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的青年與北京西城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覺醒年代”的青年與北京西城

2021年,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這部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而創(chuàng)作的歷史題材作品,把我們帶回百年前那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一批走在時代前沿的熱血青年形象躍然眼前。他們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心懷改造社會的熱忱,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決心開創(chuàng)一條使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解放、偉大復興的道路。北京西城,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重要傳播地之一、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孕育地之一、許多重大革命事件的發(fā)源地,正是覺醒年代的青年們出發(fā)的地方。

一、時代的覺醒: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為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提供了歷史條件

新思想為什么會萌芽,先進知識分子為什么會覺醒?這個問題應該放在中國歷史進程中來回答?;厥?/font>20世紀的前20年,中國在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論是經(jīng)過自下而上的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還是自上而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都不能改變中國根本的社會矛盾。即使是辛亥革命,也并沒有帶來人們所期待的真正的共和,中國陷入各派政治勢力互相傾軋、軍閥混戰(zhàn)的泥潭。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瓜分豆剖,內(nèi)有權力頻頻更迭明爭暗斗,廣大人民仍然生活在貧窮與黑暗之中。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中國結(jié)束了數(shù)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近現(xiàn)代工業(yè)和金融業(yè)開始產(chǎn)生,民族資產(chǎn)階級逐漸興起,生產(chǎn)力得到一定發(fā)展。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國人民的民主精神普遍高漲,國家的教育政策和民眾對教育的態(tài)度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不再僅僅強調(diào)忠君尊孔,而是與國家民族的興衰、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緊密聯(lián)系。北京西城,作為北洋政府首都的核心地區(qū),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承載地,也是銀行金融業(yè)和近代工商業(yè)的聚集地。清末民初,一大批新式學堂在西城地區(qū)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培養(yǎng)了一批初具新思想、關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青年知識分子。北京西城獨特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為新文化、新思潮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

二、思想的覺醒:新與舊的交替造就了一批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時代青年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次年改名《新青年》),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第一聲號角?!缎虑嗄辍返乃枷牒臀娘L既生氣勃勃,又鮮明潑辣,立即在知識界激起了熱烈反響。1917年春,陳獨秀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由上海遷到北京。

1918年1月,李大釗出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與陳獨秀并肩戰(zhàn)斗。值得一提的是,從1916年回京至1927年犧牲,李大釗這“黃金十年”在北京共住過8個地方,其中6處都在西城地區(qū)。特別是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與家人居住的石駙馬后宅35號(今西城區(qū)文華胡同24號),成為他在家鄉(xiāng)以外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住所。

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思想的吸引下,北大匯聚了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學者,新舊各種思潮在這里交匯碰撞,形成一種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隨即,以北京大學和《新青年》編輯部為大本營,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高一涵、錢玄同、劉半農(nóng)等倡導一批新文化的學者走到了一起。所謂志同而道合,他們身上有著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學貫中西之才,不僅飽讀詩書古籍,而且留學日本或歐美,接受世界最新思潮的熏陶,深知民主與科學的重要性。他們常懷憂國憂民之心,面對飽受欺凌、內(nèi)外交困的中國,渴望找到一條強國強民之路。他們擁有敢為人先之勇,敢于抨擊舊禮教、舊道德,率先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與頑固的保守派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們愿意做鐵屋子里率先覺醒的人,吶喊著沖向緊閉的大門。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新文化新思想從北大校園傳遍神州大地。這些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有許多就在西城居住、工作,而且常在琉璃廠、陶然亭、廣和居飯莊、東方飯店等地方聚會,與西城地區(qū)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lián)系。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錢玄同與陳獨秀在陶然亭賞雪聽琴、品酒暢談的場景,便是一種藝術化的真實寫照。

1912年魯迅進京在教育部任職,住在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的“藤花館”和“補樹書屋”,面對中國的現(xiàn)狀他感到悲哀與消沉,埋頭于鈔錄古碑中麻醉自己。1918年的一天,錢玄同來到“S會館”,勸說他為《新青年》寫點什么。魯迅在《吶喊》自序里記述了這段著名對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于是,魯迅由苦悶沉默轉(zhuǎn)變?yōu)閵^起戰(zhàn)斗,寫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開篇之作《狂人日記》,并“一發(fā)而不可收”,又相繼創(chuàng)作了《孔乙己》《藥》等大量小說與雜文,以他特有的“吶喊”為新文化運動助長聲威。

