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小學畢業(yè)生參加農業(yè)生產問題
2011-09-30 13:29
我要評論
字號:
解放以后,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一九四九年只有小學生二千四百多萬,中等學校學生一百二十六萬,高等學校學生十一萬多;而目前已經有小學生六千三百多萬,中等學校學生約五百九十七萬,高等學校學生四十萬以上。但是由于我國各種條件的限制,現在還沒有可能實行普及中學教育。至于高等教育,本來不屬于普及教育的范圍,它的發(fā)展當然要受更多的限制。因此,小學畢業(yè)生和中學畢業(yè)生都要有很大的部分轉入生產。這是一個現在全國人民普遍關心的問題。
有人問:今年有許多高小畢業(yè)生和中學畢業(yè)生不能升學,是正?,F象還是不正?,F象?是長期現象還是暫時現象?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今后不能升學的學生會比今年更多還是更少?他們說教育工作方面犯了錯誤,他們責備政府今年的教育計劃訂得過低。
是的,去年在教育工作上是有缺點和錯誤的,其中一項重要的錯誤就是去年多招了一部分學生,給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但是,不能說,去年不多招一部分學生,今年就可能招更多的學生。我們認為,今年高中畢業(yè)生大部分升學、小部分不升學,初中和高小畢業(yè)生小部分升學、大部分不升學的情況,是正?,F象。而去年和前幾年,高中畢業(yè)生幾乎全部升學,初中畢業(yè)生大部分升學、小部分不升學的情況,卻是一種臨時性的現象,是中等教育趕不上高等教育發(fā)展需要,高中畢業(yè)生數量增長未能適應高等學校招生需要的特殊條件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情況的變化,表明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已經開始轉入比較正常的狀態(tài)。因此,今年新出現的這種情況,今后還會有所發(fā)展,這種情況將是長期現象,而不是暫時現象。我們今后的任務,是首先逐步普及小學教育,使學齡兒童全部入學。如果達到了這個目的,全國約有一億小學生,每年就將有一千多萬小學畢業(yè)生。在逐步普及小學教育的同時,我們將繼續(xù)發(fā)展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但是,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內,總的趨勢將是有更多的小學和中學畢業(yè)生不能升學,必須參加生產。在今后,一方面,將一年比一年有更多的小學畢業(yè)生、初中畢業(yè)生、高中畢業(yè)生升學;另一方面,又將一年比一年有越來越多的小學畢業(yè)生、初中畢業(yè)生、高中畢業(yè)生投入生產勞動。這表明什么呢?表明我國的知識分子將愈來愈多,我國人民的文化水平將逐步有所提高。毫無疑問,這對于國家、對于人民、對于教育事業(yè)本身,都是好事情,而不是壞事情。
現在,全國各地今年應屆畢業(yè)的學生情緒都很緊張,他們正在集中精力準備升學的考試,各校教師也在努力幫助學生準備升學的考試。這種努力是完全正當的。各校當局和黨政領導都應當幫助、而不應當妨礙他們的這種努力。但是應屆畢業(yè)的學生,以及他們的教師,特別是他們的家長,對于他們的出路都應當有升學和不能升學兩種打算。能夠升學,那很好。而如果不能升學,也應當有充分的精神準備,要看作是普通的事情,不要看作是“不得了”、“不能見人”的事情。對于不能升學的學生,不應當有任何歧視,而應當積極安排他們的出路。安排不能升學的畢業(yè)生的出路,在目前是一個比較繁重的任務,各個畢業(yè)生的家庭都應當認真同國家合作,國家也應當認真同這些家庭合作。我們的國家對全國所有的人都實行“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因此,各地黨政機關和青年組織對于當地不能升學的中小學畢業(yè)生,采取負責的態(tài)度,分別情況,作好統(tǒng)籌安排,是完全必要的。
問題是:如何安排?安排他們做什么?采用城鄉(xiāng)人民集體辦學等辦法,再辦一些小學、中學,或者采用自學小組和補習班等辦法,組織學生自學,為日后參加生產勞動或升學準備條件,這是一種安排。但是這究竟只能解決很少數人的問題,而且無論自學,或者進民辦的中小學,以后也還是要就業(yè)。因此,最主要的辦法還是幫助不能升學的學生就業(yè)。那末,就什么業(yè)呢?大家知道,國家機關、事業(yè)機關和企業(yè)單位現在都在精簡機構,調整人員,一兩年內,這些機關和單位雖然可能從復員軍人、中等專業(yè)學校和一部分高中畢業(yè)生中招收一些職工,一部分企業(yè)可能招收一些學徒,但是數量不會很多,而是很少。此外,某些城市里的服務行業(yè)(例如理發(fā)、成衣、飲食等)和某些手工業(yè),還需要增加一小部分學徒和職工。但是,就全國說來,最能夠容納人的地方是農村,容納人最多的方面是農業(yè)。所以,從事農業(yè)是今后安排中小學畢業(yè)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今后就業(yè)的主要途徑。因此,在這篇文章里,我們準備著重地討論一下這一方面的問題。
