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時都表明,它們的持續(xù)時間(第二種場合是周期性的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等等有多么大的影響。這里表明,預付資本量同周轉時間量或一年內的周轉次數(shù)成反比,因此,在勞動剝削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剩余價值率(而對預付資本來說是剩余價值量)不同,所以實際上在剝削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勞動剝削量的多少取決于總再生產過程重復的快慢。由此可見,同量預付資本在一定時期內所提供的剩余價值量是不同的,這就造成一種假象,似乎剩余價值來自在流通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資本的]內在屬性,或者說,似乎資本與它所剝削的勞動無關而成為剩余價值的獨立源泉。這涉及投入不同生產領域的資本。
其次,由此可見,投入同一生產領域的同一資本,——要看它的周轉時間的延長或縮短,而不管這是由流通時間的變化還是由生產時間的變化所造成的,——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的既是不同量的產品,也是不同量的剩余價值。這又一次證實,不能把資本說成是資本生產過程中的不變量。[注:賽·貝利[《對價值的本質、尺度和原因的批判研究,主要是論李嘉圖先生及其信徒的著作》1825年倫敦版第20-21、23頁]。]
最后,重要的是還要稍為詳細地談談這種已獲得進一步發(fā)展的預付的規(guī)定。
預付在生產中的資本量(雖然不是生產在一定時間內所提供的資本量,不是對成品再生產過程周期所提供的資本量),不管500鎊資本一年內周轉4次還是一年內只周轉1次,始終是相同的量。假定兩個資本在全年內不斷地日復一日地(或在平均日內)推動同量勞動,為簡便起見,假定同量勞動推動同量的不變資本和同量的不變資本價值。在第一次周轉的3個月內,用100鎊來推動一定量的勞動,把價值400鎊的不變資本變成產品。產品量等于P。P的價值=600鎊。(但這里我們抽象掉了積累,完全不談100鎊即重新創(chuàng)造出來的剩余價值的使用。)周轉結果又產生出產品價值的貨幣形式,其中400鎊重新用來購買新原料,而100鎊重新用在持續(xù)時間為3個月的新補充的勞動上等等。重新花費500鎊資本,其中100鎊由工人消費,400鎊作為新P的生產資料而被消費掉,等等。這樣,在4次周轉中,400鎊由工人消費,1600鎊作為生產資料被消費,而2000鎊全部投資再生產出價值2400鎊的4P。然而,2000鎊資本一年只周轉一次時,也會產生同樣的情況。無論在前一種場合還是在后一種場合,這個資本都消費在生產過程中,支出在、預付在生產過程上。
但在這里,由于周轉時間不同,或整個再生產過程的周期性不同,預付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量同由資本家和為資本家所預付的資本量之間就產生了差別。對前一個資本家來說,他預付500鎊以后,第一個3個月結束時再生產出來的價值和剩余價值繼續(xù)處在再生產過程中,不論是生產時間還是流通時間。為了[64]不破壞過程的連續(xù)性,他必須再預付500鎊,并因此在第7個月開始時重新預付500鎊,第10個月開始時再預付500鎊。這樣,他到年底就陸續(xù)向再生產過程投入即預付2000鎊。相反,后一個資本家在第一個3個月周轉結束時重新實現(xiàn)了自己的資本,因而也就能使用同一數(shù)額500鎊開始新的周轉,購買進行再生產的新勞動和各種新要素。他不必預付追加的500鎊,因為他重新預付原來的500鎊,因為對他來說,這500鎊已經在它們能夠重新被當作資本來使用的形式上再生產出來了,而不是存在于它們不能作為資本執(zhí)行職能的形式上。
假定沒有任何流通,假定資本家自己直接生產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
如果再生產過程連續(xù)進行一年,那么,為了使工人不斷進行勞動,這個資本家就必須儲備價值400鎊的(工人的)生活資料,以及價值1600鎊的生產資料。于是,全年所需的2000鎊資本,分別以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形式,一部分被個人,一部分被生產逐漸消費掉,而這個資本只有到年底才能更新。
如果再生產過程只連續(xù)進行3個月,那么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到第二個再生產過程開始時,即第一個3個月結束時,就又更新了;而它們的預付期從不超過3個月,這正因為它們的更新期限為3個月。如果考察全年的情況,那么這段時間所耗費的和再生產出來的生活資料為400鎊,盡管生活資料的預付額沒有一次超過100鎊,然而它們一年更新4次,而這4次更新所產生的作用,同3×4個月的儲備所產生的作用是一樣的;它們在一年內會推動同一勞動量;因而也會產生出同樣多的價值或剩余產品。另一方面,至于不變資本,生產資料,那么它們每次只貯存3個月;因此,實際上每3個月所預付的不變資本總只是400鎊,而不變資本現(xiàn)有儲備量總是只夠3個月使用,它決不會超過400鎊。但是,在每次3個月的周期中,價值400鎊的不變資本總是處于過程中;因此,在3×4個月或一年內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為1600鎊。然而,3個月內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在過程中不斷更新,所以它們從3個月內新生產出來的產品量得到補償。因此,它們永遠存在,因為不斷得到補償。但是,如果它們不是經過3個月,而只有經過12個月才得到補償,那么它們就必須在12個月內存在而得不到補償。(因此,它們不斷從現(xiàn)存儲備進入再生產過程。)但是,如果資本家自己不生產自己的生產資料,那么他一年內就要4次換進產品,每次用400鎊換取生產資料,而如果假定他的產品形成別的資本家的儲備,那么后者就會掌握1600鎊的產品,而支付工資就要花400鎊;因此,他在全年內用500鎊資本就會推動2000鎊資本。形成儲備的可能不是他自己的產品,而是另一種產品,在這種產品中,400鎊預付價值(通過交換)不斷更新。區(qū)別顯然在于,——這在年周期結束時會顯示出來,——資本家Ⅰ有價值2000鎊的儲備(不包括剩余價值),資本家Ⅱ只有價值500鎊的儲備。由此就可以看出,雖然這500鎊在一年內逐漸地執(zhí)行了2000鎊資本的職能,實際上在每一個周期中,資本的存在和預付都不超過500鎊,這就象1個塔勒,不管它循環(huán)1次還是20次,在1次和20次流通結束時還是1個塔勒一樣。但是,資本家Ⅱ所創(chuàng)造的產品并不少于(撇開剩余價值不談)資本家Ⅰ所創(chuàng)造的產品,因而表現(xiàn)為2000鎊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所創(chuàng)造的產品。這500鎊4次執(zhí)行500鎊資本的職能的時間,相當于2000鎊僅僅一次執(zhí)行資本職能的時間。
[65]在考察原始積累(第Ⅰ冊第Ⅴ章第2節(jié))時已經指出,對工人預付生活資料,是簡單的、資本主義生產所固有的形式,這種形式促成和掩蓋資本家占有一部分總產品用于他個人消費的現(xiàn)象。如果象我們在這里所做的那樣,把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看作連續(xù)不斷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本身中,總資本(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預付,表現(xiàn)為簡單形式,表現(xiàn)為過程返回到自己的起點,或者不如說,表現(xiàn)為過程從它的起點開始的重復。如果工人的勞動體現(xiàn)在產品中,而這些產品的再生產過程一年內以不同的次數(shù)更新,那么這就表現(xiàn)為這樣使用的資本具有較高的生產率,因為它的預付較頻繁,所以每次周轉的預付量就少些,也就是說,因為同一資本在同樣的時間內可以較頻繁地被預付,可以較頻繁地剝削同一勞動力,而在再生產時期較長的情況下,從而在預付的重復較晚的情況下,對同一勞動力的剝削就要使用更多的資本。預付就是資本再轉化為它的各生產要素,而一年內這種再轉化的次數(shù)決定于它的周轉次數(shù)或再生產次數(shù);(如果資本一年內只周轉一次,例如是2000鎊資本,那么為此就沒有必要預付全年的全部資本。假定1600鎊不變資本由機器400鎊和原料等等1200鎊組成。這時全年就只要預付400鎊以及原料上預付300鎊。這樣,可變資本就是100鎊。因此,全年就要預付800鎊。四分之三年預付400鎊。半年預付400鎊。四分之一年也預付400鎊。但是,預付的2000鎊中任何部分都不能從生產過程本身流回到資本家手中;它們都固定在產品中。因此,如果資本家不利用信貸,他全年內就必須擁有2000鎊。至于其中的一部分從另外的某個企業(yè)流到他的手中,這本身同所考察的前提毫無關系)。
在考察資本周轉時已經闡明:在研究各種流通時間、生產時間以及整個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時,本身就包含了一種內容,這就是剩余價值的新規(guī)定。
在生產過程中,日、工作日等等都是我們的尺度,而我們只考察被一定量可變資本所利用或推動的勞動時間(或剩余勞動時間)。
但是,因為周轉長短是已定的,而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取決于同一可變資本在一年(周轉尺度)內重復周轉多少次,由此就應當更詳細地把剩余價值率規(guī)定為年剩余價值率,規(guī)定為在生產過程不間斷的進行、而可變資本較多或較少周轉的情況下一年中所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也就是剩余價值率。因此,在日、周剩余價值率下表現(xiàn)出來的勞動剝削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年剩余價值率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因為它是以一年中的周轉次數(shù)為轉移按較大的或預付期間較長的可變資本來計算的。
例如,如果資本500鎊,其中100鎊是可變資本,在剩余價值為100%的情況下,3個月周轉一次,一年周轉4次,那么年剩余價值率就等于400%,因為同一可變資本100鎊一年4次生產出剩余價值,每次100鎊。于是,400∶100=4×100%=400%年剩余價值率。
如果它一年周轉3次,那么年剩余價值率就=300%。
如果它一年周轉2次,那么年剩余價值率就=200%。
由此可見,同量可變資本(因為不變資本在這里也象在所有計算剩余價值的場合那樣等于零)在勞動剝削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具有不同的年剩余價值率。因為,由于同一剝削過程一年內重復的次數(shù)不同,同量可變資本在同一剝削率下所推動的勞動量不同。
?。ㄟ@只形成年利潤率范疇的基礎。)
[66](2)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周轉的周期。再生產過程的連續(xù)性
已經清楚看到,資本按其性質來說是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它始終處于這兩種狀態(tài)之中,其中一種狀態(tài)總是向自己的對立面過渡。
資本是流動的,因為它不斷地進行周轉,從生產階段進到流通階段本身,在這里始終經過兩個相反的階段,然后又進入生產階段等等。但是,它同時固定在這兩個階段的每一個階段中。它只能通過下述辦法經歷這兩個階段:它停留在每個階段中,也就是固定在這兩個階段中,而停留在這兩個階段僅僅是為了離開它們。
但是第二,流動資本和生產資本之間是有區(qū)別的;在較確切的規(guī)定上,前者通過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雙重面貌表現(xiàn)出來。作為生產資本,它處于過程中,處于勞動過程中;作為商品資本或貨幣資本,它被交換,轉手,并且在這種物質變換中輪流采取商品形式和貨幣形式。
如果考察同一資本,第一個區(qū)別一方面表現(xiàn)為再生產過程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這個過程的不同的流動階段上,表現(xiàn)在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
第二個區(qū)別只顯示出矛盾,資本在一個階段——生產過程——中與另一個階段即流通階段相對立時所采取的那些可以識別的形式。
在兩個區(qū)別中,這是同一資本表現(xiàn)為不同的職能以及與這些職能相適應的形式。
但是現(xiàn)在,我們必須考察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或基本投資和流動資本之間的新區(qū)別。
在分析價值增殖過程時弄清楚的是,如果撇開輔助材料和原料本身不談,勞動資料——不論是過程實現(xiàn)的一般條件,廠房、儲藏庫等等,還是勞動資料本身,工具、機器等等——在較長時期內繼續(xù)執(zhí)行自己的職能,因此,它們在一定勞動過程中或在勞動過程的一定時期內發(fā)揮作用以后,還能在或長或短不斷反復的勞動過程中繼續(xù)使用。它們在相當數(shù)量的勞動過程系列中以自己最初的實物形式,作為勞動要素,作為生產要素繼續(xù)執(zhí)行職能。因此我們看到,它們只是逐步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它們在其中執(zhí)行職能的,反復進行的各個勞動過程的產品上去,隨著它們失去自身的使用價值,并同時失去自己的交換價值的過程,而轉移自己的價值,但價值的這種轉移,或勞動資料的價值向產品價值的這種過渡,是由某種從它們執(zhí)行職能的平均持續(xù)時間得出的觀念上的平均計算決定的。
因此,這部分資本的特性是:第一,這種資本的價值在較長或較短的持續(xù)時期內分配在從一系列反復進行的勞動過程中出來的產品量上。第二,這種資本(至少就它執(zhí)行自己的職能而言;牲畜可以例外,先是充當勞動工具,以后又可以作為畜牧業(yè)的產品被吃掉,而不是作為勞動工具被消費)從來不在自己的實物形式上離開生產階段(因此,總是留在資本家手中,不作為產品被讓渡)。后一種情況比如說與輔助材料有共同點,因為輔助材料一旦進入生產過程,就不再離開,而是按照它們性質的不同,或是單純作為價值組成部分,或是作為產品成分進入產品。(其實,這里所考察的問題只涉及煤、煤氣等等輔助材料,它們不作為物質組成部分進入產品。)只要它們沒有報廢,它們就保持自己的實物形式,作為生產的因素,同產品并存。
[67]我們所以涉及這種區(qū)別,是因為這同價值增殖過程有關。
可見,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具有自己的獨特性,體現(xiàn)在獨特的使用價值上,體現(xiàn)在如廠房、機器、工具、鐵路、船舶等等獨特的物的、與其職能相適應的形式上。這部分資本由勞動資料組成,而不同于這里包括輔助材料在內的勞動材料。這部分資本的物的形式,是由它在實際的勞動過程中所應起的與概念相符的作用決定的。這部分資本實現(xiàn)的獨特形式,是這種物的形式的結果,是這部分資本作為這種特定生產因素具有和應當具有的形式的結果。
由此也產生了這部分資本在整個資本流通過程中不同于資本的其他組成部分而具有的獨特形式,形式規(guī)定性。而在這種形式規(guī)定性中,在流通過程中,這部分資本被稱為固定資本。固定資本并不是上面提到的固定起來的資本,雖然它在它存在于生產階段的全部時間內仍然是本來意義上的固定起來的資本,處在資本在本身周轉時所采取的變化著的形式規(guī)定性中的一種規(guī)定性上。正由于在勞動過程中有自己的物質存在方式,固定資本便成了資本的特殊組成部分,成了它的獨立部分。它是不變資本的組成部分;但只有一部分不變資本執(zhí)行職能,作為固定資本而存在。
我們立即看到兩個主要的規(guī)定。
因為固定資本只把價值轉移到產品上(這就是它同部分輔助材料的共同點),所以從生產階段過渡到流通階段的不是它自己,而只是它所轉移的價值部分,即產品價值部分(產品價值的組成要素之一)。進入流通階段的只是它的價值,而不是它本身具有的實物形式,并且不是作為產品的物質組成部分。因此,它只有在與它并存并在它的協(xié)助下生產出來的產品離開它,進入流通并經歷形態(tài)變化時,才進入流通并經歷形態(tài)變化。它只是作為資本的價值部分,——就資本的全部價值在進行流通而言,——并且只是在它自身的價值又出現(xiàn)在產品價值中時,才經歷整個過程。但它不是在自己的實物形式上,不是作為產品的物質組成部分,不是作為使用價值經歷這個過程(雖然使用價值的特征可以在產品形式中存在)。
固定資本在不同的勞動過程中作為勞動資料存在,并在這些過程之后繼續(xù)存在,在生產過程中被使用,在這些勞動過程結束時,這種資本有兩個組成部分:(1)勞動資料,它以自己的實物形式繼續(xù)存在,然后在重復的過程中起同樣作用;(2)產品量,其中原料等等取得了某種使用價值的具有確定目的的形式,現(xiàn)在這種使用價值應作為商品經歷自己的形態(tài)變化。勞動資料不管喪失多少價值,它總是把價值加到產品量上,而這種喪失了的價值現(xiàn)在作為產品量價值的相應份額存在。就其余的來說,這部分資本繼續(xù)以自己最初的實物形式在生產階段內在重新進行的生產過程中發(fā)生作用。因此它不更新(不被再生產),而是以同種新物品來補償。由勞動資料轉移到產品上的價值,會逐步與自己的原有價值相等,這種價值在勞動資料一旦損壞并報廢時,就會轉化為貨幣,或者形成由產品量所轉化成的那部分貨幣額。這樣,它就形成價值基金,已磨損的勞動資料最終要在自己的實物形式上從這種基金得到補償。但是,這種基金再轉化為勞動資料不是直接在勞動資料磨損以后,而是當勞動資料失去了自己的使用價值并同時把自己的全部交換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量上去的時候,才再轉化為勞動資料。
例如,假定固定資本在20次或長或短的周轉時間內起作用,它在這種情況下逐步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這20次周轉的總產品上去,出售總產品所得的貨幣就是這種產品周轉20次結束時的價值。這個價值歸根到底又要轉化為勞動資料,轉化為同一種固定資本。因此,固定資本實際的再生產過程,不同于總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但是,這并非指它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固定資本從自己的貨幣形式再轉化為自己的商品形式,也就是使用價值形式。