五四運動前后,先進知識分子們除在北京大學任職外,也在西城地區(qū)的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中國大學、法政專門學校、北高師附中兼職、任教或講演。西城各校學生也經(jīng)常到北京大學旁聽,如饑似渴地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新思想的種子很快就播撒到青年學生的心中。

在北大,涌現(xiàn)出新潮社、國民雜志社、新聞學研究會、哲學研究會、平民教育講演團等學術團體和帶有政治傾向的社團;在西城,少年中國學會、平民教育社、工學會、曙光社、少年學會等紛紛成立;在湖南,“二十八畫生”毛澤東發(fā)出《征友啟事》,成立了以改造中國為奮斗目標的新民學會;在天津,周恩來等發(fā)起成立覺悟社;在湖北,惲代英等發(fā)起成立互助社……眾多青年學子紛紛被喚醒,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擁護者、參加者和實踐者,自覺肩負起救國救民的歷史責任。新文化運動這場思想啟蒙運動就像一場帶著滾滾春雷的春雨,使一潭死水般的中國社會泛起了新的漣漪。

三、行動的覺醒:在五四運動的洗禮中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時代先鋒

正當人們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思考中國前途命運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了。人們?yōu)楣響?zhàn)勝強權而歡呼雀躍,寄希望于通過巴黎和會爭得與列強平等的地位。然而帝國主義國家完全忽視中國主權,拒絕中國代表團的合理要求,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強占的權益轉(zhuǎn)交給日本,使中國人民感到無比失望與憤怒。以此為導火索,五四運動爆發(fā)了。

在這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中,西城青年始終走在前列。5月3日晚,《京報》社長、新聞學研究會導師、國民雜志社顧問邵飄萍向各校學生代表報告中國外交失敗的經(jīng)過和原因。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進步團體工學會連夜組織學生進行游行籌備工作。4日下午,北高師的隊伍率先來到天安門前,該校學生跳入曹宅“火燒趙家樓”。參加示威游行的共13所學校,其中半數(shù)位于西城地區(qū)。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和女一中等15所女子學校未參加五四當天的游行,于一個月后沖出校門結(jié)隊游行,吹響了中國女性自我解放、反帝愛國的第一聲號角。國立蒙藏專門學校的學生不僅在榮耀先等的帶領下參加了游行,而且派人趕回家鄉(xiāng)歸綏(今呼和浩特)開展宣傳,發(fā)動當?shù)貙W生響應北京愛國運動。在五四運動中,西城青年面對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挺身而出,為推動中國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貢獻了重要力量!

近代以來,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威逼脅迫下,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人民多次進行反抗,但是從來沒有像這次如此堅決、大規(guī)模地表達憤怒與反抗,最終中國代表拒簽和約,完成了一次反抗帝國主義霸權的壯舉。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xiàn)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

四、理論的覺醒:李大釗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準備了條件

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洗禮,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重新思考國家的命運前途,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逐漸成為進步思想界的主流。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中,李大釗起著主要作用。李大釗在日本留學期間就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學說,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引起了李大釗的重視,他成為中國大地上舉起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旗幟的第一人,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1918年7月開始,李大釗先后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等文章,熱情地贊頌十月革命,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由此從一名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1919年9月、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第六號連續(xù)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做了相當完整的介紹和比較確切的闡釋。這篇文章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tǒng)的傳播階段。通過發(fā)表《再論問題與主義》等文章,李大釗批駁了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符合中國需要的深刻道理。

李大釗在學習研究馬克思理論的同時,進行了積極傳播與實踐。他把對青年的教誨稱為“點種”,在他們中間播種下馬克思主義的火種。他在北京大學開設唯物史觀、史學思想史、現(xiàn)代政治、“社會問題”演習課、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課程;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講授社會學和女權運動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思想;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開設史學思想史;在朝陽大學講授社會學、史學思想史;在中國大學開設唯物史觀研究、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現(xiàn)代政治等課程。李大釗不僅參加北京大學組織的演講和講座,還應邀赴天津、上海、武漢等地發(fā)表演講,把馬克思主義帶到全國各地。五四運動前后,李大釗參與發(fā)起成立了少年中國學會、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等社團,親自支持、指導和影響的社團有新潮社、工讀互助團、工學會、覺悟社、曙光社、人道社等等,培養(yǎng)了一批思想進步的優(yōu)秀青年。

