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獲趙珩大作《二條十年》(中華書局2020年2月)簽名題跋本:“童年少年時代的記憶,躍華先生一哂。趙珩庚子孟秋。”趙珩夫人吳麗娛為夫君著作撰寫了代序——《共同的回憶》。當《二條十年》尚未面世時,“代序”就率先刊發(fā)于《文匯報》副刊“筆會”了。68年發(fā)小,47年夫妻。吳麗娛筆下的夫君——好吃好玩,特立獨行,熱愛生活,非常陽光,注重生活情趣,書房窗明幾凈。他會按節(jié)令買來鮮花裝點房間,春節(jié)自撰春聯(lián)張貼。譬如:“神清體健又一歲,暑往寒來廿四春。”這是大前年送給來家照顧他們生活20多年的安徽阿姨的新年祝福。這種跨越世紀的情誼令人肅然起敬!去年春節(jié)前夕,趙珩又將對聯(lián)換成“已主家政半甲子,再做干城二十年”,表達了他們夫妻希望阿姨再多待幾年的美好愿望。
趙珩在團結湖北二條同一單元有三套住房,四樓兩套門對門為夫妻各自的書房。一邊從事隋唐五代史和敦煌學研究,是典型的學院派,房門緊閉;一邊從事北京史、戲曲史和美食研究,是十足的逍遙派,人來人往。夫妻隔門而治,互不借書,互不過問對方研究領域,可謂:“小樓圖史分兩側(cè),半欄明月各讀書。”但吳麗娛期待這本書早日面世,給夫君諸多鼓勵。趙珩有根據(jù)地、有生活基礎、有超強記憶,他不負夫人所望,古稀之年追憶5歲至15歲在東四二條的十年生活,用細膩的文筆寫活了那個時代和那些人。
書,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我在二條的生活”主要寫家史家事。“襄平趙氏”(今山東泰安)科舉起家。趙珩太高祖達綸是道光三年(1823年)的進士;高祖文穎、高叔祖文起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同榜進士;曾伯祖趙爾震、趙爾巽為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榜進士,曾叔祖趙爾萃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曾祖父趙爾豐雖非科舉正途出身,卻是干練之才,歷任駐藏大臣,署理四川總督,兼任川滇邊務大臣。章士釗題詠:“晚清知兵帥,岑袁最有名。豈如趙將軍,川邊揚英聲。”贊其文治武功遠在岑春煊、袁世凱之上。曾伯祖趙爾巽曾任東三省總督、奉天將軍,與張作霖是兒女親家。袁世凱執(zhí)政時,聘為清史館館長。段祺瑞執(zhí)政時,出任臨時參議院議長。這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科舉世家、仕宦世家進入民國,后代同樣重視優(yōu)質(zhì)教育。祖父趙世澤(字叔彥)畢業(yè)于京師貴胄學堂。父親趙守儼、母親王蓁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哨w珩的二條十年時光卻泡戲園、下館子、逛書攤、集郵票,是游離于校園之外的“非主流”孩子,隆福寺、王府井、東安市場成了他流連忘返的樂土。他呼吸著放養(yǎng)的自由空氣,品嘗著豐富的精神盛宴,“卻沒有變成紈绔”,成為那個時代極為特殊的另類。
趙珩的老祖母沒念過什么書,20歲成為側(cè)室后終身未育,卻受到家中上下和來往客人的尊敬。她家四合院,被一墻之隔的東四街道辦事處相中,街道想置換作辦公室,辦事處領導反復上門做工作,老祖母就是不同意。問題反映到時任東城區(qū)委書記兼區(qū)長戴鏡元那里,他兩次登門造訪,講趙家的家史,講街道的困難,夸老祖母覺悟高、有文化,趙珩都在場聽著。老祖母接受置換方案遷入新居后,戴鏡元還特地回訪過一次,令她十分感動,豎起大拇指說:“這才是真正的八路軍呢!”
