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初,20歲的雷鋒志愿參軍,從鞍鋼的一名工人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同年,雷鋒隨部隊來到遼寧撫順支援國家建設(shè),度過了短暫一生之中最光輝的兩年四個月。在撫順,雷鋒榮立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并光榮入黨。作為一名“奮斗者”,雷鋒擁有火熱的青春。
“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fā)表60年來,雷鋒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雷鋒犧牲時只有22歲,他的精神卻成為了永恒。這不禁讓人發(fā)問:雷鋒的青春是如何度過的?今天的青年人應(yīng)該如何向雷鋒學習?第60個學雷鋒日到來之際,本報記者前往撫順,到“雷鋒精神的發(fā)祥地”尋找答案。
1、雷鋒手持沖鋒槍的經(jīng)典形象。
2、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3、雷鋒在北京留影。
4、王府井志愿者守望崗。
5、雷鋒班班長向?qū)W校贈送雷鋒雕像。
6、志愿者成為冬奧靚麗名片。(本版圖片來源:撫順市雷鋒紀念館、京報集團圖文數(shù)據(jù)庫)
“他把為人民服務(wù)記在心里”
每年臨近3月5日,喬安山都格外忙碌。作為雷鋒生前的戰(zhàn)友,喬安山一輩子學雷鋒做好事,身體力行把雷鋒故事講給千千萬萬人聽。今年82歲的喬安山說話已經(jīng)不太利索,提到雷鋒,他卻能一口氣說上個把鐘頭。“我是雷鋒的戰(zhàn)友,不學雷鋒哪行呢?”
走進喬安山的家,客廳里懸掛著他和雷鋒的合影,沙發(fā)旁邊是一尊雷鋒塑像,儼然一座小型的雷鋒展廳。喬安山總是胸前佩戴著一枚雷鋒徽章,仿佛這樣可以和班長挨得更近。
喬安山和雷鋒相識,是在遼陽的弓長嶺。1959年,鞍鋼要在弓長嶺建一座焦化廠,作為推土機手的雷鋒主動報名。“當時的鞍山是大城市,弓長嶺是一個山溝,從大城市到山溝,很多人不愿意去,他卻第一個報了名。”在喬安山看來,雷鋒就是這樣一個不計個人得失的人。
1959年12月,鞍鋼動員適齡青年參軍,雷鋒遇到喬安山,問他有沒有報名,喬安山因為沒有和家里合計,有些猶豫。“咱們青年應(yīng)該響應(yīng)!”在雷鋒的鼓勵下,喬安山也報名參了軍。
1960年初,雷鋒和喬安山光榮入伍。這一年,雷鋒20歲。新兵訓練結(jié)束后,兩個人被分配到同一個連隊,住一個宿舍,開同一輛車,一起執(zhí)行任務(wù)。在部隊,雷鋒進步很快,這在照片中就能看出端倪。“我是列兵,領(lǐng)章只有一顆星,雷鋒有兩顆星,是上等兵。他是全連第一個當上上等兵的戰(zhàn)士。”喬安山指著兩人的合影說道。
在這張合影中,雷鋒正在駕駛室和喬安山學習毛選。雷鋒雖然只比喬安山大一歲,卻像大哥哥一樣關(guān)心愛護他。雷鋒愛學習,他教喬安山學文化,喬安山說沒有本,他就買來本子和筆。
回憶和雷鋒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喬安山印象最深的是“為人民服務(wù)”。一次兩人出任務(wù),路過撫順北大嶺,喬安山正要沖坡,雷鋒就喊他停車。原來,前面有幾位群眾正推著一輛裝滿菜的車上坡,雷鋒就跑過去幫他們推。喬安山也跟著下來,幫著群眾推車。
往回走的時候,喬安山對雷鋒說:“班長,今天這個事我得向你學習。其實我也看到這幾個人了,但是我沒往心里去,你就往心里去了,就要停車去幫忙。”
雷鋒也看出了喬安山的不好意思,便開導(dǎo)他:“咱們學習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精神,那不是嘴上說的,不是學完就拉倒的。我們得記在心里,看到群眾有困難,我們就得去幫助他。”
這番對話,讓喬安山記了一輩子。此后的許多年里,他拿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勉勵青年,“學雷鋒要實實在在地學,要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
“他到哪里就把光和熱帶到哪里”
撫順市雷鋒中學,原名本溪路小學,始建于1960年,離雷鋒當年所在的部隊營房非常近。雷鋒在工地義務(wù)勞動幫忙推磚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后來,這一幕被搬上銀幕,成為電影《雷鋒》中的經(jīng)典鏡頭。
當年,本溪路小學正在蓋校舍,20歲的雷鋒途經(jīng)建筑工地,聽到大喇叭里喊人手不夠了,就主動擼起袖子幫忙推磚。這樣順手幫忙的小事,雷鋒不知做了多少。雷鋒在部隊是先進典型,經(jīng)常到各地作報告,在出差的路上,他也不閑著。因此,人們常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雷鋒曾在日記中寫道,“我覺得要使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他還寫道,“高樓大廈都是一磚一石砌起來的,我們何不做這一磚一石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雷鋒曾經(jīng)在本溪路小學擔任過一年多的校外輔導(dǎo)員。今年73歲的劉靜,就是雷鋒生前輔導(dǎo)過的學生之一。“雷鋒心中沒有自己,他到哪里,就把光和熱帶到哪里。”她說,雷鋒的精神品質(zhì),深深影響了她那一代人。
劉靜還清楚地記得,一次部隊搞聯(lián)歡,結(jié)束時,已是傍晚六七點鐘。雷鋒看到天色已晚,就把孩子們挨個送回了家。