[68]其實,這部分資本并不是同資本的其他部分在同一時期內更新。而且它也不必進行這種更新,因為它經過一次周轉等等以后,形式仍然象過去那樣不變,并仍能以自己過去的形式重新執(zhí)行自己的職能。在自己完全磨損的時期到來以前,這部分資本的價值陸續(xù)不斷地加入商品形態(tài)變化的第一個階段,加入商品到貨幣形式的轉化,但它在相當長時間內參加W-G這一行為,而不參加G-W這一行為。
這部分資本被規(guī)定為固定資本,——雖然這種規(guī)定基于這部分資本在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中作為資本的特有物質組成部分,作為資本的存在形式而起的獨特作用,——這是從資本流通過程產生的規(guī)定,是從這樣一種過程產生的規(guī)定,這種過程的連續(xù)性包含再生產過程的一般形式,或者說本身就是這種再生產過程的抽象形式。
不同于這種固定資本的任何其他資本,被規(guī)定為流動資本,規(guī)定為非固定資本。
第一,是不變資本的流動部分。任何不變資本,減掉它的固定資本以后,都是流動資本。它的組成部分有:原料,輔助材料,每個加工階段上的半成品,最后,還有那些雖能以其現(xiàn)有形式加入個人消費,但又充當新產品的原料的商品。(例如,沙糖充當釀造羅木酒的原料等等。)
原料完全(這里撇開生產中的廢料不說)進入產品,從而就進入產品的價值。一部分輔助材料,當它們組成產品的化學成分等等時,也是這樣。有一部分輔助材料,象煤、煤氣等等(輪子等等上的潤滑油)(這些輔助材料或者直接由機器本身消費,或者由被看作總機構的工場消費,例如照明等等),并不進入產品,從它的使用價值的角度來看,它只是在它被應用于生產過程中時才被消耗(被消滅)。這部分輔助材料不再以某種形式存在。因此,它的價值立即轉到由于消費它而生產出來的那種產品上。不變資本中的所有這個部分,只要在生產過程中一完成自己的職能,就以物質形式存在于產品中,而它的價值也就成為這種產品的價值部分。在作為商品的產品的這種形式中,它必須離開生產階段,并經過流通階段,而在流通階段中經歷商品形態(tài)變化。它必須作為流動資本執(zhí)行職能。
第二,是可變資本;它實際上歸結為生活資料;形成已經生產出來的、處在商品市場上的即將加入個人消費的商品部分。
第三,是這樣一種產品或總商品量,這個商品量是作為生產過程的結果而獲得的,然后被拋到市場上,在那里作為等于流動資本的發(fā)揮職能的商品資本進行流通;它決不是只由不變資本的流通要素和可變資本的物質存在形式組成。它包括其他一切直接進入非勞動階級的個人消費的商品,或者只有通過交換才獲得進入個人消費的形式的商品。所有這些商品形成流動資本部分。[注:固定資本本身從它是供出售的產品即商品這方面來看,是流動資本部分。不管它現(xiàn)在是實際地流通,如機器,還是觀念地流通,如房屋等等(房屋的買賣),絲毫不會改變問題的實質。]
顯然,流動資本同固定資本相對立,包括種類極其不同的物品。而最主要的就是,不變資本的一部分,它的流動部分,作為流動資本同可變資本一起列入一個范疇,因為它們作為流動資本同不變資本的固定組成部分或固定資本相對立。這種情況掩蓋著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本質矛盾,并且使得有可能把不是流動資本作為流動資本所固有的屬性,而只是在流動資本是可變資本的情況下所固有的屬性,看作是流動資本本身的屬性。
[69]資本中并入產品的價值永遠不會大于它自身擁有的價值的那個部分,是不變部分,也就是說,不變資本在它所進入的一定的生產過程中作為既定的不變的價值量,而不是作為不斷增長的可變量執(zhí)行職能。不變資本的流動部分完全同它的固定部分一樣,都是這種情況。商品資本不管其物質基質如何,也是同樣的情況,因為這種商品資本決不處在價值增殖過程中,而只處在使商品資本所包含的價值獲得獨立形式,獲得貨幣形式的過程中。
另一方面,我們來考察可變資本。
它先是作為貨幣資本,僅以流動資本的形式存在。作為貨幣資本,可變資本是既定的、不變的價值量,它同轉化為各物質生產因素的貨幣資本一樣,本身不是可變的價值量。但是,它通過同活勞動力相交換,變成可變的價值量,而所以稱為可變資本,是因為它的使命恰恰在于變成這種可變要素。它在它作為貨幣資本的本質上,同任何其他貨幣資本一樣,也不是可變的量。
第二,它作為商品資本,作為以商品資本的身分處在市場上的必要生活資料存在。它作為這種東西被出售給工人,而工人是把自己的工資變成這種東西的。因此,它在自己的物質存在方式上不是同勞動力相交換,而是同在貨幣上獨立起來的這種勞動力的價格相交換。它的價值變化很小,寧可說它象任何其他商品資本一樣,通過出售來把自己表現(xiàn)在價格上的價值實現(xiàn)為價值,轉化為貨幣。因此,只要可變資本以自己的物質存在形式作為商品資本處在市場上,那它就不是可變資本,不是作為這種資本執(zhí)行職能,雖然它充當保持和再生產勞動力的手段,因而,就工人體力的再生產來說,充當使整個關系持續(xù)不斷的手段。
可變資本本身,只要它被規(guī)定為流動資本,就不是可變的。它只有從自己的流動資本的形式,從貨幣資本或商品資本的形式(工資直接用商品支付,或者說不采取間接的方式)轉化為可變的量,而勞動轉化為生產因素的可變部分,它才成為可變資本。
在分析生產過程時,已經弄清楚的是:
?。?)勞動資料本身——不變資本的一部分——所以執(zhí)行職能,只是因為它以自己原有的、獨立的實物形式繼續(xù)存在。它對原料等等,對不變資本的其他部分以及對產品,都保持著這種獨立的形式,存在方式。就它在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物質變化來說,這是磨損過程。這第一個規(guī)定是從它在實際勞動過程中所起的特有作用產生出來的(肥料等等的情況應當在以后考察。)
(2)至于資本的生產過程,那么勞動資料只是逐步地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它所加入的不斷重復的勞動過程的產品量上去,而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其他部分的價值,則完全和立即進入產品,把自己的全部價值并入產品。
勞動資料的這些規(guī)定性,在直接生產過程中,使勞動資料所組成的那部分資本在全部資本的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形式規(guī)定性,而它的這種形式規(guī)定性就是同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有關、并使作為固定資本的資本區(qū)別于流動資本的那種形式規(guī)定性。這種區(qū)別來自勞動資料的規(guī)定性在直接生產過程期間在流通中所表現(xiàn)的方式。可見,這是屬于這種過程的形式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實質上包括以下幾方面:
?。?)勞動資料,就它本身執(zhí)行職能來說,現(xiàn)在離開生產階段,并把它本身所包含的資本部分變成使用價值的固定形式,它在較長或較短的持續(xù)的一系列勞動過程期間,甚至說資本周轉期間,被固定在這種形式中;
?。?)勞動資料的價值只是逐步地,即把它的價值中只代表一定時期內它的平均損耗的部分,轉移到產品上,并被產品引入流通;勞動資料本身雖然不流通,但它的價值進行流通,或者說它的轉到產品上的那部分價值進行流通;
?。?)勞動資料的一部分價值,即進行流通、并同作為這部分價值承擔者的產品的價值一起取得貨幣形式的那部分價值,并不隨著它取得這種貨幣形式而經歷商品形態(tài)變化的這個第一階段[70],它不再轉化為特種使用形式,不再轉化為代替物,這與不變資本的各流通部分的情況不同,例如,原料被出售之后,便由新的原料代替。但是,因為它的價值只是逐步轉移,所以處于流通中,存在于產品之中,而勞動資料同時卻以自己舊有的使用價值形式繼續(xù)執(zhí)行職能,也就是說,恰恰在它的價值部分進行流通并再轉化為貨幣、獲得貨幣形式的同時,繼續(xù)在勞動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它只有在完全被磨損的時候才被代替,因此,平均說來,它的總價值是在它的使用價值被消滅的同時才逐步轉化為貨幣。勞動資料只有這時候才從它逐步轉化成的貨幣形式G過渡到G-W,或者說完成商品形態(tài)變化的第二個階段,并被新的勞動資料所代替,而新的勞動資料又在勞動過程中執(zhí)行同樣的職能??梢?,雖然勞動資料總是作為價值流通,因而總是再轉化為貨幣,但只有當它的全部價值進入流通并轉化為貨幣時,它才重新從貨幣轉化為自己的不變形式;與此相適應(抽象地)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勞動資料的使用價值已完全被消耗,因而勞動資料作為使用價值應該得到更新,為同一種新的使用價值所代替。勞動資料的價值始終作為它所生產出來的那個商品的價值部分處于流通中。隨著這種商品轉化為貨幣,它的價值也不斷轉化為貨幣。因此,勞動資料的價值以兩種方式存在:一部分作為貨幣存在,另一部分作為仍繼續(xù)執(zhí)行職能的固定資本的剩下來的價值存在。它的價值具有貨幣形式的部分越大,它作為固定資本的價值同它的使用價值一起就變得越小。只要勞動資料的價值連同它的使用價值一起耗盡,勞動資料就完全轉化為貨幣,并從貨幣再轉化為自己的作為固定資本的存在形式。在價值增殖過程中情況表現(xiàn)為:勞動資料繼續(xù)作為生產資料執(zhí)行職能,同時它逐步地把越來越多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直到最后,它的價值完全轉移到產品上,這時它便同使用價值一起耗盡自己的價值,從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過程。在流通過程中同一事實表現(xiàn)為:當勞動資料繼續(xù)在生產階段執(zhí)行職能時,它所轉移的價值由商品帶入流通并轉化為貨幣。它的價值在多大范圍發(fā)生變化,它的一部分價值也就在多大范圍轉化為貨幣。最后,它的全部價值存在于貨幣中。但這時它已耗盡自己的全部價值和使用價值,并且必須由新的替代物來代替,或者說必須完成G-W這一行為。但這并不是隨著勞動資料轉化為貨幣而產生的,相反,勞動資料從貨幣再轉化為同一種勞動資料的另一個代替物,取決于即決定于勞動資料生命過程的長短,決定于它轉移價值時間的長短,以及它通過磨損耗盡自己全部價值的時間的長短。
因此我們看到,固定資本不斷處于流通中,但是:
?。?)作為價值,不是作為使用價值,處于流通中的是執(zhí)行職能的機器的價值,而不是執(zhí)行職能的機器本身。固定資本不斷通過商品,即固定資本所轉移的它的那部分價值的承擔者,完成W-G這一行為;
?。?)固定資本價值的流動部分不斷轉化為貨幣,而固定資本卻繼續(xù)在生產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但它只有不再在生產過程中起作用的時候,才從貨幣形式再轉化為W。固定資本轉化為貨幣,是同W-G這一行為同時進行的,并由這種行為決定,即由把它的價值帶進流通的商品向貨幣的轉化決定,但這些貨幣的再轉化,是由勞動資料的再生產時間本身所決定,即由這樣的時間決定,在這段時間結束時[71],固定資本耗盡了自己的使用價值,并應由同一種新替代物來代替。這就是——平均地說,按照觀念上的平均計算——它把自己的全部價值轉移到在它參與下生產出來的總產品上去的那些時間,是它的全部價值轉化為貨幣的那些時間。只有這時固定資本才更新,或者說這些貨幣才再轉化為同一種固定資本。
因此,商品價格中等于固定資本轉移的價值部分的那部分,就形成積累基金,這種基金在固定資本的再生產時期到來以前會不斷增大,而當它必須以實物形式更新時,就必須為同一種勞動的新因素所代替。
一定生產規(guī)模所必需的固定資本應當一次預付,因為只有當固定資本具有充分的規(guī)模以保證生產過程不斷實現(xiàn)的時候,生產過程才能以這種規(guī)模進行。而且,固定資本不僅應當一次預付,它應當以適用于它本身再生產或它再生產時期的全部持續(xù)時間的適當形式預付。預付量取決于所使用的固定資本的價值和規(guī)模,而預付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固定資本的再生產時間。固定資本處于生產過程中的時間越長,它被預付的時期就越長。如果它處于生產過程中20年,因而,如果它只是經過20年才必須再生產,那么它的預付時期就10倍于固定資本只處于生產過程中2年的場合等等。
它不必更新,因為它以自己舊有的存在形式繼續(xù)執(zhí)行職能,因為它并沒有象原料等等那樣停止以自己舊有的使用價值形式存在,沒有轉化為和它本身不同的產品。
然而,固定資本的全部價值,并不是在它執(zhí)行職能的整個時期即它的再生產時期的預付資本價值。例如,如果固定資本等于10000鎊,并且經過10年應當被代替,因此它一年的磨損等于1000鎊,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一年年終,它的價值以1000鎊的貨幣形式和以價值9000鎊的固定資本的形式存在;在第六年年終,它的價值等于6000鎊貨幣和4000鎊的固定資本。但在生產過程中,實際預付的只是它的作為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價值。因此,預付固定資本的價值量隨著固定資本已經運行的自己再生產時間的弧線而減少。
從固定資本流通的特點方面所作的說明可以看出,固定資本進入流通本身就給資本周轉加進新的規(guī)定。投入不同生產領域的資本的周轉之間也有很大區(qū)別,在不同的生產領域中,不變資本按極不相同的比例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甚至表明:同固定資本的周轉期間相等的再生產期間本身是極不相同的。
?。ㄟ@里應當指出,固定資本的更新不同于不變資本其他各要素的更新。例如,當一包棉花被加工后,它就被另一包棉花所代替,如果假定廠主沒有棉花儲備和資本儲備來代替原有的棉花,那么例如這包棉花所加工成的棉紗就會被出售,并且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會用它的價值中與棉紗所包含的棉花價值相等的那部分購買新的一包棉花。但是,只要假定棉花始終處于市場上,從而始終在再生產,那么,作為生產過程的原料的棉花的這種更新,或新棉花進入過程,以及這樣做所經歷的時間,都與棉花的實際再生產毫無關系。固定資本的更新決定于……[注:在手稿中,這句話到此中斷?!幷咦)
[72]因為固定資本的價值只是產品價值中的這樣一個部分,這個部分作為商品資本不斷從生產階段進入市場,只通過商品被引進流通,所以全部資本的周轉只是通過這種資本或者說流動資本的周轉來進行。另一方面,因為全部資本的價值等于流動資本的價值+固定資本的價值,所以流動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就必須有多有少,才能通過流動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的多少來代表全部資本的周轉。如果流動資本周轉的持續(xù)時間是已知的,那么全部資本通過流動資本的多少次周轉才完成自己的周轉,就取決于固定資本的相對量。
假定預付固定資本等于100000鎊,預付流動資本等于30000鎊,其中5000鎊應為工人勞動3個月的工資或可變資本。假定剩余價值率等于100%。假定30000鎊流動資本3個月周轉一次,也就是一年周轉4次。再假定固定資本使用期為10年,因而這段時間就是它執(zhí)行職能的時間,它在這段時間期滿以后應該再生產出來。它每年轉移到產品上10000鎊,也就是四分之一年轉移2500鎊。因此,第一次周轉結束時,商品價值就會等于2500鎊+35000鎊=37500鎊。如果我們完全撇開剩余價值,那么商品價值就等于32500鎊。如果它一年周轉4次,那么它就等于130000鎊。雖然在這里流動資本一年周轉4次,但全部資本只周轉一次。
如果固定資本使用期不是10年而是20年,那么它每年轉移到產品上的只有5000鎊,而每四分之一年轉移1250鎊。如果我們撇開剩余價值,那么四分之一年結束時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就等于31250鎊,4次周轉以后就等于125000鎊。因此,全部資本并不是一年周轉一次,盡管它的流動部分一年周轉4次。全部資本的周轉時間會比一年長。這種差別所以產生,正是由于價值的周轉較慢或執(zhí)行職能的時期較長,從而再生產時間較長(不是它能夠被再生產出來的時間,而是它必須被再生產出來的時間。在谷物、牲畜等等的生產中,再生產期間同生產時間一致)。
我們現(xiàn)在研究第一個例子,看一看年終的情況。如果撇開剩余價值,那么得到的就是流動資本30000鎊和固定資本的損耗10000鎊,共計40000鎊。而90000鎊繼續(xù)以固定資本的形式存在。它并沒有進入流通,資本家仍以固定資本形式掌握著這個價值量。
這里必須指出下面一點:我們以前看到,如果30000鎊資本一年周轉4次并作為120000鎊資本執(zhí)行職能(因為問題涉及的是商品和剩余價值生產),那么,如果撇開剩余價值不說,它就只是作為30000鎊資本返回。返回的只是資本家所預付的資本,更確切地說,重復的只是它的周轉次數(shù),因為在每次新的周轉中只有這個資本是起點。返回的資本量,取決于資本預付量,而不取決于資本執(zhí)行職能的量。現(xiàn)在我們看到,在第一個例子中(在一種場合),雖然全部預付資本一年內通過其流動部分4次周轉而周轉,但這130000鎊預付資本沒有返回。而且這來自第一種假定。30000鎊流動資本周轉4次,一年內作為120000鎊資本執(zhí)行職能,因為這里涉及的是商品量和剩余價值量。然而,它只是由于一年內本身更新4次而執(zhí)行職能。因此,它在年終只是作為預付,作為重新開始又一個四分之一年的資本,即作為30000鎊預付資本返回。至于固定資本,那么它返回的只是它所轉移的量,按我們的假定是它的1/10。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其余9/10經過10年才返回,在這10年間,這個資本的全部價值進入流通,即從生產領域轉入流通領域。
[73]按照我們的假定,固定資本等于100000鎊;一年的損耗率為1/10;流通時間等于10年。
流動資本等于30000鎊,其中5000鎊為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等于100%。
流動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等于4。
在這些前提下,我們確定全部資本一年周轉一次,而它的流動部分周轉4次。
為什么流動資本這樣周轉4次同全部資本周轉1次相適應呢?