1920年2月,李大釗在護送陳獨秀秘密離京的途中,商議了在中國成立共產(chǎn)黨組織的問題,隨后二人在北京和上海分別籌建中國共產(chǎn)黨,史稱“南陳北李,相約建黨”。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中國最早的比較系統(tǒng)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團體。研究會初期會員以北京大學學生為主,后會員遍布全國,發(fā)展到二三百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繆伯英、蒙藏學校的榮耀先、鐵路管理學校畢業(yè)生游天洋等人都參加了研究會的活動。研究會是李大釗把“愿意研究馬氏學說”的人聯(lián)合起來的最初嘗試,為北京和北方地區(qū)中共組織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

同年秋,李大釗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chǎn)黨組織。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宣告成立。中國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在這個過程中,李大釗不遺余力地宣傳與實踐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五、道路的覺醒:進步知識分子從思想覺醒到選擇馬克思主義道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

覺醒年代的青年們,他們有的曾攜手同路而行,然而卻在半途分道揚鑣。有的開始信奉著不同的主義,但隨著探索與實踐,對自己的追求與信仰有了越來越清楚的認識,最終都走上了馬克思主義道路。

對于社會主義,青年們并非一開始就有著明確的判斷和一致的認識。他們表示“不安于現(xiàn)在的生活,想著另創(chuàng)一種新生活;不滿于現(xiàn)在的社會,想著另創(chuàng)一種新社會。”但如何另創(chuàng)新生活、新社會,還沒有明確的主張。他們對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猶如“隔著紗窗看曉霧”,對于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流派都有“無限的興味”,還分不清它們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界限。青年們通過組建社團、創(chuàng)刊辦報、走向社會,認識各種“主義”,并且探索改造中國社會的途徑。這些探索與實踐或長或短,或停滯或分化,其中工讀互助團和少年中國學會非常具有代表性。

《覺醒年代》對北京工讀互助團給予了濃墨重彩的再現(xiàn)。北京工讀互助團是少年中國學會的發(fā)起人之一王光祈倡議成立的,得到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周作人等一批社會知名人士的支持,一時產(chǎn)生很大影響。青年學生們抱著“工讀主義”的思想,實行“人人作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新生活”。從1919年底至1920年初,陸續(xù)成立了4個組。其中第三組也被稱為“女子工讀互助團”,是由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女生發(fā)起成立的,繆伯英為參加互助團還將畢業(yè)時間推遲了一年。她們在讀書之余,從事縫紉、織襪、刺繡等工作,是幾個組里堅持時間最長的一個。但由于這種關起門來的試驗脫離社會實際,團員們又缺乏勞動和經(jīng)營的技能,互助團半年之后便煙消云散。大家認識到,在舊的社會制度沒有根本改變以前,新的生活試驗是不可能成功的,從此放棄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幻想。

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出現(xiàn)的歷史最久、會員最多、分布最廣、分化也最明顯的一個社團。1918年6月30日,少年中國學會籌備會議在南城盆兒胡同路西的岳云別墅召開。1919年7月1日,在后王公廠回回營(今鬧市口大街南段)陳愚生家中正式成立少年中國學會,發(fā)起者為王光祈、李大釗、陳愚生等7人。學會以“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chuàng)造‘少年中國’”為宗旨,以“奮斗”“實踐”“堅忍”“儉樸”為信條,編輯《少年中國》《少年世界》等會刊。學會共存在6年時間,會員前后達到約120人,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和歐洲、日本、南洋等地。少年中國學會自成立之初,一直存在著是否要介入政治、標明一種“主義”的爭論。一部分會員以王光祈為代表,進行空想社會主義試驗,走改良主義的道路;更多的會員則反對參加政治活動,主張通過教育與實業(yè)來改造中國;還有一部分會員在李大釗的引領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和宣傳。這種分歧在1921年的南京年會上出現(xiàn)了激化。此后會員逐漸分化,有的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如李大釗、毛澤東、張聞天、趙世炎、鄧中夏、黃日葵、高君宇等;有的成為國家主義派骨干分子,如曾琦、李璜、左舜生等;有的成為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詩人等,如楊鐘健、舒新城、朱自清、宗白華等。

從這兩個社團的興衰可以看出,最初時代青年們擁有著相似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但對于如何實現(xiàn)社會的改造有著不同的認識。隨著時代發(fā)展與力行實踐,他們的思想也發(fā)生變化,做出了不同選擇。他們中的一部分經(jīng)過反復比較、推求、論爭、判斷,看到這些思潮都無法徹底改變中國社會的現(xiàn)狀,從而與抱著不同“主義”的人分道揚鑣,最終共同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并為之奮斗終生。

