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短視頻如沁涼山風,悄然拂過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間。畫面里,剛結(jié)束高考的劉燕將一根粗糲的扁擔穩(wěn)穩(wěn)架在肩頭,壓彎的扁擔與她挺直的脊梁構(gòu)成倔強的弧線。這個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灌陽縣第二高級中學的應屆畢業(yè)生,用一根扁擔挑起的不僅是沉重的行李,更是一種自強獨立的精神品格。
在視頻走紅前,劉燕不過是萬千農(nóng)村學子中平凡的一員。高考結(jié)束當日,母親從10多公里外的新街鎮(zhèn)匆匆趕來,扁擔兩頭系著的袋子,裝滿了她3年求學的全部家當。母親那布滿老繭的手掌剛觸到扁擔,劉燕便毫不猶豫地搶先挑起這副擔子。她或許沒有鮮花簇擁的華麗出場,但那份“挑得起生活重擔,更扛得住人生風雨”的從容與堅韌,早已為青春寫下了動人的注腳。
當流量與善意如潮水般涌來時,劉燕展現(xiàn)出超越年齡的清醒與成熟。面對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資助意愿,她真誠感謝后選擇婉拒,轉(zhuǎn)身走進縣城餐館,找到一份時薪12元的暑假工工作。這份微薄的收入,換來的不只是學費,更是一份鏗鏘有力的精神自立宣言。一句“請把愛心傳遞給更需要的人”,質(zhì)樸而堅定,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自強、獨立、堅忍的精神基因在年輕一代的血脈中依然鮮活。
回望歷史長河,這樣堅韌不拔的身影從未缺席。20世紀70年代,河南省輝縣市郭亮村村民在懸崖峭壁間,僅憑鋼釬與鐵錘,一寸寸鑿出1000多米的“絕壁長廊”,飛濺的碎石中迸發(fā)著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山城重慶的“棒棒軍”,日復一日踩著濕滑的石階,將貨物扛在肩頭,他們滴落的汗水,澆灌出城市的拔節(jié)生長;四川大涼山深處,背著書包的孩童們翻山越嶺,用稚嫩的雙腳丈量著通往知識殿堂的距離……這些平凡的普通人,用最純粹的堅持,共同編織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壯麗經(jīng)緯。
從袁隆平到張桂梅,從黃文秀到劉燕,中國精神在不同時代綻放出絢爛奪目的光彩。袁隆平九十高齡時,仍心系稻田,以執(zhí)著的追求守護大國糧倉;張桂梅拖著病體,在大山深處堅守,點亮了無數(shù)女孩的求學夢想,用信念書寫師者仁心;黃文秀將青春與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生命詮釋初心。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名字,與“扁擔女孩”共享著同一種精神基因——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責任擔當,是“為天地立心”的赤誠情懷,更是“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倔強與執(zhí)著。
中國精神從來不是高懸云端的道德標尺,而是像劉燕這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在灶臺與書桌之間、在泥濘與星光之間,用日復一日的堅持、年復一年的堅守譜寫的生命之歌。當“嫦娥”探月的科技壯舉與扁擔挑夢的質(zhì)樸身影在時代圖景中交相輝映,我們看到,科技硬實力構(gòu)筑起民族騰飛的堅實骨架,而精神韌性則是支撐起整個民族屹立不倒的堅強脊梁。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扁擔女孩”的故事提醒著我們:生命的價值與重量,從不在于出身的高低,而在于能否以擔當為舟、以奮斗為槳,在時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這種在平凡中孕育偉大、在困境中堅守希望的精神品格,正是五千年中華文明賦予每個中國人最珍貴的精神行囊。當新時代青年既手握科技的鑰匙,又胸懷傳統(tǒng)的溫度,中國故事必將續(xù)寫更加壯麗輝煌的篇章。
(作者:徐瑩波,系媒體評論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