預付資本額等于130000鎊。
然而,因為固定資本在一年中把自己價值的1/10,或在四分之一年中把1/40加進產品,所以100000鎊-10000鎊=90000鎊,也就是說,固定資本額,除了它的流動資本額以外,必須由流動資本的周轉來補償,也就是:
固定資本 流動資本
90000鎊+30000鎊=120000鎊。這個數(shù)字除以30000鎊=4;4×30000=120000。剩下來的10000鎊由固定資本的周轉——它的價值流通來補償。
由此可見,如果全部資本減去固定資本的損耗,除以流動資本,我們就可以得出全部資本周轉所必需的周轉次數(shù)。(f-δ+c)/c=n,其中f表示固定資本,δ表示損耗,c表示流動資本,n表示全部資本周轉所必需的周轉次數(shù)。
其次,f-δ+c=cn;或全部資本減去固定資本年損耗等于流動資本乘以其周轉次數(shù)。
如果我們假定f-δ=f′,那就很清楚,f′越小或f與f′之差δ越大,(f′+c)/c也就越小,也就是說,為使全部資本完成周轉,一年中固定資本的損耗越大,或在它的量不變時它的流通時間越短,流動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n必定越小。另一方面,δ越小,n就越大。
其次,從這個公式中可以得出:如果固定資本的流通時間已知(一年中固定資本的損耗已知),那么,f越小,(f-δ+c)/c或n就越大,f越大,n就越小?;蛘哒f,周轉次數(shù)由流動資本的量同固定資本之比,或全部資本的兩個部分之比決定。
于是,我們現(xiàn)在得出下述原理:
預付資本額減去固定資本(一年中)的損耗,除以流動資本,就得出全部預付資本在一年內完成周轉所必需的流動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
如果固定資本的量(同全部資本相比的相對量)已知,那么,全部資本在一年內完成周轉所必需的流動資本的周轉次數(shù),同固定資本的流通時間或固定資本的年損耗量成反比。
如果固定資本的流通時間或損耗量已知,那么,周轉次數(shù)就同固定資本的相對量成反比。
[74]如果我們已知固定資本一年轉移10%的價值,或一年完成本身流通的1/10,那么可以清楚地看到,因為這里δ為已知量,即固定資本的1/10,所以(f-δ+c)/c始終=n,也就是說,表示全部資本一年周轉一次所必需的周轉次數(shù)。例如,(130000-10000)/30000=4,而周轉時間c(資本在一次周轉中的流通時間)有多長,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如果全部資本一年要周轉一次,那么流通時間就應當是=年/4=12/4=3個月。(如果流通時間只有2個月,我們就會得出4×30000=120000鎊,而因為8個月的損耗=6666+(2/3),所以8個月的周轉額=126666+(2/3)鎊。全部資本的流通時間就會稍為超過8個月。如果流通時間等于4個月,那么3×30000=90000,損耗=10000;總共100000鎊。資本就不會一年周轉一次。流動資本周轉4次就等于1年零3個月,而周轉額就會等于4×30000=120000鎊,但這時120000鎊+10000鎊(損耗)+2500鎊(損耗)=132500鎊,即等于超過周轉1年零3個月的預付數(shù)額的數(shù)額。)
如果它的流通時間較長或較短,那么周轉次數(shù)就會比它一年中周轉所需要的少些或多些,或者說,全部資本就周轉一年+(4/X)年或1年-(4/X)年。但是,周轉次數(shù)的增減,同周轉時間與一年中周轉所需要的時間相比的增減并不完全一致。在一種情況下,如果它的周轉持續(xù)一年以上,進入流通的固定資本的損耗額就較大,在另一種情況下,這個數(shù)額就小于年損耗。
全部資本的周轉時間持續(xù)一年以上的情況,可以這樣來表現(xiàn):某一部分周轉一年,它一年周轉若干次,它在一年中的某一部分時間全部周轉。
在上述例子中,全部資本的周轉時間=固定資本周轉時間的1/10,即10000鎊(全部資本價值的1/10)周轉的時間+流動資本周轉4次的時間。
1/13=10000=1/10固定資本;周轉一年=12個月。
3/13=30000=流動資本;周轉1/4年=3個月。
1/13周轉一年=12個月。因此,(1/13)×12周轉1個月;因此,(3/13)×
12周轉3個月;因此,1/(13×4)周轉3個月,從而全部資本的1/52周轉3個月。
[75]如果同年內所周轉的是固定資本的=全部資本的1/13,而1/4年所周轉的是流動資本=全部資本的3/13,那么全部資本在1/4年的流通時間是多少呢,從而在一年內是多少呢?
假定固定資本=f,流動資本=c,全部資本=C。
那么f=C/13和c=3C/13。
C/13=f在12個月內的周轉,從而3個月內周轉C/(13×4)=C/52。
其次,3C/13=c在3個月內的周轉;從而3個月內周轉3C/13。
因此,3個月所周轉的是(C/52)+(3C/13);因此,3個月所周轉的是[13C/(52×13)]+[156C/(52×13)]。
總之,3個月周轉的是(13C+156C)/(52×13)=169C/(52×13)=169/676。
因此,4×3個月周轉的是:(4×169)/676=676/676=13/13。
或者說,在這種情況下,全部資本13/13周轉一年。
因此,如果一方面:
?。?)固定資本的總流通時間已決定,從而一定時期內(例如一年內)它的相應部分的流通時間已決定,最后,固定資本同全部資本之比,從而資本=C/x已決定,
(2)流動資本的周轉時間已決定,那么它占一年中的那部分時間呢?
第一,我們算一下一年中流通著的固定資本有那一部分是在流動資本的周轉時間內周轉的,我們就會得到等式C/x=f/4,即在流動資本流通的時間u′內進行周轉。
但是,mC/x(全部資本中流動資本所組成的比例部分)也在u′內進行周轉。因此,(C/x)+(mC/x)或(C+mC)/x在u′內進行周轉,而如果一年內包含n次u′,那么nu′就等于全部資本的年周轉。因此,nu′=[n(C+mC)]/x=C。
[76]因此,在與流動資本周轉時間相等的一定時間內流通的全部資本量,是由下述幾方面決定的:(1)流動資本本身的周轉時間,(2)固定資本的流通時間,(3)固定資本同全部資本相比的相對量。(全部資本也包括流動資本的比例量。)在流通時間已定時,固定資本的量越小,表明固定資本對全部資本之比的數(shù)字越小,全部資本中在流動資本周轉時間內進行周轉的那部分就越大;在固定資本的量、從而它對全部資本的比例已定時,固定資本的流通時間越長,全部資本中在流動資本周轉時間內進行周轉的那部分就越小。
如果固定資本為全部資本的1/2,比如說30000鎊,流動資本也是30000鎊。如果流動資本象以前一樣一年周轉4次,而固定資本10年周轉一次,即一年周轉它的1/10部分,那么一年就有3000鎊固定資本周轉,每月為3000/12,3個月為9000/12=3000/4=750鎊。因此,3個月內周轉的是750鎊+30000鎊=30750鎊。全部資本的周轉時間就會不到6個月。為什么?因為流動資本占全部資本的一半,而固定資本的一部分也在流動資本周轉時間內進行周轉。如果固定資本=60000鎊,而不是100000鎊,一年周轉的是6000鎊,那么每月就是6000/12=2000/4=1000/2=500鎊,而3個月就是1500鎊。因此,在四分之一年內就是:1500+30000=31500鎊,全部資本的周轉時間就會少于3個月,因為流動資本=全部資本的1/3,所以它如果獨自流通,它就會進行周轉。但這里包括在同一時間內進行流通的那部分固定資本。
另一方面,如果100000鎊固定資本的流通時間(在第一個例子中)不是10年,而是=25年,那么一年進入流通的就是它的1/25部分,即=100000/25=4000鎊,也就是說,在四分之一年內為1000鎊。因此,在四分之一年內周轉1000鎊f+30000鎊c,或31000鎊,而一年只周轉124000鎊。對全部資本流通來說,3個月需要周轉31000鎊,因此,周轉130000鎊需要的時間略少于12+(1/2)個月。
因此,毫無疑問,在資本的流動部分的周轉時間已定的情況下(我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資本的這個部分的運動上,因為這個部分先前已經單獨地考察過了),全部資本的周轉時間受固定資本(同流動資本或全部資本相比)的相對量和流通時間的影響而發(fā)生相當大的變化,而且固定資本的相對量越大,它的流通時間越長,這種變化就越大。
現(xiàn)在問題在于(雖然這個問題只屬于本章下一節(jié)即第三節(jié)的范圍,但我們在這里要對這個問題就它同固定資本有關的方面考察一下),這種情況對價值、商品量、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的形成會產生什么影響?(這里順便為第Ⅲ冊第Ⅰ章考察一下利潤率。)如果處在流通中的不是由100000f和30000c組成的全部資本,而只是流動資本,而f=0,也就是說,如果流通的只是這30000c,其中5000是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為100%,那么生產出來的商品量會相同,其價值中固定資本的損耗量較少,剩余價值相同,剩余價值率相同,但用預付可變資本來計算,則增加到4倍,因為它會在一年中由于4次實現(xiàn)四分之一年的100%而實現(xiàn)為400%。(但是,至于利潤率,那差別就更大了,因為20000鎊比30000鎊=66=(2/3)%,而20000鎊比130000鎊=15=(5/13)%。)
[77]在上述場合,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不變,而利潤率卻會提高(利潤率比剩余價值率變化程度更大,因為增加的不僅是預付可變資本,而且是預付總資本;第二種場合同第一種場合相比)。
因此,如果流動資本量,它的周轉時間,它的可變組成部分以及剩余價值率在周轉時間內已知(周轉時間在這里相當于年的相應部分),那么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就不變,但利潤率下降,它按照全部資本周轉時間根據固定資本的相對量和流通的持續(xù)時間發(fā)生變化的那個比例下降。[注:在這種場合,剩余價值率總是=一年400%=20000鎊,但這20000鎊,在一種場合同30000鎊相比,在另一種場合同130000鎊相比。]
如果我們讓流動資本的不變部分25000鎊等于零,而保留原有的一切其他條件,那么情況就不同了。
在這種場合,固定資本等于100000鎊;其中10000鎊一年周轉一次;5000鎊一年周轉4次。也就是說,2500鎊3個月周轉一次。因此,7500鎊3個月周轉一次,而一年周轉30000鎊。一年只應周轉3/13,因此13/13周轉4+(1/3)年。在這種情況下,剩余價值量相同,剩余價值率也相同,因為它3個月為100%,而12個月為400%。(但利潤率等于20000∶100000=1/5=20%,而不是400%。)一年內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只等于30000鎊,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它等于150000鎊,即130000鎊資本+20000鎊剩余價值。或者說,如果只有30000鎊流動資本周轉4次,它就等于4×30000=120000+20000。
相反,如果我們把全部資本150000鎊當作流動資本,其中20000鎊當作可變資本,并假定它一年只周轉一次,那么價值還是=150000鎊,其中130000鎊為預付資本,20000鎊為剩余價值。但正象第一種情況那樣,剩余價值率只等于15+(5/13)%,因為一年中不僅5000鎊可變資本使用4次,而且4×5000執(zhí)行職能一次。全部差別就在于:全部資本不僅一年周轉一次,而且完全被代替,因為進入年產品價值的不是損耗部分,不是130000的1/13和流動資本周轉4次形成的12/13,而是大3+1/3倍的流動資本一年周轉一次所形成的13/13。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的區(qū)別,并不會造成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之間的區(qū)別。
這樣,如果一個資本由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組成,而流動資本包含的可變資本和周轉的時間與另一個僅僅由流動資本組成的資本一樣,這后一個資本的周轉時間(同第一個資本)一樣長,包含著同樣多的可變資本,那么,不管第一個資本中固定資本占何種比例,不管全部資本的流通時間由于固定資本的不同的流通持續(xù)時間而發(fā)生多大的變化,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會是相同的。只有利潤率因此而發(fā)生變化。(情況似乎不同,因為在固定資本較多的大多數(shù)場合,可變資本對不變資本、對不變資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總額的比例一般比較小。)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只能由可變資本的量決定,也就是由可變資本在這部分資本的這一次周轉中所占的份額和一年內這些周轉的次數(shù)決定。但價值的形成就極不相同,這取決于固定資本的量和流通時間,因為流動資本全部加入產品的價值。