有人擔心我們的農村勞動力過剩,擔心學生回到農村無事可做。事實證明,合作化基本實現以后的農村,在地多人少的東北、西北,以及一切還有較多荒地的農村,固然需要勞動力;就是在其他一般地區(qū)的農村中,只要哪里開始進行了農業(yè)的技術改革,開始組織了農村的多種經營,哪里就會感到有文化的勞動力的缺乏。有人也許看到過去幾年,有大批小學畢業(yè)生和中學畢業(yè)生投入工業(yè)生產,而投入農業(yè)生產的只有大批小學畢業(yè)生,很少初中畢業(yè)生,甚至沒有高中畢業(yè)生,因而認為農業(yè)方面只需要小學畢業(yè)生,不需要中學畢業(yè)生。這種看法也是不對的。因為事實上不是農業(yè)方面不需要中學畢業(yè)生,而是因為當時的中學畢業(yè)生數量少,只能首先滿足高等學校和工業(yè)生產的需要,還不可能給農業(yè)方面安排中學畢業(yè)生。現在情況不同了。中學畢業(yè)生增加了。我們在安排中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的時候,已經有可能兼顧工業(yè)生產和農業(yè)生產的需要,并且在一定時期內有可能著重地照顧農業(yè)生產的需要了。
客觀上有需要,也有可能,那末,中小學畢業(yè)生特別是中學畢業(yè)生,下鄉(xiāng)種地,參加農業(yè)生產,是不是沒有問題了呢?不,還是有問題的。問題在于思想,在于學校中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存在著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缺點,沒有引導學生去切實地充分地認識這種客觀上的需要和可能。過去教育行政部門對勞動教育重視不夠,對中小學學生畢業(yè)后應當參加工農業(yè)生產的教育重視不夠,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雖然曾經一度加強,但以后又有些放松。即在一度加強勞動教育的時候,也是一般道理講得多,具體實際聯系少。因而學生思想上有許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錯誤觀點沒有受到批判,正確觀點沒有真正樹立;因而現在相當多數的學生對下鄉(xiāng)種地在情緒上是有抵觸的,他們的態(tài)度是消極的。當然,只要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這些又都是可以改變的。
首先,有人說,下鄉(xiāng)種地“丟人”,“沒出息”。有些青年口頭上承認勞動光榮,可是讓他們去從事種地這種具體勞動的時候,就認為是“丟人”。最近又有人在說“農民生活苦”,可是要他們自己或他們的子弟下鄉(xiāng),去幫助農民發(fā)展生產、改善生活的時候,就說是“沒出息”。說種地“丟人”,“沒出息”,就是說種地“下賤”,“不光榮”。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許多青年學生的父母是種地的,難道能說他們的父母丟了人嗎?許多人祖祖輩輩是種地的,難道能說他們祖祖輩輩丟了人嗎?全國農業(yè)人口共五億多,難道能說他們丟了人嗎?這不是侮辱全國的五億多農民嗎?全國共有六億人民,說其中五億多人民的勞動是“丟人”的,“下賤”的,“沒出息”的,“不光榮”的,這還了得嗎?這是一種什么觀點呢?是勞動人民的觀點嗎?是無產階級的觀點嗎?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嗎?都不是。這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是封建士大夫的觀點,是封建貴族的觀點,也是資產階級的觀點。
由于有這種觀點,或者受了這種觀點的影響,許多青年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混亂,他們的言行出現了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他們口頭上重視勞動,實際上卻只重視腦力勞動,而不重視體力勞動;口頭上說看得起勞動者,實際上卻只看得起腦力勞動者,而看不起體力勞動者。他們抽象地背誦勞動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和人類歷史的論點,實際上卻不承認或不了解人類的體力勞動是腦力勞動的基礎,不承認或不了解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活動的東西。他們也把勞動和勞動者分成等級,認為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高一等”,腦力勞動者“應當”站在體力勞動者之上。所以,他們想做腦力勞動者,不愿做體力勞動者。如果這個目的達不到,他們將就著去做大工業(yè)的工人,不愿做學徒,不愿做手工業(yè)工人,不愿做理發(fā)工人、縫衣工人、廚師,尤其不愿做農民。
