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推動中國經濟迅速恢復和反彈的關鍵性力量,是中國經濟長周期持續(xù)發(fā)展的先導性、引領性力量。擴大消費需求是保障中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然而,當前消費疲弱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短板,主要表現為六方面失衡。
國內消費需求與國際消費需求失衡
2020年我國國內消費需求負增長,為-3.6%,2021年恢復了正增長,是所有指標里增長幅度最小的;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80%,比上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但2022年受疫情大面積反彈影響,消費再一次急轉直下,2022年1-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2%,其中,12月消費同比下降1.8%,扣除價格后的實際同比下降3.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zhèn)消費品零售額339119億元,下降4.0%;鄉(xiāng)村消費品零售額52862億元,下降3.2%。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352453億元,下降2.3%;餐飲收入額39527億元,下降16.6%。全年第三產業(yè)增加值比重為54.5%,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5個百分點。而來自國際市場的消費需求逆勢上揚,2020年中國出口增長4%,2021年中國出口增長21.2%,202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guī)模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進出口規(guī)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外貿保持穩(wěn)定增長。
消費占比不斷提升與消費增長速度的失衡
2021年中國消費占GDP增量的比重達到65.4%,2022年上半年消費占GDP比重69.4%,全年預計65%左右。我國2011年消費占GDP比重為51.6%,2019年消費占GDP比重為57.8%。十一五時期我國消費年均增速18.1%,十二五時期消費年均增速15.6%,十三五時期消費年均增速是8.1%,《“十四五”商務發(fā)展規(guī)劃》,到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0年的39.2萬億元增加到50萬億元,年均增長5%。這符合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但反映出我國消費增長占比越來越高,而增長率總體趨于下降趨勢。
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失衡
近幾年,中國線上消費需求釋放帶動作用明顯,新一輪技術革命應用持續(xù)深化,推動線上消費在我國日益普及,特別是疫情發(fā)生以來,社交電商、直播帶貨、社區(qū)團購等新模式快速發(fā)展,新型線上消費創(chuàng)新更為活躍,消費場景日益豐富,創(chuàng)造了諸多新的消費需求?!吨袊罘諛I(yè)消費趨勢報告(2022)》數據顯示,生活服務消費線上成交額年均增長49%,線上用戶年均增長更是達到70%。2022年1-11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6.4%,增速明顯快于線下商品銷售,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1%,比1-10月提高0.9個百分點,自9月份起占比連續(xù)提升。其中,與居民生活關系密切的吃類和用類商品網上零售同比分別增長15.1%和6.1%。而大量實體店、批發(fā)市場和專賣店萎縮。線下旅游規(guī)模大幅度收縮,2021年,全行業(yè)完成旅客運輸量44055.7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2.52億人,比上年下滑42.9%。
滿足剛性消費需求與彈性消費需求的供給能力失衡
滿足中國人民衣食住行的剛性消費需求,基本上可以形成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的供給體系,產業(yè)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產業(yè)配套能力完整。但滿足消費空間最大的彈性消費需求部分,存在諸多的硬約束或者軟約束。硬約束主要表現為我國處于轉型升級階段,滿足高端消費的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還有很大的短板;軟約束主要表現為一些制度性約束,如限購政策、對奢侈品消費的限制等。
最終消費率占比高的人群消費能力不足與高消費人群消費能力釋放不足的失衡
國家統計局發(fā)布《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社會目前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這樣的收入結構決定了消費的不平衡不均衡不可持續(xù),低收入人群最終消費率高,高收入人群最終消費率低,而對于高收入人群的高端消費需求,缺乏優(yōu)質供給能力。2021年,世界銀行確定的高收入國家起點為人均國民總收入13205美元。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12551美元,與高收入國家的起點相比僅相差600多美元,但我們的問題是需求結構極度失衡。近日,中國高端消費領域專業(yè)研究和顧問機構要客研究院發(fā)布的《2022中國奢侈品報告》指出,中國已經讓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位置。如果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均大幅度下降,中國消費這駕馬車就難以奔騰。
儲蓄不斷增加與消費意愿不斷降低的失衡
居民儲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費支出后形成的,計算公式為“居民儲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消費)/人均可支配收入”。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居民總存款為120.3萬億元左右。其中,2022年新增存款金額為17.84萬億元左右。大幅高于往年水平,超額儲蓄規(guī)模估計在7.8萬億元左右。近十年國民儲蓄率一直處于下行通道,2013年-2019年居民儲蓄率中線在31%附近,2020年受突發(fā)事件影響升至38%,2021年回落。但2022年以來,我國居民儲蓄率又重回上升通道,截至2022年上半年,居民儲蓄率達36%,較年初提升5個百分點。老百姓儲蓄傾向處于高位,近六成居民傾向更多存款。疫情三年間一個反常的現象是,疫情中的失業(yè)或者大量動用儲蓄存款本應使儲蓄不斷降低,但卻出現了“超額儲蓄”,估計三年疫情期間形成的“超額儲蓄”大致在16萬億元以上。由于人們預期減弱,消費意愿壓抑、線下消費場景大幅度收縮、就業(yè)市場不景氣和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影響了消費意愿和欲望的釋放。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