相反,如果有兩個相等的資本,其中一個只是流動資本,另一個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而后者的年周轉由于它的流動部分周轉不同而等于每年只周轉一次的前者的年周轉,那么流動資本的較長的流通時間對利潤率所起的作用,同后者的固定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完全相同;剩余價值率則會更小,因為在后一場合,全部可變資本預付一年,以便在每四分之一年預付這個資本的1/4部分(以便它通過4次更新推動這個數(shù)量的勞動)。
[78]因為固定資本只有通過代表流動資本或全部資本的流動部分的商品,才被投入流通,因為可變資本總是流動資本的一部分(在某些場合,如在采礦業(yè)、捕漁業(yè)、運輸業(yè)等等中,它是流動資本的主要部分,機器所消費的一切輔助材料等等),所以,在剩余價值率,勞動剝削率已定的情況下,剩余價值量和剩余價值率,如年剩余價值率,完全取決于這種流動部分周轉的快慢。如果它的可變部分的量與不變資本主要由流動資本組成的場合相同,那么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在一年內就一樣大,因為這種流動部分在一定時期內,在一次周轉中一樣多,一定時期內周轉次數(shù)也一樣多,或者說,這一年中推動同一資本的勞動量一樣多。(利潤率較小,因為用來計算利潤率的預付總資本較大,每次周轉中全部資本進行流通的部分較小。加入年產品的價值較小,雖然它由下列兩個要素決定:固定資本的量及其年損耗或流通。)
在后一場合,全部資本比如說等于100000鎊,其中90000鎊為不變資本和流動資本,10000鎊為可變資本和流動資本,而且100000鎊流動資本一年只周轉一次,那么剩余價值等于10000鎊,剩余價值率等于100%,利潤率等于10%,商品的價值等于110000鎊。
同樣,如果90000鎊為固定資本,10000鎊為只用于勞動的流動資本,而且這10000鎊一年只周轉一次,固定資本的1/10為損耗,那么剩余價值等于10000鎊,年剩余價值率等于100%,利潤率為10%,商品的價值等于20000鎊。商品的價值出現(xiàn)差別,是因為在第一種場合,加入商品價值的是預付資本的全部價值即100000鎊,在第二種場合,加入的只有固定部分的1/10和流動資本的1/10。
這里產生的問題如下:在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流動部分具有相同的量和相同的周轉時間時,利潤率相同。顯然,在兩種場合,預付一年的資本相同,它所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相同,因而m/C=p′,即利潤率。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資本預付10年,另一個資本只預付1年。而在第二年,第一種場合重新預付的是同一個100000鎊資本,第二種場合只是重新預付90000鎊資本(80000鎊固定資本和10000鎊流動資本),因為固定資本的價值減少了1/10。(在觀念上,這由下面這種情況來補償:固定資本的使用價值減少了,固定資本按平均計算喪失本身使用價值的1/10;因此,它通過同一勞動已無法生產出沒有受磨損的固定資本所應生產出來的那么多商品量。如果一方面,由于固定資本的性質所決定的持續(xù)時間長的生產周期,它同流動資本相比會因新的發(fā)明等等,會因它的再生產時間較短而遭受貶值,那么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它不斷加劇的貶值,以及與此同時總是在觀念上一起發(fā)生的它作為使用價值的貶值,超額利潤就可能產生。這種觀念上的計算,在每一場合在多大程度上確切地反映實際情況——這是偶然的事情,最初的質量,等等。)流通期間相同。因此,在每次新的周轉中所預付的是同量資本。不管是流動資本在這種場合每年更新,還是固定資本不進行更新而繼續(xù)存在,這絲毫不會改變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率、利潤率。如果有一個資本只由流動資本和流動的可變資本部分(或與它的量成比例的部分)組成,另一個則是固定資本,其流動部分只是可變部分,在前一個資本流通時間內推動的勞動量同后一個資本流通時間內推動的一樣多,而且這兩個資本的量也相同,那么,不僅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相同,而且利潤率也相同。然而,如果說這些差別是由預付資本的不同量造成的,那么在這里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在流通時間相同的情況下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之間的一般關系,而這同資本大部分是流動資本還是固定資本這個問題毫無關系,同這種規(guī)定毫無關系。
因此,問題只在于,——從固定資本改變全部資本的流通時間來說,——在其他一切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它改變利潤率,因為這時同一剩余價值分攤在較多的預付資本和較長的資本預付時間上。如果總資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兩者都需要一年,一個是全部資本需要一年,另一個是它的流動部分+損耗需要一年,那么進行較長時間的預付不會產生任何差別。
[79]一部分不變資本的固定性本身從來不會在剩余價值的生產上造成某種差別,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也不會在剩余價值率上造成某種差別(在上述條件下,它只影響利潤率),因為一般在計算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時不變資本的全部存在=0,而且這樣一來,這種不變資本在怎樣的程度上是固定資本或流動資本就完全無關緊要了。錯誤的產生是由于:(1)把固定資本和不變資本混為一談,把流動資本和資本的可變部分混為一談;(2)把利潤和剩余價值混為一談;(3)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同不變資本的流動部分占多數(shù)的情況相比較,較大量固定資本的使用實際上往往同相對小量的可變資本聯(lián)系在一起;(4)錯誤的產生,是由于把由較長的生產時間或較長的流通時間所引起的全部資本的流動部分的流通時間的差別,歸咎于固定資本本身。如果有兩個等量資本,其中一個完全是流動資本,而另一個只是固定資本,例如,全部資本的1/4為流動資本,那么這兩個資本就一年周轉4次。
?。ㄏ胂蟮鬲毩?zhí)行職能的固定資本,完全和想象地獨立執(zhí)行職能而不推動勞動的流動資本一樣,將在考察利息時加以研究。)
為了正確地考察利潤問題,在這里,在本書中十分重要的是要精確地研究固定資本對剩余價值等等的形成的影響。
從差別總是由固定資本造成來說,只有當我們考察流動資本本身時,這種差別才會產生。這種流動資本的量同具有相同的可變組成部分的這全部資本的流動部分相比,或者相等,或者略多一些。在這種情況下,資本Ⅰ的利潤率就要低些。
?。ㄔ诠潭ㄙY本量已定的情況下,流通時間越短,它轉移到年產品上的價值越少,商品就越便宜。為了加工同量的流動的不變資本(原料等),就必須有較多的勞動,由此就產生較多的剩余價值。因此,如果流通時間量使預付總資本增加,那它就使商品的價值減少。(在這里,商品價格的降低同利潤率的減少相聯(lián)系。)在流通時間已定的情況下,固定資本加進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這一資本的量。)
可見,不管價值的形成多么不同,在不變資本由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造成不同構成的情況下,價值增殖和價值增殖程度,在其他一切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反而不一定就不同。如果資本量相同,它們又要求同一流通時間,那利潤率也就相同。如果流通時間相同,要是由固定資本組成的全部資本的流動部分小于不是由固定資本組成的流動資本,或者,要是在兩個資本不等量的情況下,一種場合的流動部分相對地大于另一種場合,而周轉次數(shù)相同,那利潤率就不相同。
關于固定資本還應該更詳細地考察的問題,——關于作為商業(yè)資本和貨幣資本的流動資本問題,前面已經論述過了,——就是以下的問題:
?、瘢?)固定資本的總周轉期間也同固定資本的周轉相聯(lián)系;以及不間斷的再生產過程的較長的生命周期;(危機、勞動的不間斷性)。
?、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較;一個的形態(tài)變化,另一個的被使用。
Ⅷ.(3)這兩種資本中每一種在何種程度上成為較充分意義上的資本。固定資本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起發(fā)展為這種生產方式所特有的現(xiàn)象;固定資本是信用制度等等的基礎,因為它總是預定要支取未來勞動本身。兩種資本的神秘化。
?、?)固定資本(它的大規(guī)模生產);為了減少存在于生活資料中的資本量,使用過剩人口等等。
?、酰?)各種固定資本。貨幣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固定資本?種子、牲畜、肥料等等是固定資本嗎?
?、觯?)固定資本同消費的關系。從物質上看,固定資本也進入消費。其次是一切消費資料,如刀、叉等等(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有家具)。
Ⅱ.(7)流動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亞·斯密說[79],任何固定資本都來源于流動資本,這種說法對嗎?
?、簦?)固定資本以出售,以有價證券等等的形式進行的流通。
?、螅?)固定資本本身在何種程度上流通?例如買進的機器,等等?(這些問題應當按羅馬字母標出的順序考察。)
[80]關于第Ⅰ點。在一切大規(guī)模的并有大量固定資本的生產部門中,以一定的形式被使用的并以廠房、機器、船舶等等形式存在的固定資本的執(zhí)行職能的過程,要或多或少持續(xù)若干年,因而它包含著:(1)全部資本的許多周轉,只要全部資本一年或一年多周轉一次,(2)如果全部資本周轉所必需的資本流動部分的周轉數(shù)一年中等于n次,而固定資本損耗的總價值流通的年數(shù)等于x年,那么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總再生產過程(這個過程只有當預付固定資本以實物形式得到補償時才結束)就包含全部資本的流動部分的nx次周轉和它的總價值的x次周轉。我把這種時期叫做資本周轉周期。固定資本的總流通不取決于預付資本總價值的周轉時間,而取決于固定資本總價值的周轉時間,轉化為貨幣的時間。因此,按平均計算,它的使用價值已消滅,它作為使用價值已耗盡,從而應該以實物形式得到補償,真正再生產出來。因此,它的流通時間由它在生產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的時間決定,由它的總價值進入流通過程決定,或者說,它的流通時間同它的總價值的逐步流通相適應。只有在預付資本的這種周轉周期結束時,固定資本才以自己的總價值轉化為貨幣,從而必定通過G-W這個流通階段,再轉化為同種生產的各因素。
這樣,在上述例子中,固定資本=100000鎊,每年的損耗為10%,一定生產部門所使用的資本的流通時間,從而周轉周期持續(xù)10年。在這段時間里,全部資本的價值周轉10次,而其流動部分周轉4×10=40次。
因此,固定資本所具有的不同的規(guī)模,——而這種不同的規(guī)模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產物,可以說是延長了投入各工業(yè)部門的每一單個資本的生命期,從而使各工業(yè)部門中勞動和再生產過程的不間斷性變成生產方式本身所要求的物質上的必要性,因為固定資本也在空間上固定下來,在某些地方扎下根,這就使工場手工業(yè)本身今后不可能再不受干擾地生存下去,而農業(yè)則不同[注:參看理查·瓊斯[80]。又見尤爾[81]關于短期繁榮和尚未以機器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yè)本身狀況的迅速改變。]。包含整個周轉周期的再生產過程的不間斷性意味著:生產的規(guī)模作為永恒的規(guī)律起作用,不是受偶然的、變化著的市場需求的支配,相反,必然使市場條件符合自己的需要,必然取得完全相當?shù)氖袌觥?br> “浪漫主義的”亞·彌勒[注:引用亞·彌勒[82]。]談到了城市工業(yè)的日周轉,來同農業(yè)的年周轉相對立!