大家知道,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就要普及小學教育,并且實現掃除文盲的任務。以后,我們還要用更多的時間來普及初中教育,以至高中教育,使全國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地提高到初中以至高中畢業(yè)的程度。蘇聯經過四十年的努力,已經完成相當于我國初中的普及義務教育,現在正在開始實行高中的普及義務教育。東歐有些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有些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實現了初中的普及義務教育。在這些國家內,比較年青的工人和農民,比較年青的理發(fā)工人、縫衣工人、廚師等等,都是中學畢業(yè)生。那末,能不能設想,在我國人民都成了初中畢業(yè)生、高中畢業(yè)生以后,人人都去做腦力勞動者,不做體力勞動者,不當工人和學徒,不當農民,不當理發(fā)工人、縫衣工人、廚師呢?大概誰也不能這樣設想吧。既然蘇聯現在的中學畢業(yè)生,我國將來的中學畢業(yè)生,除開一部分人升學以外,都要做工人和農民,那末為什么我國現在的中學畢業(yè)生,卻只能全部升學,而不能小部分升學,大部分去做工人和學徒,做農民,做理發(fā)工人、縫衣工人、廚師等等呢?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是階級社會里面長期存在的事實。在蘇聯,早已消滅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經濟基礎,因而消滅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我國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以后,也基本上消滅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經濟基礎以及兩者之間的對立。蘇聯、中國和全世界的偉大前途,是共產主義。可以設想,到那個時候,人人都將受到大學教育(將來的大學同現在的大學不會完全一樣),人人都將是大學畢業(yè)生,人人都將是腦力勞動者同時又是體力勞動者。但是,能不能說,在消滅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基本差別以后,就不再需要勞動的分工,不再需要工人農民,不再需要理發(fā)工人、縫衣工人、廚師等等呢?不能這樣說。既然共產主義社會都還需要這些勞動分工,共產主義社會的大學畢業(yè)生去做這些事都不“丟人”,那末,我們現在按照社會所必需的勞動分工,安排中學畢業(yè)生去種地,去理發(fā),去縫衣服,去做飯,為什么就認為是“丟人”、“沒出息”呢?
不少青年讀書讀到初中畢業(yè)或高中畢業(yè),就看不起工人和農民,看不起理發(fā)工人、縫衣工人、廚師,就認為自己比工人、學徒和農民“高一等”,比理發(fā)工人、縫衣工人、廚師“高一等”。他們讀了幾句書,不是更謙虛,而是更驕傲;不是更尊重體力勞動者,而是更看不起體力勞動者。有個女同學來信說:“要年輕白嫩的姑娘去種地,去擔土、挑大糞,太不像話?!眲趧尤嗣裼盟麄兊膭趧影炎约旱淖优B(yǎng)大起來,送到學校去讀書,而子女讀了書,就說種地、擔土、挑大糞“不像話”。這樣去培養(yǎng)青年,對勞動人民有什么用處呢?少教出一些抱這種錯誤態(tài)度的人,對勞動人民的事業(yè)不是更有好處嗎?這些現象充分說明,由于中國文化落后,知識分子少,特別是由于學校里的政治教育薄弱,脫離實際,現在的青年學生還遠沒有擺脫中國知識分子歷來就有的那種驕傲自大的劣根性的影響,以至他們在新中國的學校里受了多年教育,還不懂得尊重勞動和勞動人民,甚至還在勞動人民面前擺架子。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
“有許多知識分子,他們自以為很有知識,大擺其知識架子,而不知道這種架子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是阻礙他們前進的。他們應該知道一個真理,就是許多所謂知識分子,其實是比較地最無知識的,工農分子的知識有時倒比他們多一點?!?br> 因此,毛澤東同志“勸那些只有書本知識但還沒有接觸實際的人,或者實際經驗尚少的人,應該明白自己的缺點,將自己的態(tài)度放謙虛一些?!?br> 因此,現在已經得到了一定書本知識的中小學畢業(yè)生,應該毅然決然地、愉快積極地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特別是投入到農業(yè)生產中去,獲得生產斗爭的實際知識,使書本知識和實際知識結合起來,促進自己的提高和發(fā)展。
