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傳承:抗美援朝精神歷久彌新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集安市今年新建了一條“音樂公路”。
這條385米長的公路路面上,有工藝切割的特定序列凹槽,當汽車以35公里至40公里時速行駛其上時,凹槽與輪胎接觸產生空氣破裂音,進而奏響《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的旋律。這條“音樂公路”,已成為集安紅色旅游線路的新晉打卡地。
江風拂面,花簇飄香,73歲的紀實作家孫艷華坐在車上,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哼唱起來。
生于抗美援朝期間的她,2001年從通化市商務局退休后,以紅色文化傳承為追求,尋訪了數(shù)百位從東北抗聯(lián)到抗美援朝期間的老兵及后人,編輯了錄入648位老兵簡歷的畫冊《軍旗的榮光》,完成了《冰川血山》《血性碑》等老兵紀實作品。
2020年以來,孫艷華以《抗美援朝,打服對手的戰(zhàn)爭》為主題做了30多場專題報告。在通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在孫奶奶的影響下更加熟悉了家鄉(xiāng)的英雄歷史,也更以家鄉(xiāng)的紅色氣質為榮。
“志愿軍戰(zhàn)歌是刻在我們這代人骨子里的旋律。”孫艷華說,“但我更希望年輕人珍惜先烈為我們爭取來的溫暖的土地、和平的陽光。”
“抗美援朝,反帝前沿;通化兒女,奮勇參戰(zhàn);崇貴神勇,機智果敢;永泰無畏,英雄獨膽……”通化市二道江小學教室里書聲瑯瑯,孩子們誦讀著被編入教材的家鄉(xiāng)英雄人物——“崇貴神勇”指的是用機槍擊落敵機的42軍機槍手關崇貴,“永泰無畏”指的是機身中彈56處仍安全返航的飛行員李永泰。
這堂特殊的歷史課所用教材,是由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撰的系列方志讀物。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重要的是一方地域歷史文化對一方人的教化培育。”吉林省方志館館長竭寶峰說,吉林省作為抗美援朝后援地,域內的青少年應當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并以此為自豪,所以用千字文的形式編纂成書,免費發(fā)放,讓孩子們知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
時值暑假,游客如織,這為紅領巾小解說員團隊提供了實踐契機。
陽光明媚的上午,集安市實驗小學三年級五班學生張茜媛在鴨綠江畔開始了新一天的講解:“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勵我們新時代青少年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zhàn)勝一切強大敵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