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的皇家園林,素有“三山五園”之說。遺憾的是,“五園”中的圓明園、暢春園、靜宜園、靜明園,因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劫掠、焚毀,多已不存,只余清末復建的頤和園。日前,晚清輿圖孤本《香山路程圖》現(xiàn)身拍賣場,這本小冊子被認為是慈禧太后隨身攜帶的香山旅行手冊,它清楚地復原、展示出清末京西的人文地理,也讓人們得以一窺“三山五園”的真容。
翻開這本小冊子,《香山路程圖》描畫得非常詳細,沿著御路去北海南門,過金鰲、御河橋,經(jīng)暢春園(圖中只余基址)、圓明園……再到香山的靜宜園。可以想象,當時慈禧到靜宜園喝茶,走的正是這條御路。
專家判斷,《香山路程圖》為宮廷繪畫機構(gòu)如意館所繪,是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御制并御覽的輿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地理、水利、繪畫信息,對研究北京歷史、民俗、建筑、河流、園林景觀,甚至是植被情況都有很大的價值。由于兩岸故宮均未見同款收藏,可謂存世孤本秘笈。
榮寶齋團隊對圖中展現(xiàn)的所有景點都做了詳細的分析,包括建筑的建成、興盛、遭受掠奪、焚毀再到重建的過程。梳理之后,此圖繪制的時間被精確到非常小的范圍。
畫中的頤和園新建宮門,于1891年完工;畫中的海軍衙門,是1885年成立,到1895年裁撤的;由此可知,此圖應是1891年頤和園新建宮門之后,1895年海軍衙門裁撤之前、頤和園二次修畢時所繪。
另外,書中還出現(xiàn)了各種形式的碉樓、火車軌道、牌樓以及一些只在特定歷史時期存在的景物。比如,萬壽寺就是1894年重修、1900年又被八國聯(lián)軍燒毀的。
1891年到1895年這一繪制時間非常特殊。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第一次侵略北京,就對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頤和園(清漪園)進行了掠奪、焚毀,還組織500人以游春的名義,對“三山五園”中的最后一座皇家園林——靜宜園進行了搶掠。
1860年到1900年間,清廷對頤和園、圓明園進行了局部重建,這段時期算是中國皇家園林最后的一個建筑高峰,直到八國聯(lián)軍入侵才終于沉寂。
之前的一些資料記載中說,靜宜園自1860年沒落,一直到了1949年以后才進行重建。但在《香山路程圖》中,卻描繪了靜宜園全景,包括東宮門、新建宮門、北宮門、檔房等,是相對完整的。
為此,榮寶齋團隊專門查閱了臺北故宮藏的《靜宜園已修各工繕單》。原來,在1888年至1900年間,慈禧在重修頤和園時,捎帶著由樣式雷家族對靜宜園進行了二次重修。文獻和圖冊相互印證,使靜宜園重修的歷史得以浮出水面。
《香山路程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大量的“貼黃”,這是宮廷繪畫和輿圖所特有的一種形式。“貼黃”上都有工整小楷,直觀地告訴觀者圖中建筑的名稱,甚至是距離。值得注意的是,清宮畫家在繪制輿圖時,借助了科學測繪儀器,絕不是憑空想象。
輿圖是古代的地圖。17世紀,西方傳教士帶來了新的制圖方法。在此基礎(chǔ)上,清代組織經(jīng)緯度測量和三角測量,先后繪制了《皇輿全覽圖》《皇輿全圖》《內(nèi)府輿圖》,是中國地圖學的重要發(fā)展時期。
《香山路程圖》屬于形象畫法,突出描繪御路、橋梁、村鎮(zhèn)、津渡、驛站、塘鋪、衙門,每段道路皆注記里程,反映了古今交通道路的傳承與變遷。圖中以山脈、河流、城池、建筑為基本要素,著重繪出聯(lián)系城鎮(zhèn)間的道路,以體現(xiàn)沿著道路行進時向兩側(cè)觀看的親身體驗。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翁連溪說,相比卷軸,線狀書顯然更容易查閱,“《香山路程圖》傳襲清代中期康熙南巡圖之構(gòu)圖,是目前國內(nèi)僅見的清內(nèi)府彩繪輿圖的線裝本”。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溪則認為,《香山路程圖》很可能是慈禧太后出行隨身攜帶的“旅行指南”。 孫文曄/文 在藝/圖
《香山路程圖》中的“靜宜園”。該圖繪制時,靜宜園已經(jīng)被破壞過了,但畫中呈現(xiàn)的靜宜園還十分完整。這也能從側(cè)面看出畫家一些“復原”的理想,希望事物都是完整的。
香山靜宜園被毀后的昭廟殘照。托馬斯·查爾德攝于1870年代
《香山路程圖》中的“鳳船”。
長河上的慈禧寶座船。
《香山路程圖》中出現(xiàn)的改動,牌坊前后的“白線”。歷代帝王廟兩個牌坊之間的御路有修改的痕跡。大致可以推測,畫家第一次畫完御路后,又畫牌坊,發(fā)現(xiàn)牌坊畫的位置不合適,于是重新拿白粉畫了御路。
地面仰視角度拍攝的“玉峰塔影”
《香山路程圖》中呈現(xiàn)俯視視角的“玉峰塔影”
1901年德國攝影師拍攝的北海西岸鄰近五龍亭的一段鐵軌。
《香山路程圖》中的“火車軌道”。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成的紫光閣鐵路是中國第一條皇家御用鐵路,全長約1500米。慈禧太后每天都要坐火車往返于儀鑾殿和北海鏡清齋,而且這段鐵路的路基和鐵軌是活動的,以利御路車馬通行。
《香山路程圖》中“頤和園新建宮門”。圖中“稻田”為玉泉山當時最有名的稻種叫“京西稻”,是清帝從南方帶回來的。從現(xiàn)在圖中畫的有水灌溉而無插秧和收割的情況來推測,應該畫的是早春,即未插秧播種之前的景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