為此目的,就必須首先去掉上述各種錯誤的觀點和想法,改變上述錯誤的態(tài)度和作風。自己有這樣的觀點,自己首先改正,別人有這樣的觀點,幫助別人改正,這才是進步青年追求進步的應有態(tài)度。自己有這樣的觀點去向別人宣傳,或者聽到別人宣傳這樣的觀點而不堅決反駁,這就是思想落后、政治落后的一種表現。學校中的黨政領導人員、教師職員和青年工作者,學生的家長,特別是身為國家工作人員的學生家長,如果聽到這樣的觀點在青年學生中到處傳播,到處泛濫,而不組織辯論,不進行教育和批評,那就表明自己的思想工作薄弱和政治認識不高。最近各地都已經重視勞動教育,當然,這是好的。但是,如果不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點,著重地解決“種地丟人不丟人,有出息沒出息”這個根本性質的問題,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抽象地背誦原理原則,而不聯系實際,那是肯定不能解決什么問題的。我們的同志常說要加強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常說要使思想教育聯系實際,但是,如果不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種地丟人不丟人,有出息沒出息”這樣大的實際問題和政治問題,好好地聯系起來向學生進行教育,那不是“南其轅,而北其轍”嗎?
其次,有人說,下鄉(xiāng)種地,“沒有前途”。這種說法一方面是輕視勞動、輕視農民的另一種表現;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又同他們對農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占著什么地位、農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起著什么作用這些問題缺少了解,有很大的關系。
工業(yè)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領導力量,而農業(yè)發(fā)展則是工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指出:“農業(yè)對于工業(yè)化事業(yè)有多方面的極其重大的影響。農業(yè)的發(fā)展不僅直接地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輕工業(yè)發(fā)展的速度,而且也影響著重工業(yè)發(fā)展的速度?!币虼耍覀儽仨毰Φ卮蟠蟮匕l(fā)展農業(yè)生產。而要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就必須對農業(yè)進行社會改革和技術改革。在全國農業(yè)合作化基本完成以后,社會改革方面還有一些工作要做,但是,這些工作不久就可以做完。今后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農業(yè)合作社經營管理好,逐步地而又適當地進行技術改革,大大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必須懂得,管理一個幾百戶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比管理一個幾百人的工廠是不會更容易些的,要把全國幾十萬個農業(yè)合作社管理好,要實現我國農業(yè)偉大的技術改革,我們還必須進行很多的艱苦工作。
農業(yè)發(fā)展綱要草案,是我國進行農業(yè)技術改革和農村建設的長期規(guī)劃,它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第一個偉大的遠景,它已經成為全國農民極大的鼓舞力量,這個綱要實現以后,我們將繼續(xù)實行第二個、第三個類似的綱要,實現我國農業(yè)的機械化、電氣化、科學化?,F在二十歲的青年,是完全有可能看到我國的農村變成真正富裕、真正幸福的農村的。
土地改革和農業(yè)合作化,是我國農村兩個歷史性的根本改革。合作化以后的農村是新的農村,農民是新的農民,但是,現在的農村和農民都還缺少文化。為著搞好農業(yè)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工作,為著逐步地進行農業(yè)的技術改革,農村迫切需要文化,農民自己需要提高文化,同時也需要有文化的人去當農民。除開大批小學畢業(yè)生參加農業(yè)生產以外,如果從今年開始,每年有近百萬以至一百多萬的中學畢業(yè)生下鄉(xiāng),五年以內有四百萬至五百萬中學畢業(yè)生去參加農業(yè)生產,并且以后一年比一年有更多的中學畢業(yè)生下鄉(xiāng),同農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親密地結合起來,那末,可以肯定,農業(yè)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工作和農業(yè)的技術改革就將得到一個極大的推動力量,就將促進我國農村實現另一個根本改革棗技術改革,促進我國農業(yè)生產空前地向前大發(fā)展。
