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土地日|聽,這片土地上的“稻香夢” 視頻來源:新華社音視頻部
2024年6月25日是第34個全國土地日,活動主題是“節(jié)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各地紛紛開展“耕地保護進萬村”等各類線上線下活動,倡導全社會樹立節(jié)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意識,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堅守耕地紅線,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離不開耕地質量這個“關鍵變量”。“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飯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創(chuàng)造新輝煌,實現量和質的“雙提升”,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據報道,到2022年底,全國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我國19.18億畝耕地的一半以上,穩(wěn)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2023年又新建和改造提升了8611萬畝。從全國看,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一至兩成,節(jié)本增效500多元。
提升耕地地力,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耕地質量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對癥開方、久久為功。 健康耕層是農田地力提升的關鍵因素。耕地質量建設要聚焦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基礎地力提升、新品種開發(fā)及其增產潛力挖掘、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等環(huán)節(jié),綜合考慮作物產量和環(huán)境效應,提高土壤蓄納和穩(wěn)定供應養(yǎng)分能力。要推行輪作模式,實行種養(yǎng)結合、分類施策,防止耕地退化,促進地力穩(wěn)步提升。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要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據報道,從2023年起,全國年均將改造提升3500萬畝高標準農田。通過改造提升,解決已建高標準農田設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設標準低等問題,進一步提高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地力水平。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平均耕地質量可提高約1個等級,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20%,許多農田達到“一季千斤、兩季噸糧”。近年來,湖北省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實施科學施肥與節(jié)水農業(yè),耕地質量等級連續(xù)五年提升,達4.49,高于國家平均水平0.27個等級,有力支撐了全省糧食增產增收。
創(chuàng)新多元投入模式,夯實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保障。高標準農田“高”起來,資金投入不可或缺。據計算,建成一畝高標準農田需要投入1500到3000元不等,如果全部來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項目建設資金,財政壓力較大。要在強化財政資金保障的同時,推動建設模式和融資機制創(chuàng)新,構建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模式。要尊重農民意愿,算好高標準農田的增產賬、增收賬、增效賬“三本賬”,讓廣大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更好激發(fā)農民參與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湖北財政錨定支持59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目標任務,扛牢扛穩(wěn)地方財政投入的主要責任,多方籌資近34億元,為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展現財政新的擔當作為。據報道,截至2023年10月底,湖北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600余萬畝,占59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的77.5%。
加強耕地管護,發(fā)揮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益。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必須抓好全過程質量管理。按照項目化管理方式,根據建設特點,進一步細化實化項目前期工作、投資申報、項目下達、組織實施、竣工驗收、監(jiān)督管理等制度,促進高標準農田項目質量提升。高標準農田建好的同時還要用好、管好,這也是確保工程設施長期發(fā)揮效益的關鍵。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壓實管護責任,做到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
人不負耕地,耕地定不負人。只要我們不斷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扎好長效運營“籬笆”,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真正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的現代化良田,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就一定能確保糧食在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yōu),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來源:宣講家網)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委宣傳部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