如果考察一下個別資本,例如棉紡織工業(yè)中所使用的資本,在這里,固定資本占很大比重,其價值流通例如延長到12年,也就是說,在12年這段時間,也要使用這個工業(yè)部門的資本家的流動資本,那么很清楚,這種資本所遭受的命運波折,其程度比經過三個月就可取出的那個部門所使用的資本要大。所使用的原料價格的變動,市場、貨幣市場等等條件的改變,競爭引起的生產的下降或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等等,都互相交替,互相補償,同時發(fā)生。從這一點出發(fā),可以進一步闡述如下論點:固定資本所決定的工業(yè)周轉周期如何構成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
[81]為了避免混亂,必須指出以下問題。
我們所理解的固定資本再生產期間,就是再生產進行的時間,也就是固定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反復執(zhí)行職能,直到它必須為同種新固定資本所替代的那段時間。
我們所理解的固定資本再生產時間,就是生產固定資本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不是生產固定資本本身時曾經必需的、這種固定資本中所包含的勞動時間,而是為生產出同種新代替物所必需的時間,也就是為把它再生產出來所必需的時間。
價值由商品所包含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一點會發(fā)生變化,或者說,如果把再生產過程作為整體來看,會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就是說:商品的價值由再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不是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再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因為商品不能馬上賣出,或者說,因為商品流通過程有足夠的時間偏離商品所包含的并為商品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量。
我們已經知道,如果固定資本的量已定,那么固定資本例如在一年內并入商品量的價值,總之并入作為一定生產期間等等(哪怕是一天)內的產品的任何商品量的價值,取決于固定資本本身流通的持續(xù)時間,或者同樣也可以說,取決于一定生產時間內固定資本的平均耗損量。然而,固定資本的流通時間越長,它使商品增加的價值就越小。
在這里比例是用年來計量的。但是,如果勞動過程每天繼續(xù)18小時,而不是9小時,那么這就完全等于固定資本在一年內執(zhí)行兩年的職能,而不是執(zhí)行一年的職能。這時固定資本就分配在包含持續(xù)2年的勞動過程的商品量上。而且固定資本流通(而這里完全撇開下述情況:雖然固定資本在同一時間內的職能增加一倍,但它在同一時間內的損耗并不按同樣程度加快)的速度快一倍。在上述例子中,是5年而不是10年。在這里,預付資本不按流動資本的比例增長,因為被推動的可變資本增加一倍,等等(或更確切地說,被推動的勞動增加一倍,而無需可變資本增加一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勞動過程不延長100%,那么,要獲得同一結果,就必須使預付固定資本增加一倍。(這個情況對利潤率很重要)
我們在前面已看到,雖然固定資本(作為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有長9倍的流通時間,例如10年,而同量的流動資本(在這里,同量只對利潤率是重要的,而不是對剩余價值,只要流動資本的可變部分不變,或者說,只要不同量的資本按相同的比例(這對利潤率是重要的)劃分各個組成部分)只有一年的流通時間,但這種情況既不會在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的形成上造成差別,也不會在利潤和利潤率的形成上造成差別。為什么這不會在剩余價值的形成上造成差別,原因就是預付流動資本在這兩種場合都要求同樣的流通時間,來在剝削率相同的情況下推動同樣多的勞動量。一段時間內例如一年內所預付的可變資本,在這兩種場合是一樣的,其量相同,預付期間相同,剝削率也相同。因此,無論在剩余價值量或剩余價值率上,都不可能產生差別。(但在上述前提下,也不可能在利潤率上產生任何差別。)
[82]因為利潤率抽象地說等于m/C,這里C等于預付資本。年利潤率也等于m/C,但這里m表示一年中實現(xiàn)了的剩余價值,而C是一年中預付的資本。但按照前提在兩種場合都是m/C=m/C,雖然在一種場合m/C=剩余價值對一年中預付的流動資本之比,而在另一種場合則是剩余價值對一年中預付的流動資本+固定資本的損耗+固定資本一年中未損耗的部分之比。但這個數(shù)額就是同一周轉時間內所預付的流動資本的數(shù)額。因此,利潤率m/C在兩種場合是沒有區(qū)別的。全部區(qū)別在于:商品的價值,以及流動資本的價值,在一種場合比在另一種場合要多。然而這里周轉周期是10年,那里只要一年,一部分資本的預付期,在前一場合比在后一場合長9倍,但不算兩種場合下在每個執(zhí)行職能時期內所預付的資本劃分的比例。這里可以看到,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的區(qū)別,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與此有關的規(guī)定,就既不會引起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的變化,也不會引起利潤率的變化。顯然,第一年結束后,流動資本便能投入某個新的生產部門,但固定資本的產品卻需要較小的市場,因為它生產的產品價值較小。如果它在本身再生產時間內發(fā)生較大變化,那么另一個則全部會在自己的各要素的價值量上,在一年內發(fā)生更大的波動,等等。
[83]關于第Ⅱ點。亞·斯密說:
“任何固定資本都來源于流動資本,并且需要不斷靠流動資本來補充。一切有用的機器和勞動工具都來源于流動資本;它們由以制成的材料和制造它們的工人所需的給養(yǎng)是由流動資本提供的。它們也需要有流動資本用來對它們進行經常的維修?!盵83]
于是,我們的亞當對第一個論點“任何固定資本都來源于流動資本”作這樣的解釋:機器等等來源于“流動資本”,因為流動資本提供機器的原料和生產機器等等的工人的給養(yǎng)費。他在這里只是從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即實際勞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物質形式上來區(qū)分這兩種資本。這一切并不涉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之間的區(qū)別,如果機器等等沒有原料就不可能造出來,即勞動資料沒有勞動材料(而且這不一定是原料或任何一種“資本”)就不可能造出來;但同樣,勞動材料沒有勞動資料也不可能生產出來。它們互為條件,互為前提。鐵來源于生產過程的各個不同階段上用來生產鐵的機器等等,同樣,機器來源于作為造機器的原料的鐵。作為勞動過程的各要素,鐵和機器是同樣重要的和本源的東西,而斯密在這里卻只是以“機器和勞動工具”不同于它們所加工的“材料”這種形式把它們區(qū)別開來。
其次,斯密認為,“流動”資本應當提供“制造它們的工人所需的給養(yǎng)”。轉化為機器的,并不是工人所需的“給養(yǎng)”,而是工人的“勞動”,正象勞動轉化為“流動”資本所提供的商品完全一樣。
工人靠自己所生產的生活資料生活,但當然并不靠生活資料對工人所采取的“資本形式”生活,或者說不靠這些生活資料的資本化生活。由于與另一類資本即固定資本相對立的特種資本即流動資本,硬被說成具有維持工人生活這種特別屬性,下列謊言就更加有理由了:似乎工人不是靠生活資料組成的自己的一部分產品生活,似乎工人能生活下去,并不是因為這些產品是生活資料,而是因為它們作為資本同他相對立。
然而,亞·斯密在這里對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所作的區(qū)別,為后來一切經濟學家無謂地重復的一種混淆,即對流動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混淆,奠定了基礎。但可變資本不是同固定資本相對立,而是同不變資本相對立。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的區(qū)別,是由資本流通過程產生的區(qū)別,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區(qū)別,是屬于生產過程的區(qū)別,這些區(qū)別對于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十分重要。一部分流動資本,即它的所有不是由生活資料(necessaries)組成的部分,都是不變資本。
但在這里,斯密還有一種暗含著的思想。(見第三節(jié)周轉和價值形成,關于流動資本轉化為固定資本一節(jié)的第一頁。)這種思想就是:總勞動投入生產固定資本的那一部分,——固定資本中補償一年的損耗或直接為擴大直接生產生活資料的生產部門所需要的部分除外,——到年終既不用有用產品來補償,也不用那種可以實現(xiàn),交換,轉換,花費在工資、其他流動資本(和已損耗的固定資本部分)上的價值來補償。一年內從生產基金和消費基金抽出的部分,到年終并不重新投入流通,從而不進入這兩種基金。
[84]至于保存固定資本所必需的維修工作,那它們應歸入固定資本的生產體系,雖然保存固定資本所必需的勞動是逐漸地,只有在這些工作已成為生產過程中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各要素以后才分配在固定資本的全部量上。
關于第Ⅲ點。(固定資本本身流通多長時間?和
關于第Ⅳ點。固定資本以出售,以有價證券等等的形式進行的流通。)
?。ㄆ鋵?,首先應當考察各種固定資本。但這可以在以后適當?shù)剡M行。)
一部分產品——存在于勞動資料(不同于勞動材料等等)形式上的部分——由于它同流通過程發(fā)生關系時所采取的特殊形式(這是由于它在生產過程中,在價值增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而獲得固定資本的規(guī)定。(這些勞動資料同在生產過程中消費而不作為產品的物質組成部分進入產品的輔助材料,如煤、機油、煤氣等等的區(qū)別,在于這些勞動資料逐漸地隨著磨損的程度而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它們的價值借助產品而流通,而輔助材料的價值全部(由于它們的使用價值完全被消費)轉移到產品上,因而立即被產品引入流通。它們同原料的區(qū)別是,它們的使用價值不進入產品,因而不同產品一起流通。)總之,——馬上就要考察的某些情況除外,——正因為如此,它在落入自己的在生產過程中把它作為勞動資料來用的消費者(工業(yè)消費者或生產消費者)手里以前,象任何其他產品一樣作為產品,也就是作為商品進行流通。
只要它作為商品存在,它本身就形成流動資本的流動量的組成部分,而且本身就是自己的賣者的流動資本。它只有從流通領域轉入生產領域(自己的消費領域)時,才成為固定資本。它作為產品從一個生產過程出來,而作為生產資料進入另一個生產過程。
說任何固定資本來源于流動資本,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但是,說流動資本來源于固定資本也是正確的,因為固定資本用于自身的生產。)但是,這里的轉化,同亞當·斯密所說的意思不同。這也意味著,固定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產品,是商品,因而是流動資本,是商品資本的組成部分,是商品資本本身;相反,當它不再作為產品走出過程,而是作為抽象的特別的生產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時,它就具有了固定資本的一定形式。
但是,如果說的是流動資本轉化為固定資本,那么意思指的并不是這個,而是勞動(以及勞動資料,作為輔助材料,勞動力)和原料等等真正從物質上轉化為這樣一些產品,這些產品按其使用價值預定要作為勞動資料,作為不變資本的特殊組成部分執(zhí)行職能,而由于它們的這種使命即充當生產資本的物質上預先決定的要素,由于它們對流通的特殊關系,它們獲得了固定資本的性質,獲得了這種經濟的形式規(guī)定性。但是,它們的這種來自流通過程的形式規(guī)定性的物質基礎,是由勞動資料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物質作用來保證的,因為產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物質存在方式又被規(guī)定為特種產品。
產品變成固定資本,只是因為它們變成資本,這同勞動過程的任何另一個物質要素變成資本并非來源于這種要素的性質一樣,也不是來源于產品作為使用價值,作為勞動資料的性質。只是由于它們在全部資本流通過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它們才獲得了作為固定資本的進一步的形式規(guī)定,雖然這一點的基礎存在于它們的物質性中,但它們的物質性不是這個基礎的產物。
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的經濟形式規(guī)定或社會規(guī)定,都表現(xiàn)為它本身內部所固有的屬性。商品的情況和貨幣的情況就是這樣。象亞·斯密所說的那樣,情況似乎是流動資本養(yǎng)活工人;如果生活資料不是作為資本同工人對立,便不能養(yǎng)活工人;這樣,勞動資料的特殊規(guī)定性(1)也被看作資本,(2)也被看作同這些勞動資料在流通過程中產生的作為固定資本,作為這些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質的那些特殊形式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經濟學家們就混亂了。我們已經知道,一方面,同一物既表現(xiàn)為勞動資料(就勞動資料是商品而言),又表現(xiàn)為流動資本,并且輪流地時而處于一種規(guī)定,時而處于另一種規(guī)定。這使得那些把勞動資料看作固定資本,看作勞動資料作為物質的物的存在方式所固有的性質的人陷入了死胡同。但是第二,[86]這種混亂變得還要嚴重,因為勞動資料作為固定資本所獲得的形式規(guī)定性,一方面,其基礎在于這些勞動資料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物質作用。另一方面,這種物質規(guī)定性對于各種勞動資料來說又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對這一個是合適的東西,對那一個并不合適。因此,如果經濟學家們試圖在這些物本身中探索它們作為固定資本的性質,那么這種性質就會把他們弄糊涂,并從他們的手上溜走。如果說一方面,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物質作用形成它們在流通過程中的本身關系的基礎,那么,另一方面,這又只是一種決定這種流通方式的職能,而且可能有這樣的情況:同一物可以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勞動資料,作為不變資本的物質上一定的部分執(zhí)行職能,——從而也獲得固定資本的規(guī)定性,——但在另一些場合,它也可以以另外的方式,例如作為流通手段或作為原料,如牲畜,執(zhí)行職能,從而又喪失掉自己作為固定資本的規(guī)定。因此,平庸的經濟學家把這種經濟形式規(guī)定性膚淺地看作物的屬性,他由于這些規(guī)定的辯證法而陷入困境,于是聊以自慰地認為,似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是不可捉摸的或任意得出的。[注:參看施泰因。[84]]例如,收入和資本這兩個規(guī)定就是這樣。同一產品是商品資本,然后變成為滿足自己生活需要而購買這個產品的消費者的收入。從物本身既看不出資本的經濟形式規(guī)定性,也看不出收入的經濟形式規(guī)定性。因此,經濟學家認為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再去考慮這種區(qū)別,不要在這些相互排斥的范疇的詭辯當中陷入混亂,也就是說,根本不要深入思考和理解。
要成為固定資本,不變資本的這個組成部分就要預先充當勞動資料,因而必須按自己的物質存在,根據自己的使用價值,在可能性上具有充當勞動資料的屬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同一物不能再在另一種性質上執(zhí)行職能。這樣,雖然它的充當固定資本的這種職能同物質基礎有聯(lián)系,但這種物質基礎決不是一定必須作為固定資本執(zhí)行職能。例如,馬可以充當役畜,這時馬就是勞動資料;馬可以充當坐騎,這時它屬于消費基金。同一頭牲畜可以充當役畜,這時它就是固定資本;牲畜可以充當種畜,這時它就是繁殖其他牲畜的原料;它可以充當肥育牲畜,這時它按照用途來說就是消費資料。在一定情況下,同一棟房屋,既可以充當勞動場所,也可以充當私人住宅,又可以兩者兼而用之。
固定資本的特點,就是它呆在生產領域;固定在一定地方的資本甚至在最高程度上在物質方面具有這種性質;這并不妨礙其他固定資本不斷加入生產過程,從而不斷在物質上處于流通中,例如船舶[注:參看亞·安德森。[85]]及一切運輸工具。
固定資本的另一個主要規(guī)定在于,正因為它加入生產過程,它就不作為商品離開生產過程,不投入流通。因此,它只是由于自己的交換價值而流通,而不是由于使用價值而流通。但這并不妨礙例如運輸工具加入個人消費。如果我乘火車,那么不管怎么說,我是利用交通。而實際上,火車車廂等等由于這種個人消費而磨損。然而,車廂從不離開生產過程,在這一定的情況下,這種過程對于乘客等等來說,同時就是個人消費過程。
整個說來,至于這些物,以及上面剛剛提到的例外(但是,這種例外具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因為它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已波及到一切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那么,作為固定資本執(zhí)行職能的勞動資料的特點,就是它不進入個人消費。但這并不是說,同樣一些物不能作為消費資料執(zhí)行職能,例如建筑物等等。這里包括一切消費工具,如刀、叉、斧等等。這些消費工具中有許多可以直接充當生產工具。因此,雖然它們作為固定資本的職能預先決定它們的物質規(guī)定性,但它們的物質規(guī)定性決不預先決定它們作為固定資本的職能。可見,那種把它們本身看作物的經濟形式規(guī)定性的拜物教,必然要陷入混亂。
[87]下述場合還會發(fā)生更大的混亂:邏輯被破壞,把僅僅從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簡單區(qū)別,事先想象成作為固定資本和作為流動資本借貸出去的資本的區(qū)別,這本身已經包含著生息資本的規(guī)定,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本身同這種規(guī)定毫無關系;雖然反過來說,生息資本的這種區(qū)別顯然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有關。
從勞動資料的職能可以得出,勞動資料所處的生產過程越長,它的磨損越慢,從而它的再生產時期越長,即從它進入生產過程時起直至它正常滅亡并由同一種新代替物代替時為止的這個時期越長,它就越是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固定資本。但由此決不能說,有些產品,由于它們同其他產品相比有更長的再生產時期,就成為固定資本,而同這種再生產期限的指數(shù)相比,就在更高的程度上成為固定資本,例如,在李嘉圖[注:大·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1821年倫敦第3版第26-35頁]。]看來,同蔬菜相比,靴子是固定資本,同衣服相比,油料是固定資本,等等。這又是上面所譴責的拜物教,這種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也就是說,是那些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纏住的人所產生的思維方式所特有的。相反,從固定資本的規(guī)定性顯然可以得出,勞動資料再生產期間越長,它就越是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固定資本。因為它的使自己不同于原料等等的質就越是在更大的程度上表現(xiàn)出來,——不僅只是作為價值流通,而且作為價值逐步進入流通,這也使它不同于輔助材料的某些部分。