有些同學愿意下鄉(xiāng)工作,但是要當干部,不愿種地?,F在的農村和農業(yè)合作社需要一些干部,例如會計、文書等等,這是事實。但是,我們勸告下鄉(xiāng)的學生,最好在開始的一個時期不要去做會計、當干部,也不一定去學那些特種農業(yè)技術,而要先去種地,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去種地,向有經驗的老農學習,經過三年到五年的時間,學會全國最普遍、最大量的一種農業(yè)生產知識棗種地知識,真正成為一個光榮的勞動農民,把現在一般農民能做和會做的事情,全部都學會。要知道,剛下去的學生雖然是有文化的,可是他們還不是真正的農民,還沒有農民的本領,還沒有取得農民的資格。他們真正學會了最大多數農民所知道的農業(yè)生產知識,再去學農業(yè)特種技術知識,或者去當干部,就要比較好些。否則,他們將缺少一種最基本、最大多數農民都知道的知識,而不利于他們以后的發(fā)展。
同時,我們勸告一切下鄉(xiāng)的青年學生,要用心地搞好自己同農民群眾的關系。為此,就不要采取對鄉(xiāng)村“一切都看不慣”、對一切都亂加指責的傲慢態(tài)度。下鄉(xiāng)以后,應當處處想到幫助別人,在同別人相處的時候,不要占別人的便宜,不要怕自己吃了一點虧,要使自己真正成為農民的朋友。要采取學習和幫助的態(tài)度,去對待鄉(xiāng)村干部。對他們的缺點和優(yōu)點要多看看,要看全面;對那些已經看準了的缺點,要善意地幫助他們克服,使自己成為干部的朋友。
這樣,下鄉(xiāng)的學生和原來的農民才會結成一體,打成一片;他們的書本知識和實際知識才能互相結合,相互為用。到那個時候,講種地,他們和原來的農民一樣;講文化,他們比原來的農民更高;講政治,他們和其他農民群眾的關系很好。這樣,他們自己就會真正成為中國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農民,農民群眾就會信任他們。大家知道,國家機關和合作社的管理機關都是民主選舉的。那個時候,只要真正是為人民群眾所信任和擁護的并且是有能力的人,他就有可能由人民群眾選出來當人民代表,當合作社的干部,當國家機關的干部。而這樣的干部才真正是群眾中涌現出來的,而不是從上面硬安下去的。當然,我們的勞動是為了整個社會的進步,而不是為了替?zhèn)€人掙得某種地位,例如做干部等等。做干部也同做農民一樣,是為人民服務,不過這究竟只是很少數人的工作,而且不是一種可以終身不變的職業(yè)。但是無論如何,各級國家機關和事業(yè)機關的老一代的人總是要被年輕人代替的。那些真正從工人、農民出身,能吃苦,有文化,有工作能力,又取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的年輕人,就是說,那些德才兼?zhèn)涞哪贻p人,當然最有可能來接替老一代的人。
據說在一部分學生中,因為想到不能升學,要下鄉(xiāng)種地,已經發(fā)生了學習上的消極情緒。他們說:“下鄉(xiāng)打土塊,學文化有什么用?學幾何三角有什么用?”這種情緒是不好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前面說過,農村迫切需要有文化的人,文化知識愈多,對農村的用處就愈大。中學教育是普通教育,它使人得到一種普通的知識,誰掌握了這些知識,誰就打下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他以后就可以經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技術水平。幾何三角,物理化學,這些方面的知識雖然對種地不見得馬上就都直接用得上,但是學了這些科學,就比較容易接受新的農業(yè)技術,而且這些科學常識在以后的學習和實際工作、實際生活中,還經常要使用。一般地說,掌握初步的科學常識,不但使人的知識廣博,使人的頭腦得到鍛煉,使人的思維和語言更加準確,更加有條理,而且可以使人養(yǎng)成科學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脫離對自然現象的迷信狀態(tài)。因此,一切在校學生,不論當年畢業(yè)的或不畢業(yè)的,不論能升學的或不能升學的,都應當繼續(xù)努力學習,認真學習,學好一切功課,一直學到畢業(yè),拿到文憑,或者升學,或者進工廠,或者加入某種行業(yè)學手藝,或者高高興興地下鄉(xiāng)去。而在參加生產以后,也要利用業(yè)余時間和農閑時間,繼續(xù)進行學習,按照各人的不同興趣和國家的不同需要,學習不同的科目??梢詫W馬克思列寧主義,可以學科學技術,也可以學文學藝術。學習的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有的個人自學,有的成立互助小組,有的組織業(yè)余學校,有的進夜大學或函授學校,將來有的還可以進訓練班,入了黨的還可以進黨校,生產好、學習好的還可能進大學。因此,青年人在參加工農業(yè)生產以后,決不要停止自己的學習。
