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李大釗、胡適……他們高談闊論時的座位還在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他們高談闊論時的座位還在

還原舊址讓觀眾重回“覺醒年代”——“新青年”傳播新思想

20210629_110945_000

文科學長室 位置:二層左手朝南第一間

1917年1月,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秉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宗旨,對北大文科進行改革。同時,陳獨秀將《新青年》編輯部從上海遷到北京。借助北大這一文化思想陣地,《新青年》高舉“民主”“科學”大旗,傳播新文化、新思想,成為引領(lǐng)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高地,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從而在中國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8年10月,北大紅樓建成后,陳獨秀就搬到文科學長室辦公。新文化運動中很有影響的《每周評論》也隨后在這里誕生。創(chuàng)辦它的初衷是:《新青年》重在輸入學理,不在批評政治,況且又是月刊,出版周期長,縱然能談時政,也難免錯過“熱點”,所以《新青年》同人們商議再辦一個“更迅速、刊期短,與現(xiàn)實更直接”的刊物。

1918年11月27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周作人、張申府等人就是在這間辦公室里,議定創(chuàng)刊《每周評論》。如今,斯人已逝。他們高談闊論時的座位還在——長方形木桌旁,擺著6把椅子。桌上,青花茶壺旁圍著6個蓋杯。落地的報刊架上,《時事新報》掛在最上欄。墻壁上的掛鐘定格著。

12月22日,《每周評論》創(chuàng)刊,四開四版,逢周日出版。在創(chuàng)刊詞上,陳獨秀寫:《每周評論》的宗旨,也就是“主張公理,反對強權(quán)”八個大字。這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與現(xiàn)實斗爭的結(jié)合。

這間辦公室也從此增加了編輯部的功能。

還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一提。講解員朱寧介紹,蔡元培邀請陳獨秀當文科學長時說,“這個文科學長也相當于學校副校長的角色”,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這個房間也比紅樓其他辦公室更寬敞。

20210629_110945_001

大教室 位置:二層西南角

新理論課堂散發(fā)熹微

1918年紅樓投入使用時,一層是北大圖書館,二層西面主要是教學區(qū)域,西南角的房間是第三十六教室,也是樓內(nèi)面積最大的教室。1920年,李大釗曾在這間教室為學生講授《唯物史觀》等馬克思理論課程。

如今,教室的講臺上,擺放著一盒滿滿的白粉筆和黑板擦。前兩排桌椅是深棕色的椅子配“箱式”桌子,再往后幾排都是普通木椅,一端扶手設(shè)計成小桌板造型,方便學生記錄筆記。朱寧說:“這間教室最多可以容納76人。”

1920年,這間教室是最時髦的課堂,“唯物史觀”“社會主義”“社會運動”等熱詞從這里傳播,激昂的講解不時被熱烈的掌聲中斷,很快又響起更激烈的討論聲。

朱寧說,1920年7月,北大校評議會召開特別會議,決定將圖書館主任改為教授,從此李大釗兼任北大經(jīng)濟、史學等系教授。他先后為學生講授《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唯物史觀》《工人的國際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將來》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入課堂,通過大學講堂宣傳馬克思主義。

同年8月,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講師,在此講授中國小說史。先生學識淵博,分析精辟,教室常常爆滿。后來,魯迅的講義被整理成《中國小說史略》一書出版。“其中就包括魯迅在北大授課的講義。”

20210629_110945_002

第二閱覽室 位置:一層西側(cè)

心中有信仰

第二閱覽室正中,三角木支架在長桌上擺成一排,《民國日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等搭在架子上,散發(fā)墨香。墻上有一份通知,寫明了三大規(guī)則:本室不得嘩談朗誦;本室不準吸煙涕唾;報章閱畢仍置原處,不得任意損壞或攜出室外。

100多年前,一位湖南青年曾坐在門口的椅子上,勤勤懇懇履行著圖書館助理員的職責,每有新到報刊,他就在本子上仔細記上一筆;每來一位讀者,他都要主動起身,細細做好登記。

他是毛澤東。1918年,為組織湖南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國勤工儉學,毛澤東從長沙第一次到北京。毛澤東被李大釗引薦來到圖書館工作。史料記載,當時毛澤東管理十五種中外文報紙。也是在這里,毛澤東認識了一些新文化運動中的代表人物,比如傅斯年、羅家倫等,他還讀到了李大釗發(fā)表在《新青年》上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歡呼十月革命的著名文章。他積極尋找機會與這些進步人物接觸,并積極參加北大學術(shù)團體,研究各種“主義”,尋求救國真理。

為何毛澤東沒有選擇赴法留學?展廳里有一封1920年他寫給周世釗的信給出答案,“我想暫時不出國去,暫時在國內(nèi)研究各種學問的綱要……吾人如果要在現(xiàn)今的世界稍微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guān)于這地盤內(nèi)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diào)查,及研究”。

毛澤東后來曾回憶,“我在李大釗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助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fā)展”。

責任編輯:王梓辰校對:劉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