固定資本的再生產期間越長,它的周轉期間就越長;它所包含的價值,它所包含和凝結的勞動量,因而它為本身生產而從年產品量中抽出的價值,就越晚得到補償,越晚返回流通,重新投入流通。因此,固定資本在我們看作流動資本尺度的一年當中對自己的價值補償越少,固定資本就越多[注:《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立即把這種情況歸入收入形式。但是,本身帶來收入的固定資本,已經預先要求有并非來自它作為固定資本的規(guī)定性的進一步規(guī)定。但是,金字塔、方尖碑以及其他非生產性的創(chuàng)造物,在更高程度上具有這種性質——為自己的生產而抽取它們并不補償?shù)膬r值。
在固定資本和資本本身周轉方面,還必須指出下述情況:我們先把周轉看做由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組成的全部資本的周轉。但這種周轉由下述兩方面組成:(1)流動組成部分的周轉,例如一年周轉4次,(2)固定資本的周轉,可能一年周轉1/10次。但是第二,因為固定資本本身又是由不同的各種要素組成,由不同種類的固定資本組成,具有較長或較短的再生產期間,所以它的各個部分具有不同的周轉期間,而它的總周轉時間只是這些不同周轉的平均量。
在勞動資料本身當中,存在著生產過程的一般條件和直接加入生產過程的勞動資料之間的區(qū)別。例如,廠房是勞動過程的條件,但它并不象機器等等那樣直接加入材料加工。由此就有不同種類的固定資本,這要看它們是在物質上作為實現(xiàn)勞動過程的這種條件執(zhí)行職能,還是作為直接的積極的生產工具執(zhí)行職能。鐵路,運河,橋梁,甚至土壤改良,如排灌渠,如果進入勞動過程本身的新資本,如實際經營改良土壤的農業(yè)資本,不發(fā)揮職能,它們就不具有生產職能。交通工具、運輸工具和實際應當運輸?shù)纳唐返鹊鹊那闆r都是這樣。最后這幾種固定資本所以能發(fā)揮職能,只是因為它們本身不是直接存在,[88]而是作為直接的資本所推動的生產過程存在。因此,就本身來看,它們是現(xiàn)有價值的消耗,這些價值不僅通過相當長的時期返回流通,而且只有在它們本身不斷產生產品和為此而必須的資本時才返回流通。這樣,現(xiàn)有的勞動力和資本就有相當一部分最初可能是無益地耗費的。但固定資本的這種消耗,無論如何要求資本主義生產達到這樣的生產率和這樣的規(guī)模:使得有可能從年再生產過程中把相當一部分現(xiàn)有的財富和現(xiàn)有的勞動力抽出。
一方面,資本流通帶有純抽象性質,即只表現(xiàn)經歷它的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的情形。
另一方面,資本流通在物質上又表現(xiàn)實際的商品流通,表現(xiàn)商品的換位,使商品從賣者手里轉到買者手里。
固定資本事先總是產品,商品,從而是流動資本,從這方面來說,它在成為固定資本以前,總是在前一種意義上進行流通。但是,它在后一種意義上越少能夠流通,因而實際上固定在一定地方,把根扎在地里,扎在土地上,固定在土中,它就越是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固定資本。
如果我們說固定資本,固定的程度有大有小,那就應當這樣來理解:它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越大,它的特征就越是表現(xiàn)出來,因為它只是同流動資本相區(qū)別才成為固定資本。
任何固定資本都進行流通,因為它經歷一系列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這一點所以是對的,是因為它被作為商品出售。如果它是訂貨,那么這也象一切被作為訂貨的商品那樣,只是形式上的區(qū)別,這時貨幣是作為支付手段來流通,而不是作為購買手段來流通,或者是作為預付貨幣來流通,而不是作為支付手段來流通。
但是,我們現(xiàn)在研究第二種意義上的商品流通。
通常的勞動工具也象其他一切商品一樣,能在這種意義上流通。機器本身只有當它離開市場,并作為生產資料進入生產過程時,它才(在一定地方)固定起來。機器被輸出,等等。它一旦進入勞動過程,便同用于生產消費和存入商品倉庫的原料等等有了這樣一種唯一的區(qū)別:它要再成為可動的東西就比較難,而對它的某些部分來說,這根本就不可能。現(xiàn)在它把自己的根扎到地里,并成為固定的機器。別種固定資本——如建筑物、船塢、運河、鐵路、土壤改良、橋梁、河流航道的改善、經營礦山所必需的工程等等——則相反,只要它們從市場一轉入生產過程,就不僅被固定在和限制在一定的地方,而且它們是作為不動的和(物質上)不能流通的物,作為產品從制造它們的生產過程中出來的。它們在這種形式上出世。它們在更高程度上是固定資本,機器等等應當在不同的程度上列入第二位,等等。
這種不動的勞動資料既不能移動位置,也不能運往國外,等等。它們必須在一定的地方,并且為了它們被投入的那一定的目的執(zhí)行職能,或者,它們會完全變成無用,而其他的商品可以從它們過剩的地方運往需要它們的地方,或者,它們也可以運往國外,同別種商品相交換。
當然,只要它們開始在生產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它們的價值就流通,也就是說,它們只是隨著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的損耗而不斷得到支付。這就是固定資本的一般流通方式。但這里談的不是這種情況。這里談的是作為使用價值的這些固定資本的不動性,而且這是在它們本身作為成品進入生產過程以前的情況。
它們的能夠在國內外流通的東西,就是它們的所有權證書。這種所有權證書可以在市場上流通,以有價證券的形式進行買賣。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是不動的固定資本的所有者改變了,而決不是它們同流動資本的關系改變了。它們的職能就象土地的職能一樣,被限制在一定的地方,而它們的價值,只有在它們完成它們最初一次投放時確定的那種使命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實現(xiàn)。它們的所有者的更換,并不能改變它們的這種性質。這樣一來,由于它的所有權證書能夠流通,就產生了一種詭辯,人們用這種詭辯來同流動資本糾纏[注:參看安德森。對照《經濟學家》。]。
[89]關于第Ⅶ、Ⅷ、Ⅸ點。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主要區(qū)別被認為是,后者進行經常的形態(tài)變化,而前者不是這樣。這里應當更詳細地研究這種區(qū)別。
第一,因為兩者都是產品和商品,所以它們經歷同樣的形態(tài)變化。它們被自己的生產者賣出去,而它們的再生產所必需的各要素又被用賣得的貨幣買進來。這是資本真正的形式上的形態(tài)變化,是兩種資本所共有的。
第二,但是,只要產品按其使命和使用價值作為勞動資料形成固定資本的物質形式,它本身一旦進入生產過程并作為固定資本執(zhí)行職能,就在這個一定形式上并按照這種一定的使用方式(有一些變化,現(xiàn)在就要談到)繼續(xù)被使用下去,而只有它的價值被它所協(xié)助生產的那個產品帶進流通。產品本身,流動資本的承擔者則相反,被排出生產過程并轉入流通領域,它在這個領域中轉到別人手中,或是作為消費資料轉入消費資金,或是作為原料、輔助材料、產品的任何生產階段上的半成品,又作為勞動資料進入生產過程,作為生產資本的要素執(zhí)行職能。而固定資本作為生產資本的經常不斷執(zhí)行職能的組成部分,在實物上始終留在工業(yè)資本家手中(這并不妨礙資本家A被資本家B所代替;固定資本所有者的更換絲毫改變不了它的這種規(guī)定性),流動資本必須在商品資本等等的形式上轉讓。同時,如果過程是不間斷的,如果生產過程同時也必須不斷地表現(xiàn)為不間斷的再生產過程,那么所有者的更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這屬于資本所完成的現(xiàn)實的形態(tài)變化。它在成品的形式上變成商品,并作為商品被投入流通領域;但它在形式上轉化為貨幣以后,又進行交換,重新轉化為自己原來的各生產要素,也就是轉化為各存在要素。棉紗又轉化為自己的組成部分:棉花、煤、紗錠等等。因此,全部形態(tài)變化歸結為:生產要素結合成為產品,產品再轉化為同一些(同種)生產要素,因而特殊的流動資本完全和固定資本一樣,總是以同一形式處于生產過程,唯一的區(qū)別是,在生產過程中的這種同一存在形式的連續(xù)性是通過產品和各產品要素之間的不斷交換來作媒介的,而對固定資本來說,在它的整個再生產期間,并沒有這種媒介作用。
第三,從物質形式來看,作為使用價值,同一種原料——鐵、谷物、植物件原料、木材等等——適于各種各樣的用處。絕大部分的輔助材料也是如此;如煤、煤氣、機油等等可用于完全不同的生產過程。同一些食物可以用來喂養(yǎng)各種不同的牲畜和推動各種工人。因此,流動資本的物質承擔者可以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用于各種不同的生產過程,從而轉化為生產資本的各種形式(或更進一步說,轉化為消費基金的各種不同要素的形式)。這種情況較少適用于未完成的產品,半成品,或者只是部分地適用。如果它們可以運送,不一定非在一個地方使用不可,它們就可以運往國外并同其他產品相交換,因而就轉化為同它們自己的使命毫無關系的形式,這對大部分固定資本來說是做不到的事情。
最后,只要流動資本已經轉化為貨幣資本形式,那就沒有必要在它原來的形式上把它再生產出來。它可以任意(或多或少)地在任何新形式上被再生產出來,因為它被投入新的物質對象,勞動力被它在新的形式上加以使用。
[90]如果我們先在流動資本的貨幣資本形式上來考察流動資本,就會最簡單不過地弄清這種區(qū)別的原因。
貨幣本身總是能夠轉化為處于市場上的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按訂貨計劃進行生產的任何商品的形式。因此,流動資本在它是貨幣資本時所具有的這種性質,來源于它作為貨幣的存在,而不是來源于它作為資本的存在。而這一點所以成為它作為流動資本的規(guī)定性,只是因為全部流動資本在自己作為流動資本的職能中暫時地采取貨幣形式;它作為流動資本的職能之一,甚至就是采取貨幣形式。固定資本所以采取貨幣形式,只是因為它所轉移的價值本身形成流動資本價值的一部分,因而與它遭到同樣的命運,但不是作為固定資本,而是作為流動資本價值的組成部分。(就流動資本的轉化能力等于貨幣在形式上轉化為任何其他商品的能力而言。)
另一方面,從流動資本不是貨幣資本而言,那怎么能說它有轉化能力呢,這種能力的基礎是什么呢?
一方面,這種能力的基礎是商品所固有的活動性(從而是商品可以輸出的性質)。這一點已在上面談過了。
另一方面,這種能力的基礎是勞動力的可變性,從而是勞動力的表現(xiàn)即勞動的可變性,以及產品的有效使用的多樣性,而不管產品是否作為原料、輔助材料進入生產過程(它們可以是成品,如谷物,并重新用于新的有效使用);這一點只是部分地適用于有時有某種用途的半成品(但是,如果有這樣的意圖,那么,在形式上存在的東西,只是在短時期內存在,因而很快就會從生產過程中消失)。
商品資本部分地是由工人的生活資料組成,而這些生活資料的單一性并不妨礙勞動性質的不斷改變。
商品資本部分地也是由這樣的商品組成,它們作為原料等等進入生產過程,并在這里得到不同方面的有效使用,或者可以按照不同方式用于各種不同的勞動過程。
因此,流動資本(在這種意義上)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的能力,可以歸結為:(1)流動資本的可變部分所推動的勞動的可變性,(2)流動資本中可以作為原料等等進入生產過程的部分的有效使用的可變性。流動資本所以具有第一種性質,只是因為可變資本的各物質要素由于同固定資本的這種對立而歸入流動資本的范疇。第二點實際上歸結為生產資本各要素的區(qū)別,這種資本有一部分(原料、輔助材料、一部分半成品)適合于不同的有效使用,而由勞動資料組成的另一部分則由于自己的使用價值形式,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同一定的有效使用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生產資本的這些要素形成流動資本的承擔者而與固定資本相對立。而這種情況所以產生,并不是因為它們是流動資本,因為只要勞動資料是商品,它們也形成流動資本的組成部分。相反,這是從商品資本各要素之間的物的對立產生出來的,這些要素作為原料等等以及它的其他成分或者作為勞動資料重新加入勞動過程。流動資本的物質承擔者之間在勞動過程的關系上的這種區(qū)別,是在流動資本本身內部存在的區(qū)別。但同時,這種區(qū)別因而也形成作為固定資本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部分同仍然作為流動資本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部分之間的區(qū)別,因此,總的來說表現(xiàn)為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之間的區(qū)別[注:“在富強的國家,大量的資本都投在機器上;而在較貧窮的國家,固定資本相對來說要少得多,而流動資本要多得多,因而更大部分的工作是靠人的勞動來進行的。因此在富強的國家,商業(yè)和工業(yè)上的突然變動所帶來的災難,比在較貧窮的國家大。把流動資本從使用它的部門中抽出來,并不象固定資本那樣困難。為一個工業(yè)部門而制造的機器,往往不能轉用于另一個工業(yè)部門;但一個部門的工人的衣服、食物和住房卻可以用來維持另一個部門的工人的生活。或者說,同一個工人雖然改變了他的職業(yè),但可能得到同樣的食物、衣服和住房?!蠢罴螆D在這里把流動資本和可變資本完全混為一談了?!等欢?,這是富裕國家必須容忍的不幸。抱怨這種不幸,就好比一個富商為了他的船只在海上會遇到各種危險,可是他的窮鄰居的茅屋完全沒有這種危險而長吁短嘆一樣,是沒有道理的。”(大·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倫敦第3版第311頁)“但是有人說,資本不可能被從土地上抽出,因為資本是以肥料、排水設備、籬笆等這樣的形式花費的,在這些形式中,資本同土地密不可分。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是投在牛、羊、谷倉和干草貯藏室、車輛等等上的資本是可以抽出的。只是要考慮決定,是否值得還用這些東西來耕作土地,而不管谷物價格如何低廉,或者把它們賣掉并把所得的價值轉用到其他企業(yè)中去?!保ㄍ?,第314-315頁)]。
當然,這也只是逐步的并且情況是不同的。例如,廠房可以用于各種工業(yè)活動;發(fā)動機和傳動裝置可以用于其他的工作機等等。
[91]資本是自行增值的價值,而資本借以存在的使用價值的形式本身是沒有關系的,從這方面來說,那流動資本比固定資本更加符合資本的概念,因為在這里價值是使用價值的一定形式和這種使用價值的一定職能。
另一方面,固定資本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xiàn)實基礎,而資本的這種形式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的同樣規(guī)模和程度(不僅在機器本身的形式上,而且在一切可能的形式上)發(fā)展和擴大。因此,隨著固定資本的發(fā)展,年產品的不斷增大的部分便轉化為固定資本,而這種資本的不斷增大的部分是必需的,為的是補償一年內已消費的固定資本,對它進行修理并使它處于完好的狀態(tài)。因此,在固定資本的生產和構成固定資本的各要素的生產中,也使用(消費)總勞動的不斷增大的部分。隨著固定資本的使用,勞動生產力增長起來,從而同量勞動所生產的產品量也增長起來。(而固定資本所加入的價值部分至少應該等于它可以代替的勞動,但實際上應該小于它可以代替的勞動。)
固定資本是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它們是再生產過程得以實現(xiàn)的物質基礎、前提和條件。
同時,固定資本是先進科學的體現(xiàn),也就是用來使自然物品和自然過程為勞動服務的那些手段的發(fā)現(xiàn)。
因此,我們已經看到,例如正象亞·斯密使流動資本神秘化,把它說成養(yǎng)活工人并為工人創(chuàng)造必要的有利條件那樣,固定資本也被神秘化了,因為固定資本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進步被看作這些社會智力產物所固有的性質,
?。?)因為,它們是資本,并且
(2)因為,它們是固定資本的特殊規(guī)定性上的資本。(例如參看羅德戴爾。[86])
固定資本發(fā)展到某種規(guī)模,要以社會勞動生產力達到一定的、比較高的程度為前提,因為任何直接用來生產固定資本的勞動,都是從直接生活資料的生產中抽出來的;同樣,生產資料進行再生產的那種形式,在一年內無法補償同年內所消耗的產品和價值。這樣,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必須擁有剩余勞動;一方面,流動資本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的生產率和規(guī)模,必須足以為從事固定資本生產的人們生產出生活資料等等。
另一方面,這樣一來固定資本的生產就表現(xiàn)為(而按其結果來看,由于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或完全不使用勞動來達到一定目的,這種生產成為把勞動人口變成多余人口的進步手段)吸收多余勞動的手段,或保證追加人口有工作可做的手段[注:見楊基的情況。],使他們不去從事供應生活資料(包括工人必需品)市場的那種財富的生產;因而不生產這個領域的剩余物,不生產導致價格下降的剩余物(完全象對外貿易和國內奢侈品生產一樣,它們是一種手段,賦予剩余產品以一種形式,使之不能充斥生活必需品的市場)。
隨著固定資本的發(fā)展,增長起來的是:(1)勞動的不變性和不間斷性;(2)預付總資本的再生產期間;(3)與當前市場狀況及其暫時波動無關而繼續(xù)在一定的和不斷擴大的規(guī)模上進行生產的必要性。
同時,隨著固定資本的發(fā)展,生產過剩的現(xiàn)實因素也發(fā)展起來。
[9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固定資本中首次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物質條件。因此,固定資本的發(fā)展程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程度的指示器,這種生產方式同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切階段一樣,與其說把自己的特征表現(xiàn)在它為消費而創(chuàng)造的產品的使用價值上,不如說表現(xiàn)在生產資料上,因為研究古代的人們的本能和他們的普通觀察使他們想到,要按照生產資料的物質(從而,依然是按照生產資料的一定性質)來劃分史前的時代,也就是說,把它們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根據生產資料的進步和已達到的狀況來說明這些時代。
固定資本所構成的那部分國民財富,只是逐步地——而且是隨著這種固定資本越來越作為固定資本形成的程度,也就是說,越來越形成或造成自己不同于流動資本的特征區(qū)別的程度,——補償自己的價值,經過遠遠超出一年期間(流動資本再生產的時間尺度)的那段時期再生產出自己的價值。而流動資本,即它的使用,更多地以現(xiàn)時勞動為基礎,而我們把任何在一年內完成的勞動叫做現(xiàn)時勞動。相反,固定資本的使用,在高得無可比擬的程度上以未來勞動為基礎,而不管固定資本是作為狹義的勞動資料,例如機器直接在生產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還是僅僅作為獨立于它的生產過程的一般條件,例如廠房、鐵路、運河等等執(zhí)行職能。作為必須再生產出自己的價值(此外,以后將會說明,有的資本必須保證自己的所有者在其他資本家所生產的剩余價值中占有一份)的資本,它是支取未來勞動的憑證(但在后一種場合,是支取剩余勞動的憑證)。因此,有價證券的量隨著固定資本的發(fā)展而增加;有價證券不僅是對資本價值的所有權證書,從而也是對這種價值的未來再生產的所有權證書,而且同時是對未來的價值增殖的所有權證書,即對整個資本家階級必然從工人階級身上榨取的剩余價值的份額(利息等等)的所有權證書。這樣,信用事業(yè)的發(fā)展獲得了新的物質基礎;但同時,這是貨幣資本的那樣一部分的發(fā)展,這部分貨幣資本只不過是對未來勞動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證書的積累。這部分貨幣資本的積累由對預定的未來財富的所有權證書構成,因而它本身不是實際存在的國民財富的要素,或者說所以成為這種要素,僅僅是因為它代表現(xiàn)有固定資本的現(xiàn)有價值(而不是它的價值增殖)的所有權證書。但是,所有權證書在這種價值生產出來以前總是存在,并且它們所直接代表的只不過是為生產出這種價值而消耗或預付的資本價值。甚至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把這種價值計算兩次,如鐵路的價值和股東手中的鐵路股票的價值。在這里,情況完全同國債一樣。國債券不是價值,但年產品中由這些證券保證其占有者占有某一份額的價值部分不包括在內。但是,由于對這種證券的價格支付——它的行情的波動——起決定作用的那些情況跟這種證券作為所有權證書所代表的價值沒有直接聯(lián)系,所以上述表面現(xiàn)象就更為嚴重。但是,資本主義社會極有權勢的那部分人竭力追求這種積累形式,以便支配生產和積累的實際運動。
[93]關于第Ⅴ點。
貨幣是流動資本還是固定資本?
