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政策問題
2011-09-30 13:45
我要評論
字號:
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傍P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我們總的方向是發(fā)展集體經濟。實行包產到戶的地方,經濟的主體現在也還是生產隊。這些地方將來會怎么樣呢?可以肯定,只要生產發(fā)展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fā)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fā)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關鍵是發(fā)展生產力,要在這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具體說來,要實現以下四個條件:第一,機械化水平提高了(這是說廣義的機械化,不限于耕種收割的機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情況的、受到人們歡迎的機械化。第二,管理水平提高了,積累了經驗,有了一批具備相當管理能力的干部。第三,多種經營發(fā)展了,并隨之而來成立了各種專業(yè)組或專業(yè)隊,從而使農村的商品經濟大大發(fā)展起來。第四,集體收入增加而且在整個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具備了這四個條件,目前搞包產到戶的地方,形式就會有發(fā)展變化。這種轉變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產發(fā)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
有人說,過去搞社會主義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這個意見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比如農業(yè)合作化,一兩年一個高潮,一種組織形式還沒有來得及鞏固,很快又變了。從初級合作化到普遍辦高級社就是如此。如果穩(wěn)步前進,鞏固一段時間再發(fā)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高級社還不鞏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結果六十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在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有些地方把原來規(guī)模比較合適的生產隊,硬分成幾個規(guī)模很小的生產隊。而另一些地方搞并隊,又把生產隊的規(guī)模搞得過大。實踐證明這樣并不好。
總的說來,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除表現在集體化的組織形式這方面外,還有因地制宜發(fā)展生產的問題。所謂因地制宜,就是說那里適宜發(fā)展什么就發(fā)展什么,不適宜發(fā)展的就不要去硬搞。像西北的不少地方,應該下決心以種牧草為主,發(fā)展畜牧業(yè)?,F在有些干部,對于怎樣適合本地情況,多搞一些經濟收益大、群眾得實惠的東西,還是考慮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辦事,思想很不解放。所以,政策放寬以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從當地具體條件和群眾意愿出發(fā),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在宣傳上不要只講一種辦法,要求各地都照著去做。宣傳好的典型時,一定要講清楚他們是在什么條件下,怎樣根據自己的情況搞起來的,不能把他們說得什么都好,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更不能要求別的地方不顧自己的條件生搬硬套。
* 這是鄧小平同志同中央負責工作人員談話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孟慶闖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