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根據(jù)組織安排,我作為選調(diào)生赴安徽省金寨縣參加為期兩年的幫扶工作。此時我參加工作尚不足兩個月。作為“三門干部”中的一員,家門、校門、單位門“無縫銜接”的經(jīng)歷曾讓我缺少實踐鍛煉,更不懂基層工作。直到深入基層、踏上泥土、接觸群眾,我的成長之路才逐漸清晰起來。
不忘初心,肩負使命
幫扶初期,從學校到部委、再到基層,連續(xù)快速的身份變化讓我略感疲憊與迷茫。只身一人、遠在他鄉(xiāng),同事無心的一句玩笑、群眾隨意的一句嘀咕都會讓我琢磨半天,擔心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有失誤、在待人接物上有疏漏。一次情緒不佳時,我來到縣城公園,借散步排解煩惱。公園內(nèi),享受暖陽的大爺微微瞇眼嘴角上翹,和男友牽手的女孩露出甜甜一笑,孩子們追逐嬉戲傳來陣陣歡笑??粗麄?,我心中涌出一股強烈的使命感——為了群眾的笑容而奮斗,這不正是我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應(yīng)當肩負的職責嗎?想到此處,心結(jié)頓開。面對種種迷茫困惑,只要始終牢記黨員的初心使命,心胸就開闊了,站位就高了,工作就有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擺脫書生氣,有了鄉(xiāng)土味
首次下村,我像個局外人。一邊是村干部和群眾用方言交流有說有笑,另一邊是我聽得一頭霧水、坐立難安;村干部開展工作時,我試著說出自己的想法,村民們頻頻搖頭,紛紛調(diào)侃我是讀書人,講話文縐縐。我開始反思,怎樣才能擺脫書生氣、更加接地氣。后來,每次下村走訪,只要干部群眾聚在一起講方言、聊工作,我就跟著“磨耳朵”。聽不懂時,就請村干部用普通話幫我“翻譯”,并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錄好當?shù)爻S玫姆窖再嫡Z和表達方式。在工作中,我戒掉場面話,講出大白話,試著模仿方言語氣,努力讓口音帶著鄉(xiāng)土味。隨著我對村內(nèi)21個居民組的家長里短越來越熟悉,我同當?shù)馗刹咳罕姷木嚯x也越來越近。
轉(zhuǎn)變工作方法,把群眾當“家人”
2024年3月,我被抽調(diào)至鎮(zhèn)拆遷辦,參與老舊小區(qū)房屋拆遷工作。工作之初,我積極開展政策宣講,但反響不佳,群眾搬遷積極性一直不高。一次與群眾交流時,我一如既往地講起此次補償待遇如何優(yōu)厚、安置房源位置如何優(yōu)越,群眾情緒激動地向我傾訴:“你們不懂,對我們來說,要拆的地方是家啊!”聞聽此言,我深感自責和羞愧,意識到做群眾工作絕不能忽視一個“情”字,更不能只算經(jīng)濟賬,而是要設(shè)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把簡單生硬的說明轉(zhuǎn)變?yōu)樯钊肴诵牡闹v解。此后,我改變工作方法,開始把拆遷現(xiàn)場當“家”,把搬遷群眾當“家人”,沒事兒就拉幾句家常,有活兒就搭把手幫忙……群眾逐漸配合起來。通過動員鎮(zhèn)上青年成立志愿搬家小隊幫助群眾搬家,為孤寡老人提供辦理手續(xù)和接送服務(wù),我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并在其他同事的配合下提前圓滿完成了108戶的拆遷任務(wù)。
接下來的幫扶時間里,我將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繼續(xù)與民同行、為民解憂,把工作的點滴融入自己的“星辰大海”,讓奮斗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交出修好基層這門課的合格答卷。
(來源:《旗幟》2024年第12期;作者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資福利司四級主任科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