共同的信仰將這些最初的馬克思主義者逐漸聚在了一起。在他們尋找正確方向的路途中,北京西城是重要的一站。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毛澤東第二次來到北京,居住在福佑寺(今北長街20號)。其間他自辦“平民通信社”,在湖南會館舉行驅(qū)張大會,開展驅(qū)逐軍閥張敬堯運動。這幾個月,是他思想發(fā)生很大變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李大釗、鄧中夏、何孟雄、羅章龍等人的影響下,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越來越濃,熱切地搜集閱讀了大量有關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書刊,為他向馬克思主義者轉(zhuǎn)變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后來毛澤東回顧這次北京之行時說:“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五四運動后,周恩來在天津發(fā)起成立覺悟社,領導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在李大釗的建議下,1920年8月16日,周恩來帶領鄧穎超、劉清揚等天津覺悟社成員到京,邀請少年中國學會、人道社、曙光社、工讀互助團在陶然亭慈悲庵召開聯(lián)席會。五團體討論決定聯(lián)合起來成立一個“改造聯(lián)合”的組織,以促進各進步團體的統(tǒng)一,并發(fā)表《改造聯(lián)合宣言》“我們集合在‘改造’赤旗下的青年”,要“組織一個打破一切界限的聯(lián)合”。這里強調(diào)的“主義”和“赤旗”,不是各種學術思潮與流派,更不是無政府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十月革命的旗幟。

高君宇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黨員和北京團組織領導人,他與北京西城有著不解之緣。五四前后,他與鄧中夏一起擔任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骨干和領導,和張國燾等負責組織西城、南城的講演活動。1920年,他結(jié)識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石評梅。石評梅畢業(yè)后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任教,同時也是一名進步作家。在他們的通信中,高君宇表示已經(jīng)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要為改造社會而奮斗。他長年為革命事業(yè)南北奔走,忽視了身體健康。1925年3月,他在組織召開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患闌尾炎,因未及時就醫(yī)而去世。按照他的遺愿,人們把他安葬在陶然亭湖畔。三年后,石評梅也在無限哀思中病逝,被葬在高君宇墓旁。今天,高石之墓成為后人紀念先烈、學史明志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城地區(qū)也是趙世炎思想啟蒙、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他于1915年考入北高師附中,居住在宣武門外后鐵廠胡同的敘府會館。受《新青年》影響,他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經(jīng)李大釗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并在附中仿效少年中國學會成立少年學會,創(chuàng)辦會刊《少年》。1919年7月中學畢業(yè)后,他投入到宣傳工讀主義的實踐中。在李大釗的幫助下,他參加工讀運動的動機和目的逐漸明確起來,改變了過去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想法。1920年春,他赴法國勤工儉學,逐漸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繆伯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位女黨員,她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讀書時,就經(jīng)常到北京大學旁聽李大釗的課程,參加了女子工讀互助團。1920年,繆伯英參加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不僅自己孜孜不倦地學習馬克思主義,還經(jīng)常把馬克思主義書籍帶回女高師,介紹給同學們。11月,她加入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后被吸收到北京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為第一名女團員和女黨員。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她成為西城支部的第一任書記。

除此以外,我們耳熟能詳?shù)母锩哙囍邢?、何孟雄、陳喬年、多松年、烏蘭夫、郭隆真、王復生、楊秀峰、張秀巖、鄭振鐸等等,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時期都曾在北京西城求學或從事革命事業(yè),留下了珍貴的紅色印記。李大釗與無數(shù)革命者播撒的火種,在西城、在北京、在全中國成為燎原之勢,帶領人民走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六、“覺醒年代”的西城:在黨的創(chuàng)建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京西城,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見證了一批早期共產(chǎn)黨員的覺醒成長,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籌備醞釀,在黨的創(chuàng)建歷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赝倌曛爸袊伯a(chǎn)黨建立的歷史起點,總結(jié)起來,“覺醒年代”的北京西城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覺醒年代”的北京西城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重要傳播地之一。從清末到民國建立,北京西城一直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聚集區(qū),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營造了獨特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主要代表人物與西城地區(q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特別是李大釗長期在西城居住,他率先高高舉起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旗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tǒng)的傳播階段。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一批思想活躍的進步青年以北高師、女高師等學校為中心,組建社團、創(chuàng)刊辦報,他們以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為己任,介紹、傳播和研究國外的各種新思潮,探索改造中國社會的途徑和方案,為中共北京早期組織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思想和輿論氛圍。

