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趨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統(tǒng)籌謀劃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構建起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鞏固和拓展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以專題形式系統(tǒng)闡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全面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該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專題形式納入其中,深刻凸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要“保護傳承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新時代新征程,要在深化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以中華民族大團結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
一、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體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厚度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歷史。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始終把大一統(tǒng)看作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秉承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篤誠信念,以深謀遠慮和勤勞團結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構建起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從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的視角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根脈和魂脈,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的邏輯奧秘。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思想成果,不僅囊括了新時代黨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思想精髓,更匯聚了百余年來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智慧,貫通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悠遠歷史文脈?!毒V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進行謀篇布局,充分彰顯了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百川匯流而共同熔鑄的歷史整體性和文化主體性,為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凝聚民族團結進步力量提供了權威理論指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guī)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以《綱要》學習為契機凝聚強國復興力量,要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fā)展大趨勢,準確認識和把握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的客觀事實和必然邏輯,真正掌握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宣傳教育,引導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提高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fā)展格局,精準宣介中華民族歷史,講好中華民族故事,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切實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自信、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
二、聚焦馬克思主義思想富礦,洞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深度
理論是意識形態(tài)的基石,一個民族要真正引領時代發(fā)展,就一刻不能脫離科學理論思維的指引。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意識形態(tài)產生、發(fā)展和作用的本質規(guī)律,強調意識形態(tài)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具有重要作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闊征程中,黨著眼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把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天下大同”等思想元素相結合,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理念,為不斷鞏固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凝聚了強大民族向心力。具體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重從歷史記憶、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民族精神等維度構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二者的理論契合點在于緊密遵循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尤其是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意識形態(tài)與精神生產、世界歷史與精神交往等重要思想觀點?!毒V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賦予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更寬廣的文明維度,是我們黨堅持“兩個結合”,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的理論自覺,極大展現出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時俱進、守正創(chuàng)新的品格和廣納博采、兼收并蓄的氣象。
理論研究越深入,對意識形態(tài)的支撐就越堅強有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自身獨特的歷史,解析中華民族的歷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論。”以《綱要》學習為契機凝聚強國復興力量,要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注重從百余年來黨的民族工作重大實踐成就和理論成果中汲取養(yǎng)分,不斷推出扎根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準確解讀中國實踐、系統(tǒng)回答中國問題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要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全面闡釋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重大影響,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與發(fā)展的壯闊歷程與經驗啟示,構建系統(tǒng)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科學解答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從哪里來、向哪里去的時代之問。要發(fā)揮理論智庫的支撐作用,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推動中外學術界、民間團體交流互動,合力攻關解決中國化時代化民族理論的發(fā)展問題,加快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完備史料體系、自主話語體系和科學理論體系。
三、放眼世界文化激蕩新態(tài)勢,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高度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放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普遍面臨著建設多民族現代國家的使命任務。特別是隨著世界文化、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格局和演進態(tài)勢變化,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不斷抬頭,文明沖突、文明優(yōu)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有些國家的民族問題愈演愈烈,部分地區(qū)甚至由于民族矛盾戰(zhàn)亂不斷,這些問題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以深刻警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的,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深刻互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字里行間充盈著濃郁的文化味、熾熱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思想旗幟。《綱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站在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對實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提振全民族精氣神具有強大凝聚作用。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要賦予所有改革發(fā)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要堅持開放包容,善用“人類知識的總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養(yǎng)分,積極探索民族矛盾糾紛調和機制,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交融創(chuàng)新,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為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注入文化新動能。要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視以及利用民族、宗教等問題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污蔑抹黑、遏制打壓的行徑,防范和打擊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暴力恐怖、民族分裂等活動,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理解認同,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簡介:白茂峰,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歐惠琛,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