作為雷鋒輔導(dǎo)過的小學生,劉靜參加工作后非常努力,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三八紅旗手。退休后,她開始畫雷鋒,通過畫筆把雷鋒精神傳承下去。她把自己的畫無償捐給部隊,捐給學校,希望對年輕一代有所啟迪。
“我們當時條件艱苦?,F(xiàn)在時代雖然不同了,但雷鋒勤儉節(jié)約、助人為樂的精神品質(zhì)依然值得年輕人學習。”她說,無論將來社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依然需要雷鋒。
“深入了解后更覺得雷鋒偉大”
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雷鋒在天安門前的兩幅照片格外醒目。這是1958年11月,雷鋒去鞍鋼報到時,在北京轉(zhuǎn)車期間留下的照片。
和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一樣,雷鋒愛照相,也注重個人形象。在雷鋒紀念館內(nèi),人們還可以看到雷鋒購買的皮夾克、瑞士表。
其實,只要了解了雷鋒的收入情況,就會明白這些并不沖突。早在1958年2月,在湖南望城團山湖農(nóng)場當拖拉機手的雷鋒,月工資就達到了32元。在當時,這個收入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1958年11月,雷鋒懷著“為社會主義建設(shè)出力”的心愿成為了一名鞍鋼工人,一開始的月工資僅有22元。此后,雷鋒的月工資漲到了38元、43元,在當時已經(jīng)相當可觀。雷鋒的那些“大件”,也都是這個時期買的。
以雷鋒的工作表現(xiàn),如果繼續(xù)留在鞍鋼,肯定會拿高薪??伤麉s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參軍。“1960年1月,雷鋒參軍入伍,每月的津貼僅有6元??梢?,高收入并不是雷鋒的追求。”講解員黃思嘉的介紹,讓觀眾深思。
1996年出生的黃思嘉,是土生土長的撫順人。她曾在北京冬奧組委工作,去年才回到撫順。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黃思嘉成了雷鋒紀念館的講解員。小時候,一提到雷鋒,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做好事”三個字??蓙淼嚼卒h紀念館工作后,她發(fā)現(xiàn),雷鋒比她想象的還要無私,還要偉大。
在她的理解中,雷鋒就像一塊磚,祖國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去。從鞍山到弓長嶺如此,從工廠到軍營也是如此。正如雷鋒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之中去。”
“雷鋒60年來從未遠去”
雷鋒是一名偉大的戰(zhàn)士,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1958年,當雷鋒還叫“雷正興”的時候,湖南望城縣委曾給他出具一份個人鑒定,當中提到了雷鋒有三條缺點,但優(yōu)點是“學習認真”。
在學習上,雷鋒的確稱得上是一個“楷模”。無論是開拖拉機還是開大卡車,雷鋒總是擠時間去學習,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么能鉆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硬鉆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善于鉆。”
“擠”,就是擠時間,“鉆”,就是鉆研。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奮斗的今天,雷鋒的“釘子精神”依然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作為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雷鋒在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煩惱??伤炔唤箲],也沒“躺平”,而是去積極面對。“我要積極肯干,做到說干就干,干就干好,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干,千方百計地干,事事揀重擔子挑,順利干的歡,受挫折時也要干的歡,扎扎實實地干,一定要把事情辦好。”
進入新時代,雷鋒精神被概括為“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對青年一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雷鋒紀念館,前來參觀的年輕人經(jīng)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雷鋒竟和自己如此相似。
“雷鋒的一生很短暫,他沒有做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雷鋒精神人人可學,處處可為。”雷鋒紀念館館長任廣友說,學雷鋒不設(shè)“門檻”,新時代學習雷鋒,不妨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無論是60年前,還是現(xiàn)在,雷鋒從未遠去。”參觀完展覽,一位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在留言簿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