在這里,應當把貨幣理解為實現(xiàn)實際的貨幣職能的金和銀(充當價值尺度的商品),不管它們是金銀鑄幣,還是金銀條塊。
(第一,我們這里說的是作為資本的貨幣,雖然它們也作為收入不斷流通。但是,在被設想為唯一占絕對統(tǒng)治方式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一切產品都以商品形式進行生產,因而全部產品量首先以流動資本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一切收入只能是這種商品量的一部分價值,是可以首先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那一部分價值。因此,商品量的一部分價值借以進入流通的那些貨幣,一開始就應當是資本。而至于準備資本,那么這種資本的一部分,例如,總是存放在個人的私人保險柜里,而不是存放在銀行家那里的那一部分,可能只是不動的貨幣。
研究貨幣是固定資本還是流動資本的前提是:貨幣就是資本,或者至少是同一貨幣量有時作為貨幣資本,有時作為收入而不斷進行流通,因此,同一貨幣量執(zhí)行著這兩種不同的職能;同一貨幣量有時執(zhí)行資本的職能,有時用來把收入轉化為金銀,這種看法部分地說是正確的。同樣正確的是,流通中的一部分貨幣也不斷落在人們的手里,并不執(zhí)行資本職能。另一方面,一部分貨幣總是準備中的貨幣,而不是儲存起來的資本。我們將在第G冊第L章詳細地考察這個問題。在這里只需要指出一點,即誤解和含糊不清的思想是由于錯誤地把“資本”理解為價值的同義詞而產生的。)
我們已經知道,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是流動資本的兩種形式。
其次,固定資本不斷加入生產領域,貨幣資本不斷加入流通領域。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為使貨幣資本實現(xiàn)自己的職能(流通或儲備)而流通的貨幣的實際量,那么這種貨幣量只是流通過程的勞動資料,因而它在這里所實現(xiàn)的職能同固定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所實現(xiàn)的職能相同。從這一點來看,不是對個別資本家,而是對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可以把這種貨幣量看作固定資本。年產品量中為此目的必須轉化為金銀的那一部分越小,為實際再生產而保留的商品量就越大。
[94]種子是否固定資本?牲畜是否固定資本?肥料等等。
肥料是輔助材料。
種子是原料,這種原料作為有機物只是以另外的方式進行再生產的。一部分產品會在自己的實物形式上重新進入同樣的生產過程,這不會使問題發(fā)生改變。全部收獲可以賣出去,而種子可以從別的生產者那里買進來。
牲畜。作為種畜是原料;作為肥育牲畜是流動資本;作為役畜是固定資本。
[97](3)價值的周轉和形成
這個問題在前一節(jié)即第二節(jié)中詳盡地研究過了,如果指的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qū)別的話(而且那里所說的內容,應當挪到這里來)。
在這里只應當重復一點。不僅同量資本在一年內會生產出不同的剩余價值額(因而,它們的年剩余價值率也必然是不同的),而且它們會形成不同的價值量(撇開這個價值量中與剩余價值相等的相應部分不談),這些都已經闡明。盡管每年生產出來的價值量是不同的量,但剩余價值率可以相同,剩余價值額也可以相同。
例如,如果預付的固定資本等于90000鎊,可變資本等于5000鎊,而這個可變資本一年周轉4次,年剩余價值率為100%,那么這部分年產品的價值就等于20000+5000=25000鎊。如果損耗率等于10%,那么這個數(shù)字還要加上9000鎊,總產品的價值就等于34000鎊。
?。ü潭ㄙY本的損耗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除了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比例的影響以外,要注意到停留在生產過程中的時間不等,而停留時間的長短不等可以由兩種原因引起。或者是:勞動過程的持續(xù)時間不同,盡管不間斷的勞動過程要延續(xù)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制造出產品。蓋房子比紡x磅紗需要更多的時間。某些固定資本的生產,例如鐵路(以及牲畜等等),可以延續(xù)一年以上。在這種場合,產品的任何部分都不能進入流通并充當使用價值。全部預付資本實現(xiàn)在這樣一種唯一的產品上,這種產品的勞動過程延長到一年——周轉時間的尺度——以上。因此,從事這種生產的勞動不會提供任何在一年時間內能夠加入流通,或者加入形成年收入的產品量,或者能夠作為生產要素進入新生產過程的產品。因此,在一年內這樣使用的國民勞動部分,并不補償在一年內已消費掉的工人的生活資料或已消費掉的原料、機器等等。這個部分在一年內不體現(xiàn)在任何有效的使用價值上,也不體現(xiàn)在任何可以流通的價值形式上。這種情況在流動資本向固定資本發(fā)生所謂的轉化時起著主要的作用。這樣使用的勞動,不管它按其使命具有多高的生產效率,但并不形成一年內的消費過程或再生產過程的任何要素。它既不會使民族能夠在下一年生活,也不會使民族能夠補償已消費的生產資料。它也不形成在一年內或在一年結束時可以輸往國外的產品,并在那里交換生活資料或生產資料。因此,如果我們使用年總勞動中一個不成比例的部分,那么在一年結束時就會有一個大得不成比例的勞動部分消耗在這樣一種形式上,這種形式就使用價值來說在目前是沒有用處的,就交換價值來說則是不能實現(xiàn)的;與此同時,總產品中必須補償資本、不斷用于積累并用于更新消費基金的部分卻過小了。除某些奢侈品以外,正是固定資本的生產總是會超過一年的期限。(牲畜的情況也是這樣。)關于固定資本,必須注意到第二種情況。如果固定資本是廠房、船塢、橋梁、鐵路、運河,甚至土壤改良工程(如排水或清理土地,灌溉設施等等),那么它們會以特殊的方式帶來收入。(但是這一點不屬于這里要談的。這種見解屬于有關再生產過程的第三章。)
[98]或者:勞動在生產過程期間中斷,但這是由后者決定的。
?。é茫┯捎谑袌鼍嚯x產地遠近不等,資本流回的時間長短不一。
在這一節(jié)(3)的敘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關于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區(qū)別所產生的結果問題,應該在最后考察,而(γ)和(β)這兩節(jié)應該首先考察。
同資本周轉的不同時間有關的有下述情況:(1)第一,周轉時間的長短在物質上受商品的使用價值可以保存的時間的限制。因此,不同的商品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內得到實現(xiàn),出售的推遲會對它們發(fā)生不同的影響。
在對周轉時間作這種考察時,問題只涉及商品完成的時刻和它售出的時刻之間的間歇期間,商品作為商品存在于市場上和它轉化為貨幣即被賣出去之間的間歇期間。因此,在這里考察周轉時期的差別時,只是考慮流通時間的差別對它所發(fā)生的影響。(顯然,這種考察屬于有關周轉時間的那一節(jié)。)
?。?)但是第二,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的一定的物品或商品,可以有或長或短的流通時間,但是,這些物品或商品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象酒這一類東西除外,它們在進行了初步加工以后還要進一步經受自然的作用),它們的使用價值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會損壞或變壞。隨著它們使用價值的變壞,它們的交換價值也會降低。
?。?)第三,商品處在流通中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的變化就越大,因為它的再生產的價值會發(fā)生變化,這就象從遠方市場運來的商品,它們的市場價格在它們出售的市場上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完全一樣。
?。?)第四,——顯然,這一點屬于周轉時間對價值形成的影響這一節(jié),——商品的流通費用,特別是貯藏和保存費用,會隨商品流通時間的長度而相應地增加,也就是隨商品必須處在市場上,未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過程之前的那段時間長度而相應地增加。
關于第(1)和(2)點。在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中重要的是這樣一點:在資本的預付和流回之間有一段時間。這段間歇期間按照它的長短對使用價值發(fā)生影響。時間會毀壞使用價值。任何物品(土地除外)都會變壞,最終變得沒有用處,失去構成它的使用價值的質;這種情況在一些物品上發(fā)展得比較快,在另一些物品上發(fā)展得比較慢。某些物品必須迅速賣出去,這樣才能不變壞或者說不變得完全沒有用處;另一些物品可以擱置很長的時間。如果所有商品在過了一定的時間以后沒有進入消費,或者同樣也可以說,如果它們繼續(xù)作為待出售的商品而不是作為使用價值被使用,那么這些商品就會毀滅。因此,這是商品所遇到的,而實際上是從貨幣轉化為用于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的商品形式的資本所遇到的第一個風險。
[99]關于第(4)點。既然商品是交易品,是使用價值,它們的保存就要求在它們身上支出資本和勞動,在一些場合支付的數(shù)量少一些,在另一些場合支付的數(shù)量多一些。
加入商品的出售價格的,只能是在商品必須停留在市場上的時間內保存該商品所需要的平均費用。
該商品的這種平均費用是由它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間歇期間的平均時間決定的,或者說,是由它作為商品停留在市場上的平均持續(xù)時間決定的。顯然,決定不同商品的保存費用的,不僅是商品處在市場上的平均時間,而且還有商品的容易損壞的平均程度,或者說,在同一時間內根據不同商品的性質、不同商品的不同的質防止這種損壞所花的費用。如果這種平均時間已定,那么保存費用就取決于不同使用價值的特殊性質。如果作為不同使用價值的特殊性質的結果的保存費用已定,那么平均時間就只取決于這些使用價值流通的各種平均條件。于是,這些平均條件構成流通費用的特定項目。[注:這里要引用柯貝特的例子。[87]]顯然,這些費用如果是平均量(而不是個別量),會追加到商品價值上,因為在流通時期內,商品價值上追加了更多的勞動,而不管這是在過去勞動的形式上還是在現(xiàn)在勞動的形式上追加的。就整個生產來考察,它們會增大商品的價值,但不會增大商品(作為使用價值)的量。這只是為了減少損失而支出的費用。這是總生產的扣除。就價值而言,這些費用屬于非生產的生產費用。我們假定流通時間相同,不同商品由于停留在市場上而遭受的損耗也相同。由于流通而遭受的損耗不同于生產過程中的損耗,為了把使用價值的這種損耗限制在最小限度內而支付的費用也不同于生產過程中的費用。所有這些商品在它們轉化為價值時會具有較高的價格或價值,因為在流通時間內又給它們追加了過去勞動或活勞動形式上的勞動時間。但是,既然這種追加勞動并沒有實現(xiàn)在投入市場的原有商品量以上的剩余產品中(相反,市場上的商品由于商品的損耗而減少了),既然這種追加勞動沒有給商品追加新的使用價值(例如,在某個階段,以前的并在某種意義上的運輸費用),——相反,這個使用價值在某個階段以前已經損壞,——那么,實際上用來支付這種追加勞動的基金是從哪里來的呢?顯然,這是投入市場的原有商品量。它們的某一部分要為保存其余的商品而犧牲掉。如果不談原有商品量中由于商品長期停留在市場上遭受損耗而實際上失掉的那一部分,那么另一部分就必須耗費在為保存它們的使用價值所必需的勞動的支付上。事情歸結為這樣一點:為了保存已經減少的商品量,需要一定數(shù)量的追加勞動;這種勞動本身由這樣保存的、已經減少的商品量來支付。這種情況同勞動生產力下降而商品的使用價值由此得到提高完全一樣。這種追加的勞動支出是非生產的生產費用。如果流通時間以及由此產生的保存費用在所有部門都相同,那么情況就會是下面這樣。我們假定這種費用每年占5%;因此,如果資本家A的產品等于500鎊,資本家B的產品也等于500鎊;如果每個資本家扣除25鎊作為保存費用基金,并把其余的產品按475鎊售出,那么,這就同他們每個人按525鎊售出產品一樣。25鎊追加價值使這兩方的情況完全同以前一樣,因為這兩方雖然都按525鎊出售,但是他們得到的商品同他們按照475鎊出售時得到的一樣多,所以它們并沒有推動更多的勞動,因為勞動價值不是由貨幣價格決定的,而是由該商品量的價值所決定的實際價值決定的。
[100](在實際價格中,如果撇開這些追加費用加入不同商品價格的不等性不談,還要加上這樣一種情況:由于根據耗費在商品上的追加勞動所進行的加價,那些買商品而不賣商品的階級就不得不支付它們的相應的份額。)無論如何,流通費用會隨著流通時間長度的增加而增加。剛才所說的內容屬于論述流通費用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屬于本冊第一章第四節(jié)。
資本的整個周轉所以會放慢速度,或者是由于流通時間的延長,而流通時間的延長則可能是資本回流的不同持續(xù)時間引起的;或者是由于生產時間的延長。
?。?)長時間停留在生產領域而勞動過程不中斷
因為勞動過程在這里是連續(xù)不斷的,所以使用的資本推動全部勞動,從而也推動這個資本在現(xiàn)有剩余價值率下所能推動的全部剩余勞動。例如,如果建筑房屋的資本等于100000鎊,其中10000鎊花在勞動上;如果剩余價值率等于100%,那么到一年結束時,這個資本就等于110000鎊。這個資本實現(xiàn)在尚未完工的房屋中。在1+(1/2)年結束時,如果再預付50000鎊,而且5000鎊花在勞動上,那么資本將等于55000鎊??們r值在這1+(1/2)年結束時生產出來的,就是我們將要作為房屋的生產時間來考察的。當然,還應當加上流通時間,即房屋在專門為了出售,為了投機而不是根據訂貨修建的情況下未被售出的那段時間。但是,后一種時間在我們所考察的場合沒有典型意義。
在我們的例子中預付的可變資本是15000鎊,這15000鎊創(chuàng)造出來的剩余價值就是在現(xiàn)有剩余價值率每年為100%的情況下所能創(chuàng)造的那么多,即15000鎊;我們在這里撇開積累能力(或者說,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的能力)不談。
但是,如果100000鎊(以及15000鎊可變資本)一年周轉一次,然后,50000鎊半年周轉一次,那么這就等于說,在第一種場合150000鎊3年周轉2次,而在第二種場合100000鎊2年周轉2次。我們考察一下后一種場合的這個例子?;蛘?,我們提出兩個假定:(1)100000鎊一年內周轉一次,(2)它們一年周轉二次。因此,這是不正確的比較。在第二種場合,用100000鎊資本一年會實現(xiàn)10000鎊剩余價值,而2年會實現(xiàn)20000鎊,在另一種場合,3年會實現(xiàn)30000鎊。但是,實際預付的(不是使用的)資本在一種場合只等于100000鎊,而在另一種場合等于150000鎊。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額相同(雖然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時間不同),但是資本家預付的資本額不同,因為在第一種場合一年的預付不超過100000鎊,而在第二種場合一年半的預付不超過150000鎊。