(二)“覺醒年代”的北京西城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李大釗在西城居住期間,在建立黨組織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1920年2月,李大釗與陳獨秀“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決定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醞釀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次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中國最早的比較系統(tǒng)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團體。10月,北京共產(chǎn)黨小組正式成立,年底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北京支部。女高師的繆伯英參加了北京共產(chǎn)黨小組,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位女黨員。1921年黨的一大召開后,中共北京地委成立。西城地區(qū)從只有一個支部不斷發(fā)展壯大,先后成立了中共北京師范大學支部、中共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支部、中共中國大學支部、中共北京國立工業(yè)大學支部、中共西直門火車站支部、中共北京蒙藏學校支部等基層組織,其中蒙藏學校支部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支部。一批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挽救中國方略的比較和選擇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青年毛澤東、周恩來、高君宇、趙世炎等都曾經(jīng)在西城開展革命活動,逐漸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三)“覺醒年代”的北京西城集中體現(xiàn)了偉大建黨精神。

從五四運動開始,西城就是許多重大革命事件的發(fā)源地和見證地,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斗爭貫穿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批又一批的共產(chǎn)黨員為了中國人民不再受欺凌,中華民族不再受壓迫,在北京西城這片熱土上下求索。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實現(xiàn)第一次合作,西城民眾積極參加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英勇就義,標志北方地區(qū)革命形勢進入低潮。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統(tǒng)治下,黨在西城地區(qū)仍然頑強地保存著力量。一二九運動中,愛國學生的抗日怒火首先在北京西城地區(qū)點燃,并迅速在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1937年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地下黨員在西城演繹了真實的“潛伏”故事。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北平西城各階層民眾,積極開展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內(nèi)戰(zhàn)、獨裁、賣國政策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北平第二條戰(zhàn)線的重要力量。黨在西城領導的革命斗爭歷史,充分體現(xiàn)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同時也留下了北京西城獨特的紅色文化基因。

七、回首百年前的覺醒,感悟黨的初心與踐行新時代的使命

今天,當我們回望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起點,在同一片熱土上,同一個空間中,我們與覺醒年代的青年們比肩而立,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的溫度與力量,深刻地理解了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

為了充分挖掘利用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百年智慧與力量,使之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西城區(qū)對區(qū)域內(nèi)現(xiàn)存紅色遺跡遺址做了大量調(diào)查研究、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工作。一是保護提升。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按照北京市委關于加強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保護傳承利用的部署要求,西城黨史工作辦公室在相關部門的指導配合下,對西城區(qū)紅色遺跡遺址進行系統(tǒng)梳理,對北京李大釗舊居、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舊址、國立蒙藏學校舊址、京報館舊址、陶然亭慈悲庵、高君宇烈士墓等處舊址進行保護提升,如實再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場景。另在毛澤東第二次來京居住地舊址、李大釗犧牲地舊址等處立牌存念,展示其歷史作用和獨特價值。二是設立展陳。在李大釗舊居設立《播火者——李大釗革命思想與實踐》專題展,在京報館舊址設立《京報與京報館》《邵飄萍生平事跡百年紅色報刊專題展,在慈悲庵設立《先驅(qū)者的奮斗——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 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舊址設計制作《她們,從這里出發(fā)——北京革命運動中的女高師》專題展等等,實地與展陳相結(jié)合,吸引讀者走進舊址,沉浸式重溫“覺醒年代”。三是線路體驗。2021年6月,中共北京市西城區(qū)委宣傳部、西城區(qū)文化和旅游局、西城區(qū)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精選區(qū)境內(nèi)29處紅色點位,繪制北京市西城區(qū)“初心之旅”紅色地圖,設計了“播火之路、愛國覺醒、報業(yè)先鋒、紅色學校、故居尋蹤”等5條體驗線路,配合各點位線路特點,開設VR展廳和微課堂,組織黨員干部追尋先驅(qū)足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精神血脈,增強歷史自信。

行程萬里,初心如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發(fā)掘紅色資源、研究黨的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我們將繼續(xù)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指出的“要高度重視修史修志”“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用好歷史教科書,講好黨史必修課,有史料更要有挖掘、有史實更要有故事、有史觀更要有轉(zhuǎn)化、有平臺更要搭舞臺,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青少年,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汲取經(jīng)驗智慧,匯聚精神力量,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提供有力支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jié)奮斗。

 

責任編輯:肖迪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