有人說,不進大學,下鄉(xiāng)種地,再不能當專家了。這也不一定對。問題主要不是在大學或在農村,而是自己的態(tài)度是否正確,自己的努力是否頑強。大學畢業(yè)生并不每個人都是科學家,科學家也并不每個人都是大學畢業(yè)生。米丘林是個大農業(yè)科學家,但他并沒有進過大學;高爾基是個大文豪,他只上過一兩年小學。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富蘭克林,著名的物理學家法拉第,都是學徒出身。著名的發(fā)明家愛迪生和諾貝爾,都只進過很短時間的小學。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因此,我們的中學畢業(yè)生下鄉(xiāng)種地,只要他頑強努力,堅持自學,他還是有可能成為專家或科學家。至于說到政治家或政治工作人員,那末可以說,下鄉(xiāng)種地,或者進工廠做工,或者加入不同行業(yè)做手藝,只會更有可能鍛煉成為優(yōu)秀的政治家或政治工作人員。例如,中國共產黨的中央委員和各級領導人員,只有少數人是大學生,絕大多數人都只進過中學或小學,有些人連小學也沒進過。因此,能不能說,中學畢業(yè)生進大學的前途一定比下農村的好呢?不能這樣說。能不能說,下農村去所能學到的東西一定比進大學少呢?也不能這樣說。
人們知道,我黨中央和各級地方黨委,除開城市黨委和個別省委以外,是把主要力量放在農村的?,F在全國各地各級正在精簡機構,抽調干部,層層下放,深入農村。成千成萬的干部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有的縣長背糞筐,有的縣委書記挑大糞。人們也知道,全國五億多農民正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辛勤勞動,積極生產,為爭取今年的大豐收,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而努力奮斗。難道全國從上到下,從領袖到群眾,這樣重視農村工作和農業(yè)經濟,都是在做著沒有前途的事業(yè)么?不,他們都是在做著具有偉大前途的事業(yè)。農村既然有偉大的前途,為什么說下鄉(xiāng)學生沒有前途呢?在新社會里面,每件有益于人民的事業(yè)都有前途,每個忠于人民利益的人也都有前途。中國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農民,這就是下鄉(xiāng)種地的學生的前途,這個前途是光明的、偉大的,然而必須經過艱苦的努力和鍛煉,才可能達到。種地是要流汗的,是要吃苦的,它比口頭講勞動光榮困難得多,它給人民帶來的好處,卻比任何好話大得無法比擬。
其次,有人說,他們愿意去種地,但必須去外縣外鄉(xiāng),不愿回本縣本鄉(xiāng)。他們說,社會上有一種壓力,使他們難于在本鄉(xiāng)本地生活下去。他們的父母兄弟,他們的親戚朋友,他們的老師同學,現在都還在不同程度上帶著輕視農業(yè)、輕視農民的觀點,不愿意要自己的子弟回家種地。他們也認為讀了十幾年書,還背個鋤頭,跟在牛屁股后面,是“沒出息”。他們的冷言冷語使下鄉(xiāng)種地的學生不能忍受。農民自己看不起自己,這是幾千年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壓在他們身上的一個包袱,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解除這個包袱。只要解除了這個包袱,也就解除了學生回鄉(xiāng)種地的社會壓力。因此,我們在向廣大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在城市、在農村,必須著重向學生的家長和師友,向廣大的農民和干部,進行廣泛的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他們對農業(yè)生產、對農民群眾、對學生回鄉(xiāng)有正確的認識,使他們采取熱情關懷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回鄉(xiāng),歡迎學生回鄉(xiāng),使下鄉(xiāng)學生能夠安于農村,安于種地。
這里必須指出:人們的思想可以改變,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得好的。下鄉(xiāng)的青年應當在精神上有所準備,要站穩(wěn)腳跟,堅定認識,不怕諷刺譏笑,不怕冷言冷語。別人說種地“丟人”,自己就應當理直氣壯地說種地不丟人;別人說種地“沒出息,’,自己就應當說這對國家對人民大有出息,要耐心地向人作解釋,講道理,既不動搖,也不傲慢。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服人,影響人,長年累月,始終不懈,人們就會信服你們,尊重你們。