?。?)剩余價值實現(xiàn)的不同時間(不同時期),不管它們如何不同于從勞動中榨取剩余價值,對不同的資本來說可以是不同的。只要它們占有的可變資本不變,或者同樣也可以說,只要它們所推動的勞動量不變,這個勞動量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量也就不變,撇開剩余價值向資本的再轉化不談,而在過去,在先前的周轉中,這種再轉化是可能的。但是,這不屬于與積累的可能性無關的剩余價值的單純創(chuàng)造。
(2)不同的資本投入流通的商品也是不同的。正如我們的例子中的情況那樣,一個資本在第一年結束時把產品投入流通,另一個資本只是在一年半結束時把產品投入流通。這絲毫也不會改變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量,雖然剩余價值在一種場合可以比在另一種場合早實現(xiàn)。
?。?)生活資料、收入的預付,在一種場合是一年得到實現(xiàn),在另一種場合是一年半得到實現(xiàn)。但是,這仍然絲毫不會改變所得到的剩余價值的量。
[101]但是,剩余價值率在這兩種場合是不同的。
在第一種場合,第一年預付的資本等于100000鎊。從這100000鎊預付資本得到10000鎊剩余價值。在第二年的上半年,盡管產品沒有實現(xiàn),又預付同一個100000鎊資本的一半,或者說50000鎊,而剩余價值為5000鎊。如果我們假定時期為一年半,那么就是每半年預付50000鎊;剩余價值(雖然在第二個半年內尚未實現(xiàn))等于5000鎊。因此,每半年是5000∶50000,也就是說,剩余價值等于10%,或者說,因為可變資本等于15000鎊,所以半年的剩余價值率為100%。
在另一種場合,第一年預付100000鎊,第二年的上半年預付追加資本50000鎊,或者第一年預付可變資本10000鎊,第二年預付可變資本5000鎊。這對于三個半年中的每半年來說,就是150000∶3=50000鎊,或者,從可變資本來說:15000鎊。剩余價值等于10000鎊的一半?;蛘哒f10000鎊是可變資本。在第二年內重新預付那10000鎊可變資本。在第三年又是預付那10000鎊。從三年內不斷重新預付出去的10000鎊可變資本中得到30000鎊剩余價值,或者說,在三年內同一預付資本可以得到300%的剩余價值。在另一種場合,第一年預付的是150000鎊,或者說15000鎊可變資本和15000鎊剩余價值。在第二個半年中預付的10000鎊可變資本,在一年半結束時提供15000鎊剩余價值。這就是15000鎊預付資本的30000鎊,或者說每三年的剩余價值率200%。一種場合的率比另一種場合大1/3。
在第一種場合,10000鎊可變資本每年帶來10000鎊剩余價值,然后同一資本的一半又帶來5000鎊。
在另一種場合,10000鎊在第一年帶來10000鎊剩余價值,而5000鎊追加資本在第二年上半年帶來5000鎊。因此,15000鎊資本在1+(1/2)年帶來100%。
因此,全部差別就在于,由于不同的周轉,在一種場合,當周轉時間比另一種場合長1/2年時,盡管使用的可變資本不變,一種場合的預付可變資本卻比另一種場合大一半。
因此,在周轉時間既定的情況下,在這里只有由這種差別引起的使用的資本量和預付的資本量之間的差別才能影響剩余價值率。
利潤的情況則不同。第一,在這里作為補償基礎的可能是由周轉引起的差別(1)流通時間不等;(2)產品投入市場的時間不等,因而,剩余價值可能實現(xiàn)的時間不等。實際上,后一種差別本身包含著積累能力的差別。
我們現(xiàn)在撇開這些補償?shù)幕A,在純粹的最簡單的形式上考察利潤率同剩余價值率的關系。前一個人在第一年內把自己的資本100000鎊周轉一次,帶來10000鎊剩余價值。利潤率=10000/100000=10/100=10%。
第二年的上半年,50000鎊資本的5000構成10%;這是與半年內的資本50000鎊相比,或者說年利潤率是100000鎊資本的10%。
[102]后一個人在第一年內從100000鎊得到10000鎊,每年為10%,而第二年上半年從50000鎊得到的5000鎊,也等于100000鎊資本的10%;因此,后一個人在1+(1/2)年內得到15%。
但是,他預付第一筆100000鎊的期限是1+(1/2)年,因此,它們必須同追加的50000鎊的利潤一起實現(xiàn)。
在1+(1/2)年內從100000鎊資本得到的利潤10000鎊,如果按照一年計算就是[6+(2/3)]%,而50000鎊資本在半年內的10%或者100000鎊資本一年的5%,就是[11+(2/3)]%。
150000鎊資本在1+(1/2)年內的15000鎊剩余價值,構成1+(1/2)年內的10%或者1年內的[6+(2/3)]%。
150000鎊按每年10%等于15000鎊,而按每半年10%等于7500鎊。
因此,在1+(1/2)年內是22500鎊。但是我們已經看到,150000鎊盡管剩余價值為x,在1+(1/2)年內只提供15000鎊。因此是3/2年內的10%,或者1/2年內的3+(1/3),或者1年內的6+(2/3)。
相反,在另一種場合是一年10%,也就是說,一年內100000鎊的10%和半年內同一100000鎊的5%。
因此,[6+(2/3)]%比10%等于100%比150%。實際上,如果10000鎊資本(可變資本)(在1+(1/2)年內)的剩余價值是150%,那么15000鎊資本(可變資本),(第二個場合預付的資本)的剩余價值就只有100%。因此,利潤率的差別在這種場合正好同剩余價值率的差別相一致。只有在出現(xiàn)能夠影響利潤率,但既不會影響剩余價值也不會影響剩余價值率的情況時,這兩個術語之間(除了它們內在的區(qū)別,即m′=m/v和p′=m/(c+v)以外)才存在區(qū)別。
因此,如果投入一定工業(yè)部門的資本周轉時間的延長是由于商品完成以前勞動過程的持續(xù)時間較長,那么這種情況(撇開積累不談)絲毫不會影響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絕對量;而這種情況所以同年剩余價值率等等有關,只是因為周期的延長造成的結果是:為了剝削同一勞動量,必需預付更多的可變資本。
[103](2)長時間停留在生產過程中或勞動過程的中斷
這種情況下很清楚,在生產過程中的停留并不是在勞動過程中的停留;因此,長時間的停留并不是對勞動的較長時間的不間斷的剝削。顯然,處在勞動過程的同一期間內的資本所剝削的勞動,比勞動過程不發(fā)生中斷所剝削的少。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在這里所生產的剩余價值減少了,因而剩余價值率的下降也就完全確定無疑了。
[104]由于資本流回的時間或流通時間(循環(huán)時間)很長而引起周轉時間的延長
自然,這里談的不是那些目的在于把商品保持在市場上并延遲或加速其出售的個別冒險企業(yè)。這里談的也不是投入同一部門的處于流通中的資本的不同量所引起的流通時間的差別。這里談的是由于市場離商品產地遙遠所造成的資本流回時期的延長,因而也是收入款項回流的遲緩。
很清楚,交通運輸工具的發(fā)展在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實際的距離,克服這段距離所必需的時間,取決于這些工具。事情僅僅歸結為這一點,而不是地理上的距離本身。
至于談到這些部門中直接占用的資本,那么很清楚,如果由于流通時間持續(xù)得更長,也就是說,由于W′-G-W行為的持續(xù)時間更長,而造成資本周轉時間延長,為了經常雇用同一數(shù)量的工人,就必須使用更大的資本(可變資本和其他資本)。這是為了保證生產過程的連續(xù)性所必需的。但是,如果我們設想生產過程的連續(xù)性受到破壞,生產過程只有在資本流回以后才能重新開始,那么就很清楚,同一資本如果不提前流回,就不能剝削同量勞動。
隨著流通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的
(1)第一,只是流通時間,而流通時間從來不創(chuàng)造價值;相反,它必須始終只被看作生產時間的扣除(雖然它在分工的情況下,在形成商人階層的情況下,可以表現(xiàn)為一定的資本家階級的收入源泉);
?。?)流通費用,只要這種流通費用構成價值(因此,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時間和勞動的損失,不能歸結為單純的交換,單純的形式上的買和賣的行為),那就等于在考察整個國家時勞動生產率下降而造成的價值增加。
[105]我們得出的一般結果如下。
只要不同的周轉時間是由于流通時間的不同長度引起的,這本身就包含著生產時間的減少,即價值和剩余價值生產的減少。第二,這本身包含著流通費用的增加,只要這種費用不應該簡單地看作生產出來的價值的扣除,從而不應該簡單地看作剩余價值的扣除,而應該看作形成價值的費用,那么這種費用的增加就等于勞動生產率下降而造成的價值增加。因為流通時間本身意味著勞動時間的減少,所以,由于流通時間的增加而造成的周轉期間的延長,等于價值和剩余價值生產的減少。
但是總的說來,周轉期間的差別可以歸結為如下幾點(把由于勞動過程固有的中斷所引起的生產時間的延長撇開不談):
?。?)周期延長了,或者確切些說,周期變慢了:因此必須預付更多的可變資本(在這種情況下,特別要強調可變資本;對利潤來說重要的是總資本),才能剝削同量的勞動,實現(xiàn)同一剩余價值,例如一年內的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率下降了。
?。?)既然這里加進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的差別,那么較大的資本量會引起(每年)價值形成的減少,因為固定資本只有經過較長的周轉時間才能得到補償。但是,這可以由——如果我們考察年產品的話——資本流動部分的周轉速度來彌補。這種較少的價值形成也同(與固定資本相對立的)周轉較慢的資本部分有關,這部分資本與周轉較快的部分相比周轉較慢。
總資本(一年內,見前面舉出的變化的情況)的預付會隨著固定資本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這只同利潤率有關,而同剩余價值率無關。只要可變資本的預付不變,總資本較大的預付同剩余價值率的規(guī)定完全無關(盡管對利潤率的規(guī)定是重要的)。
?。?)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的快慢或積累能力的快慢,取決于周期,或者說周轉持續(xù)時間的長短。但這是與實際的價值形成無關的要素。
為了確定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的差別對剩余價值的形成所產生的影響,首先必須始終從這樣一個前提出發(fā):在這兩種情況下,資本不變部分的構成不同,而可變的流動資本部分或花費在工資上的流動資本部分是等量的。為了弄清楚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之間的差別在價值和剩余價值形成中影響有多大,這個前提是必要的。如果可變組成部分不同,那么差別就是由此產生的,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之間的差別無關。
下述情況(不使用原料等等的某些工業(yè)部門除外)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相當普遍的:在使用較多固定資本,機器等等的部門,不變資本的流動部分,從而不變資本的總額與可變部分相比增加了,而這是與使用流動資本較少的其他部門不同的。但是,這時候剩余價值形成中的差別就是產生于資本的可變部分與其不變部分相比而言的量的不同,而不是產生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106]在這里與本問題沒有絲毫關系,這一點我們從下述情況中立刻就可以看出來:例如在銀行家那里或在商業(yè)企業(yè)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幾乎不包含固定資本,并且?guī)缀踔挥闪鲃淤Y本構成,而使用的可變資本同使用相當多固定資本的大部分其他工業(yè)部門比較起來要少得多。因此,這些部門中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確實比較?。m然它們的利潤可能很大)。
注釋:
[79]見亞·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愛·吉·威克菲爾德發(fā)行,1843年倫敦四卷集新版第2卷第204頁。——第396頁。
[80]見理·瓊斯《國民政治經濟學教程》1852年哈特福版第16、21頁及其他各頁?!?97頁。
[81]見安·尤爾《工廠哲學:或論大不列顛工廠制度的科學、道德和商業(yè)的經濟》1835年倫敦版第19—23、367—370頁及其他各頁。——第397頁。
[82]指亞當·亨·彌勒的著作:《治國藝術原理》1809年柏林版。
馬克思在《第二冊》第二稿中實現(xiàn)了引用這一著作中有關段落的打算,這個手稿標明的日期是1870年,并收入弗·恩格斯所出版的《資本論》第二卷。
馬克思在《第Ⅱ稿》的有關地方作了下面的注釋:“與城市的生產相聯(lián)系的是日周轉,相反,與農村的生產相聯(lián)系的是年周轉。”(亞當·亨·彌勒《治國藝術原理》1809年柏林版第3冊第178頁)“這就是浪漫主義者關于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天真的觀念”(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第207頁)。——第397頁。
[83]亞·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愛·吉·威克菲爾德發(fā)行,1843年倫敦四卷集新版第2卷第188頁(并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第233頁)?!?00頁。
[84]馬克思在進一步寫作手稿《第二冊》的過程中,在《第Ⅳ稿》中對正文的類似的地方作了下述注釋:“由于給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下一個定義有困難,羅侖茲·施泰因先生就認為,這樣加以區(qū)別只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薄兜冖舾濉返倪@個部分收入弗·恩格斯出版的《資本論》第二卷(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4卷第181頁)。——第405頁。
[85]看來指蘇格蘭經濟學家、《商業(yè)起源古今編年史》一書的作者亞當·安德森。該書第一版1764年在倫敦出版。——第406頁。
[86]馬克思可能指這樣一本書:詹姆斯·羅德戴爾《論公共財富的性質和起源及其增加的方法和原因》1804年倫敦版?!?17頁。
[87]見托·柯貝特《個人致富的原因和方法的研究;或貿易和投機原理的解釋》1841年倫敦版。——第425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