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走向自然,親近自然,重建與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鏈接,既是個體強身健體、悅心悅意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通過對自然美的沉浸式欣賞以及對國家山水人文的深刻體驗,喚醒內在的共情能力,孕育民族自豪感和對國家集體認同與責任感的通道。基于此,我們就需要講清楚自然界美在哪里以及如何通過自然美的欣賞、認知與體驗,繼而通達家國意識。其中有三個維度,可供進一步研究與思考。
天地生意與山水真性
天地生意,是我們觀照自然、審美自然的根性基礎。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是靜止的、機械的、僵死的,而是靈動的、有機的、演化的。這種不斷生成和演化的體征,意味著自然界像有生命的人一樣,有一個從創(chuàng)生、成長到最后走向消亡的過程。大到“滄海桑田”之變,小到自然界每一株花樹的存在,都要經歷從萌芽、抽枝、散葉、開花、結果到最后的零落成泥,這都是“時間性”的具體呈現(xiàn)。使這種“時間性”得以完成的前提,是蘊藏在自然萬物之中的蓬勃活力與勢能。它們得遇外緣條件的成熟,比如陽光雨露,形成一種生生不息和向外無止境的生命沖勁,一股造化的力量。這種力量,周而復始,使得每一粒種子都有破土而出的機會,每一朵野花都有爭相綻放的瞬間,每一塊土地都有頑強綿延的潛力。每當人們看到枯木逢春、老樹新芽、石間青苔、巖縫生花時,都會被其生命力折服。在自然界中,甚至一塊看似堅硬而無生命的石子,都要在四季輪轉和自然威力之下發(fā)生裂解與重組,獲得“新生”。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將這種造化的力量,視為一種“大德”。古語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在中國古人看來,生生之理,歸根曰“氣”。“氣”分陰陽,陰陽二氣的相互激蕩、相互磨合,是孕育和生養(yǎng)萬物的基礎,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股因“氣”的灌注而“不可形容”的活力、生機與真性,是一種“生命之真”。它使得自然界不至于單調,世界不至于枯竭,生命不至于斷流;使得鳶飛魚躍,淵然而深,活潑玲瓏,氣象萬千。放眼整個自然界,正因為這股力量的存在,即使同一座高山,也隨一年四季,展現(xiàn)出生物多樣、活力不一的氣象,給予人不同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正所謂“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不僅如此,這種“天地生意”也提示人們在走向自然、觀照自然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停留于物象之表,而要由表及里,從現(xiàn)象到本體,從外表到內質,領悟天地間的活意,捕捉蘊藏在自然萬物之中無盡的勢能和蓬勃的生命力,繼而與自我生命相合一,物我共振,感悟蒼生,敬畏生命。
培植想象與活躍感性
自然界的美,除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之外,自然物外表也在“光”和“風”的加持與作用下,以它奪目的色彩、悅耳的音響、盎然的身姿在形式上進一步牽引著人的審美感受。
身處在光影交錯和異彩紛呈的自然物象世界,第一個效能是培植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構成人類認知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連接已知和未知的橋梁。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它不僅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更是科學發(fā)現(xiàn)、技術革新的底層動力。生物學、生態(tài)學、環(huán)境科學、認知心理學,大量研究成果均已證明,自然界能夠以其獨特的聲、色、香、味、形等元素以及動態(tài)的演變過程,不斷浸潤和刺激人們的想象力,并使人們獲得某些創(chuàng)作的靈感。如當下盛行的“仿生設計”等理念,均與受到自然現(xiàn)象或自然規(guī)律的啟發(fā)有關。從生態(tài)美學的維度予以反思,自然界之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培植人們的想象力,首先離不開多變的自然現(xiàn)象。各式各樣的地形、地貌,豐富多彩的動物、植物,與我們熟知的日常生活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以其迷幻、新奇、復雜、反常等特點,拓展了聯(lián)想空間,突破了認知邊界,使大腦處在一種漫游或高速運轉的狀態(tài),讓人變得興奮。對于科學家、藝術家,這一點極為重要。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通過走向自然,結合實地考察,提出了進化論;法國畫家莫奈通過觀察干草堆和睡蓮的光影變化,創(chuàng)造出了模糊時空的視覺夢境,推動了印象主義畫派的發(fā)展;瑞士的班得瑞樂團穿梭在阿爾卑斯山谷,融入山林、溪流等自然音效,創(chuàng)作出最震撼人心的“自然元音”。
親近自然,第二個效能是從總體上活躍個人的感性思維。“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如果說想象力是認知活動的重要元素之一,那么感性思維則是對理性思維的一種有效補充。人作為一個健全的生命體,有血有肉,有情有性,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兩者缺一不可。理性思維主要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來認知,而感性思維,主要是依賴于感覺、直覺、情感以及個人的實地經驗來處理一些信息,它更重視人的主觀感受。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中提出,“理性知識和理性的思維活動的確是構成科學研究的主要部分,但并不是它的全部。直覺常給科學家以新的領悟,并使他們富有創(chuàng)造性。實際上,研究工作的理性部分如果得不到直覺的補充,將會是無用的”。
