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功不必自我成(3)
2011-10-07 14:47
webmaster
我要評論
字號:
對孫中山的事業(yè)“絕無妨礙”
武昌起義火種燎原,很快,清帝遜位,民國成立。但不久,宋教仁遇刺案就震醒了本想功成身退的革命黨人。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共和頻遭挫折。
在這種形勢下,孫中山開始思考革新黨務,組建新黨。
1914年1月,孫中山創(chuàng)建新黨的構(gòu)想已經(jīng)十分明確。在他看來,“二次革命”的失敗,在于紀律渙散,黨員不服從黨魁。因此,新黨擬定名為“中華革命黨”。黨的總章規(guī)定,黨員入黨必須立誓效忠于孫中山,并于誓約署名下面加蓋指模。即使是以前加入過同盟會或國民黨的人,現(xiàn)在加入新黨也要重立誓約。
作為革命黨內(nèi)的二號人物,黃興極力反對該條款。他認為,這違反了民主革命的精神。他說,黨員是為革命事業(yè)而奮斗,而不是為了某一個人。此外,在誓約上按捺指模,對黨員更是一種侮辱。
黃興的女婿、美籍華裔學者薛君度認為:“對于以建立現(xiàn)代民主政體為宗旨而剛剛推翻一個君主專制王朝的革命黨人來說,要他們宣誓效忠于某一個人,其難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div>
黃興拒絕加入新黨,對于黨的團結(jié)自然是極嚴重的打擊。此后,在整個中華革命黨的歷史上,協(xié)理一席始終闕如(中國同盟會成立之時,孫任總理,黃即為協(xié)理)。
為此,孫中山到黃興寓所訪問,對此規(guī)定加以解釋,但未能把黃說服。
兩人也一再通信討論。孫中山在1914年5月29日的親筆信中說:
弟有所求于兄者,則望兄讓我干此第三次之事,限以二年為期,過此猶不成,兄可繼續(xù)出而任事,弟當讓兄獨辦。如弟幸而成功,則請兄出而任政治之事。此時弟決意一到戰(zhàn)場,以遂平生之志,以試平生之學。今在籌備之中,有一極要之事求兄解決者,則望禁止兄之親信部下,對于外人,自后絕勿再言“中國軍界俱是聽黃先生之令,無人聽孫文之令者。孫文所率者,不過一班之無知少年學生及無飯食之亡命耳”。
黃興則認為,“二次革命”的失敗,是一時的,不是真正的失敗。最后之勝利,一定會來。所以,應該從根本處著手,“所抱之主義發(fā)揮而光大之,不為小暴動以求急功,不作不近情言以駭流俗,披心剖腹”。他建議孫中山,“宜寬宏其量”,以更開放而非更封閉的心態(tài)來面對局勢,“使異黨之有愛國心者有所歸向”。
責任編輯:采編二部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