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yè)路到復興路,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一件件革命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親歷者。每一件看似普通的革命文物背后,都飽含著一段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流露出共產黨人那人民至上的情懷、默默奉獻的作風和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我們當深挖革命文物這座“富礦”,用活革命文物這本“生動教材”,從“小物件”中悟初心,在“紅色故事”中感悟大情懷,凝聚力量、不懈奮斗,為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征程注入強大動力。
“半條被子”盡顯為民真情。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有個感人至深又滌蕩心靈的“半條被子”的故事。1934年11月紅軍長征于此,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無論是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始終不渝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厚植“人民至上”的情懷。半條被子蓋在身上,暖在心里,而“人民至上”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更是紅色江山代代相傳的不朽密碼。作為黨員干部,要始終把“人民至上”融到血液里、刻在骨子里、記在心坎上,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舉一動常思百姓冷暖,以實際行動不斷增強為民服務的“基本功”。
“一口行軍鍋”飽含盡責擔當。在眾多紅軍長征故事中,“九個炊事員、一口行軍鍋”的故事被廣為流傳。路途遙遠、戰(zhàn)斗激烈、環(huán)境艱苦,炊事班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難,用這口行軍鍋竭力保障戰(zhàn)友們能吃上一口熱飯,盡責盡職,默默奉獻,用自己的生命做到了“除了戰(zhàn)斗減員以外,沒有因饑餓而犧牲一個人”。在百年櫛風沐雨征程中,有無數(shù)普通人發(fā)揮“螺絲釘”精神,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地燃燒著自己,才讓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才讓“復興號”巨輪駛向遠方。他們是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fā)展傾盡心血的林俊德,是為國家種質庫收集了數(shù)千萬顆植物種子的鐘揚,是與孤獨為伴為國守島32年的王繼才、王仕花……作為黨員干部,不僅要努力掌握高超本領,提高自身素質,更需用實際行動詮釋“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螺絲釘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干勁、功成不必在我的作風和勇挑大梁的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建設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一把茶壺”流露樸素作風。在安徽省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收藏著一件鄧小平同志使用過的茶壺,茶壺本身并不起眼,與農家所用的無異,但壺身上那一道道縫縫補補的痕跡,卻是劉鄧大軍艱苦樸素、艱苦奮斗作風的縮影。艱苦奮斗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更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即便進入了和平年代,黨員干部作為新時代的頂梁柱,過苦日子的作風不能丟,過緊日子的自覺要增強,以艱苦奮斗的奮進姿態(tài)和實干擔當?shù)木褡黠L,站穩(wěn)人民立場,投身到強國偉業(yè)中去。要一如既往居安思危,一以貫之戒奢以儉,揚起“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之帆,做好廉潔自律和勤政為民的表率,努力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來源:宣講家網)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21/0413/1124309.shtml(轉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重慶市秀山縣龍池鎮(zhèn)人民政府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