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間有個刑部主事叫茹太素,有一年給皇帝報總結,寫了一萬六千多字。洪武皇帝朱元璋可不是南朝后主喜歡舞文弄墨,他乃是馬上奪得天下的正宗一介武夫,面對這長篇報告,無明業(yè)火上天入地,痛斥茹太素“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明確表示“朕甚厭之”。皇上一發(fā)怒,后果很嚴重,當時傳旨,把茹太素拖出去暴打一頓。洪武皇帝打大臣很常見,但是因為總結報告寫得長而挨打,茹太素也算是鳳毛麟角者矣!
工作原因,每到年底,總會看到不少單位和部門寫的總結,這些總結里就有不少像茹太素的手筆,洋洋灑灑,“日試萬言”,不管別人看得煩不煩、累不累。有時候明明一兩段話就能說清楚的事,非得穿靴戴帽、開膛注水——成效不夠,案例來湊;案例不夠,反響來湊。反正是群蟻排衙,非要整出一大篇來,讓人讀來頭暈眼花。最可氣的是因為注水太多,把原本應有的思想觀點、成效表述沖淡,淘盡黃沙只見一地雞毛。這樣的總結報告,還有什么意義呢?
當然,個別同志寫總結,確確實實并不考慮意義。把去年的版本找出來,在原有框架結構內(nèi),編一些數(shù)據(jù)、換兩個項目,滿目青紅多熟悉,似曾相識燕歸來。我甚至看到過一篇總結報告,落款竟然還是前一年的時間!可見,總結報告寫得長只是小毛病,立意舊方為大問題。如此敷衍了事,反映了某些同志對總結工作不重視——我就聽某同志講,工作干好就行了,寫總結純屬應付公事,“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對付一下足矣!這種認識,實在有失偏頗。在這種錯誤認識指導下寫出來的總結報告,背棄了做工作總結的初衷,既沒有對過去工作的系統(tǒng)盤點,更缺乏對未來工作的科學謀劃。毫無經(jīng)緯的總結,就這樣成為形式主義的重災區(qū)。
實際上,會不會寫總結,確實反映著一個干部的理論素養(yǎng)、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有理論思維的干部,寫總結決不流于表面,而是帶有深層思考;有政治修養(yǎng)的干部,寫總結一定有站位、有大局觀,“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工作能力強的干部,總結寫出來必然主次分明,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也看過一些好的總結報告,無不是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成效明白、案例典型,整篇報告有物、有聲、有色,讓人一目了然、望而生喜。
一篇總結報告,背后凝練的是思路舉措,是成效體會,是對工作規(guī)律的正反兩方面思考。歲末年初又到了寫總結的時候,希望大家認真回顧上一年工作,通過“行文簡淺顯”,反映“做事誠平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