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瞬間】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1920年2月中旬的一個晚上,一輛帶篷騾車顛簸行進在北京通往天津的土路上。車上坐著兩個人,一位是出獄不久正被警方通緝的陳獨秀,一位是護送他出城的李大釗。他們不僅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領軍人物,更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引介和宣傳的兩位先行者。兩人在車中具體說了什么,現(xiàn)在已不得而知?,F(xiàn)在公認的是,就是在這輛老式騾車上,在這個漆黑的冬夜里,在這條坎坷不平的路上,“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一段佳話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事業(yè)的嶄新一頁。在他們的影響和推動下,各地紛起響應,一時間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事業(yè)由此開啟。
李大釗
一錘定音
我們就叫共產(chǎn)黨
五四運動后不久,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建立工人階級政黨的任務被提上了日程。
1921年3月,李大釗著文公開呼吁創(chuàng)建無產(chǎn)階級政黨。1921年7月1日,最新出版的《新青年》雜志第九卷第三號上,刊發(fā)了陳獨秀的《政治改造與政黨改造》。針對有人提出的“只有以共產(chǎn)黨代替政黨,才有改造政治的希望”的說法,陳獨秀明確回應,“我以為共產(chǎn)黨底(的)基礎建筑在無產(chǎn)階級上面,在理論上,自然要好過基礎建筑在有產(chǎn)階級上面用金力造成的政黨”,“新的共產(chǎn)黨究竟如何,全靠自己做出證據(jù)來才能夠使人相信??!”
20多天以后的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作為一個嶄新的政治力量出現(xiàn)在中國的政治舞臺。
而共產(chǎn)黨這個名稱的確定,則由李大釗一錘定音。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百年前夕,本報記者專訪李大釗孫子李亞中,聽他講述那一段驚天動地的往事。
陳獨秀來信問黨名
1919年6月11日晚,陳獨秀因散發(fā)革命傳單被捕,李大釗積極營救;1920年2月,出獄不久的陳獨秀,住處受到警察布控。為了幫助陳獨秀脫險,李大釗決定親自護送陳獨秀離開北京。在那輛不起眼的騾車上,一件對近現(xiàn)代中國影響深遠的偉大事件得以醞釀。兩人約定,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一南一北負責建黨。
隨后,兩人遙相呼應,先后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創(chuàng)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但各地早期黨組織并沒有統(tǒng)一稱謂。從陳獨秀發(fā)表的文章以及當時的報道看,陳獨秀曾對“社會黨”情有獨鐘。隨著建黨提上議事日程,成立一個什么樣的黨才能挽“神州陸沉”的危局,這個黨叫什么名字才能喚起幾萬萬人“再造中華”的熱情和信心,成為必須定奪的關鍵大事。
李亞中告訴記者,據(jù)與李大釗和陳獨秀都交好的朋友、也是最早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之一的張申府回憶,1920年8月,身在北京的張申府收到陳獨秀的一封信,請他與李大釗商議,黨的名稱到底叫什么,是叫社會黨好,還是共產(chǎn)黨好,還是其他什么黨。張申府深知茲事體大,便去請教李大釗,李大釗當場拍板,就叫共產(chǎn)黨。
與此同時,旅法的蔡和森和毛澤東探討建黨問題,成為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名稱的第一人。
隨著黨的名稱確定,各地早期黨組織開始規(guī)范,包括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在公開場合的講演中、秘密的組織活動中以及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開始統(tǒng)一使用共產(chǎn)黨的稱謂。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過的黨綱中,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我們的黨定名為“中國共產(chǎn)黨”。
引來天火拯救中國
20世紀初的中國,既沒有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又受盡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
正在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的李大釗,懷揣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密切關注時局變化。1913年冬天,李大釗東渡日本,第二年進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學。李亞中認為,從李大釗選擇的專業(yè)看,目的性很強,就是要找到一條路,來改造中國的政治。李大釗在日本廣泛接觸并深入研究了當時世界上流行的各種政治學說、建黨理論。最重要的,是李大釗結識了安部磯雄等日本社會主義學者,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并產(chǎn)生了好感。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李大釗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力量,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立場上,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chǎn)主義者。在與胡適“問題與主義”的論戰(zhàn)中,李大釗不僅熱情地宣揚共產(chǎn)主義,更是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tǒng)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第一篇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長篇論述。
李亞中說,從李大釗的歷史看,他之所以將黨的名稱定為共產(chǎn)黨,首先是他通過各種學說的對比,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時代的真理,也只有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拯救中國的導星”。“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對馬克思主義,李大釗一旦信仰,至死不渝,以至為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而英勇獻身。
紅樓火種撒向神州
國家博物館中陳列著一具絞刑架。1927年4月28日,就是在這具專門從外國買來的絞刑架上,李大釗被殘忍絞殺。
據(jù)李大釗受刑目睹者、時任京師高等審判庭推事何雋回憶:“被絞之前夕……李大釗意氣軒昂,胸禁(襟)爽朗,不知其為鐵窗人也。”當指揮行刑官告知“對于家屬如何處分事件,可繕函代為轉交”后,李大釗說:“我是崇信共產(chǎn)主義者,知有主義不知有家,為主義而死兮也,何函為?”“最后,李大釗高呼‘為主義而犧牲’毅然延頸就環(huán)。”何雋是一位受李大釗影響的進步青年,其言可信。
李大釗就義時,不過38歲。但他為中國共產(chǎn)黨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也做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
李亞中介紹說,李大釗在北京發(fā)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后,許多進步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包括鄧中夏、高君宇等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出席黨的一大的13名代表中,至少有6位是在李大釗的感召下入黨的。毛澤東和周恩來都直接受到過他的影響。1949年“進京趕考”路上,毛澤東回憶起李大釗,說正是在他的幫助下,才成為一個馬列主義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師”。
“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這是李大釗的預言。今天足以告慰李大釗的是,他播撒的革命種子,早已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他的預言早已成真。
北大紅樓
【百年回眸】
古老大地孕育新希望
在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同時,馬克思主義思想如燎原之火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迅速傳播,一大批有志青年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起轟轟烈烈的運動。
1919年,毛澤東響應五四運動,發(fā)起成立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領導湖南學生反帝愛國運動。7月,《湘江評論》在長沙創(chuàng)刊;12月,為領導驅(qū)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運動,毛澤東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間,讀到《共產(chǎn)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書籍。1920年五六月間,在上海會見陳獨秀,同他討論馬克思主義書籍等問題。11月,同何叔衡等組織長沙共產(chǎn)主義小組。12月1日,致信蔡和森、蕭子升和其他在法會友,表明自己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
1919年4月,周恩來參加并領導天津愛國學生運動,參與發(fā)起成立覺悟社。1920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春,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0年3月,瞿秋白加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赴蘇俄考察。1921年5月,加入共產(chǎn)黨,后參加共產(chǎn)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并見到列寧。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
截至中共一大召開時,國內(nèi)的6個小組以及旅日、旅法小組共58名黨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