最后,有人說,不能升學,要去種地,這是“吃了虧”。近來確實有一些人過分地熱衷于個人名利,追逐著錢多、待遇好和較為輕松的事情干,而不愿干工資較少、待遇較薄或者較為困難的事情,即使這些事情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十分需要的。這是一股歪風。它確實吹倒了一些人,也還正在吸引著一部分人。國家為了調節(jié)社會各部分人民的生活,對某些人的待遇不夠合理的地方,應當加以調整。但是,我們希望青年在這股歪風面前,能夠站得穩(wěn),不要跟著這股歪風跑。
中國革命勝利以前,中國共產黨員和許多革命者,不怕殺頭,不怕坐牢,他們離鄉(xiāng)別井,東奔西走,不計名利,不圖享受,唯一想到的是國家的存亡和人民的禍福。他們?yōu)榱烁锩聵I(yè)的勝利,英勇犧牲,艱苦奮斗,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立即跟上來;革命失敗了,馬上重振旗鼓,繼續(xù)戰(zhàn)斗。這些具有偉大的革命氣魄和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在過去,曾經被反動統(tǒng)治者看作“大逆不道”的“叛逆”,也曾經被一些只顧個人利益、不顧人民利益和只問個人前途、不問國家前途的所謂“聰明人”看作“傻子”。但是,歷史的結論是公正的。革命依靠這些“傻子”和廣大人民的努力在全國勝利了,反革命被推翻了,那時的“聰明人”有的由于事實的教訓后來站到人民方面來了,有的被人民拋棄了。而一切在革命中犧牲了的先烈,現在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尊敬,并將千秋萬代地受到人民的景仰。
那末,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需要不需要這樣的“傻子”呢?我們的理想是美麗的,我們的途程又是艱難的。祖國建設的各方面需要更多的這類“傻子”,需要更加發(fā)揮這樣的“傻勁”。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一部分干部和一部分青年中,近來漸漸地遺忘了這種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在他們中間出現了一些所謂新時代的“聰明人”。這些人在分配工作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祖國的需要,而是個人的前途;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首先自己想辦法克服,而是向國家伸手提要求。他們對工作不負責任,揀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別人,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他們斤斤計較個人地位和個人待遇,不是同別人比艱苦、比工作,而是比高低、比闊氣,有的甚至發(fā)展到了爭名奪利、唯利是圖的地步。這些人靈魂深處的六個大字是:貪便宜,怕吃虧。
我們要勸告一切干部和一切青年,不要向這些“聰明人”學,而要向那些“傻子”學,不要怕吃苦,不要怕自己吃了一點虧。必須懂得,光想占便宜,生怕吃虧的人,是思想上、政治上不健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而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自己吃虧的人,才是高尚的、有道德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才是真有理想,能夠站得住腳、能夠得到人民信任的人。從長遠說來,前一種人在最后是要吃大虧的,而后一種人則最后將得到他所應得的待遇。必須懂得:要和群眾的關系搞好,就不能占便宜,就不要怕自己吃虧。要完成任何偉大的事業(yè),都必須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都必須有意識地把較為艱苦和困難的工作擔當起來。這樣做一次兩次,人家也許還不注意,做十次八次,人家還可能把他看作“傻子”,十年,二十年,長期地這樣做下去。人家就會說他是好人,就會信任他,擁護他。吃苦在前,享福在后,這是取得黨和人民群眾信任的基本條件。我們希望青年都能夠向著這個方向鍛煉自己,把自己鍛煉成為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美德的人。青年人要有理想,我們希望一切青年人都有這樣高尚的理想。
根據《劉少奇選集》下卷刊印
* 本文是根據劉少奇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在湖南省長沙市中學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整理的,經劉少奇審定后作為《人民日報》社論于四月八日發(fā)表。
責任編輯:孟慶闖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