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達生》篇提到兩個人,一個叫單豹,“養(yǎng)其內而虎食其外”;一個叫張毅,“養(yǎng)其外而病攻其內”。最后,二人皆不得善終。之所以不得善終,因為兩個人都“不鞭其后”,也就是不會補“短板”。在莊子看來,補“短板”很重要。善“養(yǎng)內”者,還需借助外力“打虎”;善“養(yǎng)外”者,更要練好內功“防病”。
這則寓言,讀來很有啟發(fā)。“內”代表修身養(yǎng)性,“外”代表溝通協調。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假如一個人只注重“養(yǎng)內”而不重視“養(yǎng)外”,則可能會在開拓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方面辦法不多。干事創(chuàng)業(yè),肯定會遇到不少難題,這些難題就好比“攔路虎”;解決這些“攔路虎”,僅憑一己之力往往是不夠的,需要八方溝通、四面協調。假如你溝通協調能力不足、尋不來其他部門的合作,就難免在這些“攔路虎”跟前拊膺長嘆、一籌莫展,那時候再念修身秘訣也沒用,只能像單豹那樣以身飼“虎”、在問題面前認栽。
反過來,只注重“養(yǎng)外”而不重視“養(yǎng)內”,就有可能因為慧眼不具、意志不堅被人圍獵。以前多曾聽到一些干部,也像張毅那樣“高門懸簿無不趨”,朋友多,路子廣,工作中頗能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就是因為“座上客常滿,樽前酒不空”,在呼朋喚友迎來送往中,被“糖衣炮彈”擊中落馬。莊子講“病攻其內”,這話一點兒也不假。“糖衣炮彈”看似從外面飛來,根源還是因為修身功夫不夠、門戶扎得不緊。俗話說“籬牢犬不入”,修齊治平,修身是第一順序。
所以說為人處事,要內外兼修、不可偏狹。而要做到內外兼修,最重要的是補“短板”。每個人先天性格不同,比如我們評價干部,說張三有“書卷氣”、李四有“豪杰氣”,這兩種氣,反映了張三李四不同的稟賦特點。兩個人,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需要見賢思齊、互相學習:張三要學李四不拘一格、敢為人先、擔當作為;李四要學張三有理想、有操守、有專業(yè)素養(yǎng)。補“短板”、強弱項,張三李四,都會因此有進步、有成長。
當然,強調“補短”,并非反對“取長”。白居易有兩句詩:“不唯鞭其后,亦要軛其先。”這“軛”可不是“扼”,而是使用、駕馭的意思。“軛其先”,就是取長,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挽弓當挽強,用人當用長。如梁山泊派遣執(zhí)事,李逵勇猛,就用來沖鋒陷陣;柴進有運營莊園的經驗,就讓他掌管錢糧。各單位用人,宜允執(zhí)兩端,既督促員工補足“短板”,又發(fā)揮員工自身優(yōu)勢,爭先恐后,人盡其才,傳幫帶,比趕超,那才是推進事業(yè)發(fā)展應有的火熱局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