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伯父的初心
我們伯父的初心也一貫如此。他12歲就離開了家鄉(xiāng)到東北,覺得在東北的日子是很有好處、有收獲的,因為寒冷,于是鍛煉了身體,因為吃的都是高粱米,很粗糙、很難下咽,于是鍛煉了意志。
日本在日俄戰(zhàn)爭中占領了東北的很多地方,日俄戰(zhàn)爭蹂躪傷害了中國的老百姓,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當時,伯父就看到一個村子里有兩個小山頭,山頭上有兩個碑,一個是俄國的、一個是日本的,都是為了他們各自戰(zhàn)死的人立的。兩個別的國家在中國的土地上蹂躪老百姓、打仗、爭奪土地,然后還為他們各自戰(zhàn)死的人建了碑,這能不激起伯父愛國的悲憤心情嗎?這兩個碑,對于伯父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是有很大影響的。
那個時候,各個國家都在瓜分中國的利益,所以就有了《何日醒》的呼吁,發(fā)出了同胞什么時候才能夠醒過來的呼喊。13歲時,伯父就讀學校的校長問大家為什么來讀書,他的回答我們都知道,那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伯父從小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到上學時更加看到了國家是需要不斷前進的,是需要打破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所以有了這樣的奮斗精神。16歲時,伯父在南開中學學習。他的作文是非常好的,經(jīng)常作為范文被刊登出來,其中有一篇作文叫《射陽憶舊》,里邊就寫了這么一句話——“吾將公之天下,使四萬萬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負所托也。”伯父表達了自己要為全國人民做公仆的決心。伯父19歲那年,很多年輕人看到了日本社會在明治維新之后的進步、繁榮,都決定要到日本留學。伯父也去了日本,在經(jīng)過東北時,看到了小學的同學。同學說你要去日本了,咱們什么時候再見,你要留個字吧,伯父就寫下了“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臨別贈言。那是1917年,那時的中國是什么狀態(tài)——貧窮落后,政府腐敗無能,國家被列強瓜分。但是,一個19歲的青年就能夠想到我們要騰飛于世界,這樣的年輕人怎么會不認真工作、不全心全意為全國人民奮斗。這樣的年輕人也不只有伯父一個,當時有很多年輕人都有著這樣的目的、想法,要為中華騰飛、中華崛起而奮斗、讀書、提高自己。所以,在那之后的1921年,我們的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了。
六、我們的傳承
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不是空洞的、沒有基礎的,而是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的。像伯父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他們都希望中國能夠繁榮起來、強大起來。為了追求這個目標,在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組織下,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了。所以,在黨的百年誕辰之后,我們更不能夠忘記老前輩是怎么樣對待自己、對待國家、對待工作和任務的,我們大家都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品格思想,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本領,鍛煉好身體,磨煉好品格,成為國家發(fā)展的希望,讓中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