下篇“二條七號院往來的各色人物”主要寫親戚故舊。趙珩外祖父王毓霖,乃實業(yè)家、銀行家,三十出頭就任北洋政府財政部庫藏司司長,在門頭溝創(chuàng)辦興寶煤礦公司。外祖母錢韻華出身名門,她胞妹錢同是許寶骙的夫人,許寶骙與俞平伯又是郎舅關系。趙珩父親同事、岳母鄒德璋,早年就讀東吳大學醫(yī)科,因戰(zhàn)亂遷徙輟學。她是清末外務部尚書鄒嘉來的孫女。她伯父是留學美國的植物學家鄒樹文,叔父是農(nóng)學家鄒秉文。趙珩岳父吳京,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改革開放后任煤炭部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吳麗娛四歲時被母親第一次帶到這里——二條七號。“我后來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人生怎么會和這張小床的主人攪在了一道呢!”這就是緣分,既有天作之合,又有門當戶對。
趙珩祖父趙世澤是著名收藏家,父親趙守儼負責并實際主持“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近二十年,家中往來客人不乏文史學家、翻譯家和梨園界頭面人物、古玩珠寶行商人。文史學家宋云彬,風度翩翩、儀態(tài)瀟灑、深通醫(yī)道,他聽說周圍的人誰病了,會主動給人家診脈開方子?!端卧票蛉沼洝啡帉懙浇o患哮喘病的趙珩“出診”開方。由于宋云彬側(cè)身官場,儒雅之外又比其他學者身上多了一點“官氣”。“四小名旦”張君秋是趙珩祖父的義子,聰明、勤奮、厚道,成名之后不忘干爹的知遇之恩,每年除夕午夜必乘汽車而來,進屋抄起沙發(fā)靠墊往地上一扔,雙膝跪下磕頭便拜,“東屋娘”(二條)和“西屋娘”(十條)兩處都不落。還有北大西語系教授楊善荃、趙蘿蕤,考古學家陳夢家,青年學者卞孝萱、徐蘋芳,趙家女婿溥佐,謹小慎微的賀次君,愛說愛笑的奚嘯伯,遇人不淑的華慧麟……他們的興趣愛好、人生際遇與時代變遷、政治風云緊密相連,從中可窺見當時北京中上層人物的生活剪影。
趙珩用了不少筆墨來寫小人物,從而使他的二條生活彌漫著煙火氣、世俗味。廚子馮祺,喜歡在廚房熱水分配、院內(nèi)棗子分配等方面耍點小特權,與女傭春華有些眉來眼去的曖昧,后來輾轉(zhuǎn)當了中央首長家的炊事員,成了國家干部,回來看望老東家時一身干凈利落的中山裝。男傭老夏,非常推崇傳統(tǒng)文化中的舊式本分,不爆粗口,不做蠅營狗茍之事,不與女人打情罵俏,每半月剃頭一次,粗布褲褂洗得干干凈凈,一輩子給大戶人家當差,最后由趙家主持發(fā)送兒了他的后事。舊貨販子老茹,木訥敦厚,和顏悅色,收藏東西很有耐心,更不怕磨嘴皮子,經(jīng)手的東西大致不錯,賺賣家或是買家的錢賺在明處,信用不錯,人緣又好。還有十分念舊的前趙府門房傅希賢、善于捧人的朱二太太、打拼不息的王緋麗、精明絕頂?shù)男煺鸩鹊?。他們或隨遇而安,或發(fā)憤圖強,或時來運轉(zhuǎn),或命途多舛,可觸可摸可感,令人唏噓不已。
我還從書中讀出了趙珩的仗義。三條口修理自行車的師傅,直到上世紀70年代都是趙珩的朋友。一次修車后,師傅點名要吃十條口上森隆的水晶肘子,趙珩大手一揮,二人騎車就走。趙珩搬出二條去翠微路和父母居住,用攢下的零花錢給喜歡喝酒的廚子福建祥買了一瓶茅臺酒。“舉賢不避親。”福建祥是趙珩母親的乳母福媽推薦的,他每月領取“特殊津貼”,負責“監(jiān)視”趙珩的一舉一動,他們夫婦是趙珩母親的“嫡系部隊”。我第一次拜訪趙珩,他叮囑:“告訴胖子,就說是找我的,他會給你找車位的。”我遵旨而行,胖子保安果然熱情指引,免了停車之難。趙珩與五行八作皆可稱兄弟,走到哪里都能成磁場,這與他深通人情世故而又不失本真不無關系。
趙珩記憶中的東四二條,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既有白云蒼狗又有世道人心,為漸行漸遠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崢嶸歲月留下了珍貴的文字化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