總之,活躍感性,培植想象力,強身健體,領悟天地生意,它既是自然界對于我們的饋贈,也是我們之所以提倡“自然美育”的重要學理依據(jù)。換言之,“自然美育”就是以自然界為載體,通過各種貼近大自然的方式,培育人的審美素養(yǎng)、生態(tài)倫理以及人文關懷,將大自然和山水視為精神啟蒙的場域,以美啟真,以美儲善。自然美育所獲得的美感經驗,不是冷冰冰的,而是直觀的、鮮活的、靈動的、自由的、有情有味的。尤其在當下社會,人居城市,遠離山川,整日忙碌,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之又少,思考問題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趨向于理性化和功利化。理性思維的過度植入,會造成感性思維和情感表達的日漸鈍化。在這種處境下,走向自然可能是健全人格、鍛煉體魄、釋放壓力、緩解疲勞、活躍感興,促進新陳代謝的較好選擇之一。
江山之助與家國意識
“自然美育”還可以激發(fā)一種濃厚的“戀土情結”和“家國意識”。人們由最初的走進自然,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獲得身心愉悅,因美生情,到后來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樹立強烈的國土意識和家園情懷,是當下“自然美育”與“家國意識”同構的重要思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當一個人對生我養(yǎng)我的這塊土地產生眷戀,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由衷的熱愛,那么由此產生的“愛國情懷”和“家國意識”才是扎實的,才是有“根脈”的。
“鄉(xiāng)土中國”概念的提出者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指出:“任何民族的生息繁殖都有其具體的生存空間。中華民族的家園坐落在亞洲東部,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太平洋西岸諸島,北有廣漠,東南是海,西南是山的這一片廣闊的大陸上。這片大陸四周有自然屏障,內部有結構完整的體系,形成一個地理單元。”在這一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之中,因地形、地貌的多元,坐落著無數(shù)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桃源勝境。所謂“五岳歸來不看山”,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衡山之秀,恒山之靜,嵩山之文,外加黃山之奇。雄奇險秀,應有盡有,人文薈萃,美不勝數(shù)。再以南北地理的景觀分異來看,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北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沙漠奇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景致;南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春色,亦有“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水鄉(xiāng)秋夜。于此,北方山水的雄壯與南方山水的秀潤相映成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成就了“駿馬秋風冀北”與“杏花春雨江南”的優(yōu)美意象。
自然之美與家國情懷的聯(lián)結,古人已為我們提供了諸多智慧。譬如,《禹貢》曾以山川定九州,酈道元《水經注》借水文而續(xù)寫文明脈絡。又如,中國的“江山”概念,更是被賦予雙重寓意,它既是自然地理意義上的山河疆域,也是國家政權的隱喻。宋代大儒程顥常對友人和弟子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古人常將家國理想和修身之道,寄托于山水之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中,儒家首倡“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以山水比德;道家重視“道法自然”和“逍遙于天地之間”,獲得生命的安頓。晉人“玄對山水”,陶淵明雖無心仕途,但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家國理想。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將山河破碎與個人命運交織,形成家國危殆的集體憂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作為“國寶”級繪畫作品,既是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的視覺盛宴,也是北宋士大夫“可游可居”的家國理想之投射。從許多流傳下來的山水畫、山水詩、山水文中,可以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大好山河之美,以及畫家和文人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尚小⒖赏?、可游、可居,既是中國古人理想山水之美,也是中國山水藝術的至高畫境。到今天,所謂的“巍峨昆侖”“萬里長江”“黃河母親”“錦繡山河”,它們早已沉淀為中國文化的地標,成為家國想象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自然血脈與文化記憶。人們對它們的熱愛,亦是對國家的一種赤誠與守護。
總之,在當代,要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自然美的探索與自然美育的實踐是不可或缺的。自然美育與家國理想、家國情懷、家國意識的深度融合,本質是通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沉浸式審美體驗來構建“我們是誰”的集體敘事,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生存智慧。山河的完整性與家國的存續(xù)同頻共振,自然景觀成為民族集體記憶和情感認同的載體之一。當一個人因想到黃山云海、蓬萊海市而歡喜,因了解到塞罕壩三代人將一片沙漠變?yōu)榫G洲而動容的時候,家國情懷、家國意識早已悄然從文化記憶直接升格為對文明永續(xù)的自覺擔當。這種美育范式,亦可為全球生態(tài)危機下的文化突圍提供中國方案。正如葉燮所說:“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間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見。”于此,山河遠闊,人間星河,無一不是美,無一不是情,共鑄泱泱華夏文明之新地標。今天,我們立根于祖國的大好河山,更應將愛國情懷和家國意識,注入對祖國山水的審美之中,注入對祖國江山的守護之中。
(作者:剛祥云,系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