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資源支撐。為充分利用好文化遺產資源,讓更多價值闡釋成果發(fā)揮思政育人核心作用,我們需要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的重要論述中凝練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探討文化遺產及其價值闡釋成果服務思政工作的有效路徑,從而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思政教育使命。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的重要論述,挖掘思政教育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的文物保護項目,已經成為中國文物保護經典案例,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fā)表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實踐與理論,是大思政課的極好素材,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我們要進一步解讀和闡釋文化遺產價值中的“中華基因”,樹立文化自信、增強紅色底色、拓寬文明視野,為思政課鑄魂育人深扎“力量根基”。
從文化遺產中培養(yǎng)愛國自信的精神品質。“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大漠孤煙、江南細雨,總讓人思接千載、心馳神往;黃河九曲、長江奔流,總讓人心潮澎湃、豪情滿懷。良渚、二里頭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傳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寶,國家版本館的文脈賡續(xù)……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2024年元旦前夕,習近平主席發(fā)表新年賀詞,深情贊美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極大激發(fā)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無不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光芒,利用學生身邊所熟悉的自然環(huán)境、鄉(xiāng)土知識和歷史文化遺產開展愛國教育,因事而化塑造他們的鄉(xiāng)土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廣大青年愛國情感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調研時,高度贊揚“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指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等,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因此,從文化遺產及其價值闡釋中,廣大青年能夠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yǎng)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赤子之心。
從文化遺產中培育思政課紅色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回顧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命題。2021年6月25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顯時代特色,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陜西延安、河南林州紅旗渠和安陽殷墟,分別是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在陜西延安革命紀念地前,他深情感嘆延安革命舊址“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次來都溫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啟示”,要求“管理好、研究好,結合現(xiàn)實講好楊家?guī)X的故事、講好黨的七大的故事”。見證了黨和國家奮斗史的革命文化遺產,為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為打牢思政教育紅色底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庫。
從文化遺產中涵養(yǎng)文明交流互鑒的格局視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他還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向世界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培育具備全球視野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情懷的時代新人,是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與使命。通過對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與闡釋,既能夠體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能夠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思想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為思政教育帶來更加廣闊的世界眼光和更加深邃的歷史視野。
代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遺產,都是開展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應加強科學保護、開展系統(tǒng)研究、打造精品展陳、強化教育功能,做好新時代思政教育。
探索文化遺產價值挖掘成果服務思政教育的路徑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時代背景下,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深入探索文化遺產價值挖掘成果服務高質量思政工作的有效路徑。
堅定文化自信,構建文化遺產價值理論和闡釋體系。文化遺產的價值需要多學科手段來認知、闡釋、保護和弘揚,但是目前學界對文化遺產價值的基本問題研究不足,往往存在將復雜多樣的價值問題簡單化,不少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存在不恰當之處,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能力有待提高,因此亟須深入開展理論研究。關于文物和文化遺產價值的表述多有變化,如2015年出版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認為文物古跡的價值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而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則表述為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價值概念的變化反映新時代對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要求。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強調了“挖掘價值”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要求更好地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融入生活、服務人民。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我們應把握歷史機遇,在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系統(tǒng)挖掘、闡釋文化遺產資料蘊含的中華文明精神特質和發(fā)展形態(tài)等各類價值,使之成為闡明中國道路深厚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載體,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鮮活的案例與資源。
秉持開放包容,利用文化遺產價值挖掘成果講好中國故事。近年來,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的持續(xù)開展,取得一批優(yōu)秀價值挖掘成果,我們應秉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積極利用這些研究成果在思政工作中講好中國故事。秉持開放包容,外來技術與文化在中國發(fā)展時,中華民族有足夠的創(chuàng)造力、包容性賦予其新生力量。這也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歷史的視角,提出適用不同階段或領域國家治理的張弛有度、進退有序并兼顧公平與效率的舉措。這些研究成果詮釋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連續(xù)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質,是思政教育講好中國故事的最好素材。
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打造多元形式的“文化遺產+”思政工作矩陣。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推動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實現(xiàn)“三全育人”目標,需要守正創(chuàng)新,在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的基礎上,更好利用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化公園等社會大課堂,打造多元形式的“文化遺產+”思政工作矩陣,形成高水平思政教育體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例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培養(yǎng)的全過程,堅持、完善“支部建在考古隊上”做法,完善學生工作隊伍建設,夯實基礎性學生工作,著力打造院系特色品牌項目,統(tǒng)籌思政教育、專業(yè)教育、實踐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為一體,結合專業(yè)特點和學科優(yōu)勢,以“時代楷模柴生芳”聯(lián)合黨支部、“最美奮斗者”樊錦詩文物保護青年志愿團為依托開展系列活動,深化理想信念和形勢政策教育,努力保障學生全面成才發(fā)展,以豐富扎實的成果回應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青年的殷切期盼,已經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要讓思政育人更加接地氣,讓傳統(tǒng)文化在實踐中扎牢根基。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鑄魂
習近平文化思想深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藏豐富的育人理念與思想資源,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開拓以文育人的新局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不斷提升針對性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國之大事,始終將挖掘價值視作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文化基石,將文化遺產作為“大思政課”的重要陣地,是文化遺產彰顯時代價值的重要維度。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黨創(chuàng)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文化情懷,關心關懷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考古人的殷殷囑托,也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發(fā)揮文化遺產在思政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努力培養(yǎng)出更多的中華遺產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闡釋者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擔負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希望和重任。
(作者分別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組織員、助理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