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先鋒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百年先鋒

劉志丹:群眾領袖,民族英雄

張曉飛

“正月里來是新年,陜北出了個劉志丹,劉志丹來是清官,他帶上隊伍上橫山,一心要共產……”這支流傳在陜甘地區(qū)的民歌,歌頌的就是被毛澤東譽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的劉志丹。

1903年,劉志丹出生在陜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學,在共產黨員魏野疇、李子洲等進步教師的影響下,開始閱讀《新青年》《向導》等進步書刊,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并積極參加和領導進步學生運動。1924年,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冬,劉志丹受黨組織選派,投考黃埔軍校,入第四期學習。1926年10月,自黃埔軍校畢業(yè)后,他被黨組織派往馮玉祥部,后任國民軍聯軍第四路軍黨代表兼政治處處長。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馮玉祥部威逼劉志丹等共產黨員“必須宣誓脫離共產黨,聽國民黨之領導,守國民黨之規(guī)則”,否則“查明槍決”。對此,劉志丹直面威脅,毫無畏懼,斷然拒絕。

大革命失敗后,劉志丹從血的教訓中認識到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重要性。1928年,劉志丹、唐澍等共同領導渭華起義,這是劉志丹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起點,雖然最終失敗,但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隨后,劉志丹領導了多種形式的兵運和起義活動,他堅持從陜甘地區(qū)實際出發(fā),采取“三色建軍”的斗爭形式,謀劃“狡兔三窟”的戰(zhàn)略布局。他關心人民疾苦,情系廣大群眾,是老百姓的貼心人,被群眾和戰(zhàn)士親切地稱為“老劉”。美國作家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贊譽道:“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財中間,他成了懲奸除惡的天鞭。”

劉志丹等人經過浴血奮戰(zhàn),開創(chuàng)了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并最終把陜北、陜甘邊兩塊蘇區(qū)連成一片,組成陜甘根據地,革命力量得以壯大,為黨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提供了出發(fā)點,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后期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

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抵達陜甘根據地,與劉志丹等領導的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然而此時,“左”傾教條主義的執(zhí)行者卻在根據地內大肆進行“肅反”活動,劉志丹也被逮捕。面對逆境,他寧可自己蒙受冤屈,也堅持顧全大局、維護團結、服從紀律。黨中央到達陜甘根據地后,立即把劉志丹等被關押的干部釋放出來,并及時糾正了錯誤。劉志丹出獄后,給部隊同志講話時,每次都強調: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顧大局識大體,絕對服從中央的領導,聽從中央的調遣,要向中央紅軍學習,加強團結。

1936年3月,劉志丹參加東征戰(zhàn)役,率部挺進山西,迭克敵軍。4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zhèn)戰(zhàn)斗中,他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3歲。

劉志丹犧牲時,皮包里只有6支香煙、半截鉛筆,沒有給親人留下任何財物,但是,他那熾熱的革命理想、崇高的革命風范,必將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駐人間,正如周恩來的那句題詞:“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趙一曼: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翟佳琪

哈爾濱南崗區(qū)的一曼街,原名山街。1946年哈爾濱解放后改為現名,是為紀念為東北抗戰(zhàn)事業(yè)獻出寶貴生命的趙一曼烈士。

趙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賓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五四運動后,她在姐夫鄭佑之的影響下,接觸到《向導》《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逐步接受革命新思想的洗禮。不久,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家鄉(xiāng)宣傳革命思想,建立團的組織和婦女群眾團體。考入宜賓女子中學后,她又繼續(xù)帶領同學們開展愛國斗爭,成為當地學生運動領袖之一。

1926年夏天,21歲的趙一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她進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次年又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革命伴侶——陳達邦。

1928年冬天,懷著身孕的趙一曼按照組織安排提前回國,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秘密開展黨的工作。地下工作環(huán)境險惡,常在途中輾轉,嬰兒又年幼不便照料,無奈之下,趙一曼和家人商量后,狠下心將孩子送到陳達邦的堂兄陳岳云家中撫養(yǎng)。

“九一八”事變后,黨組織派出大批優(yōu)秀干部前往東北地區(qū)開展抗日斗爭。“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正在上海中央機關工作的趙一曼也北上來到了白山黑水之間,先后擔任滿洲總工會秘書、組織部長,哈爾濱總工會代理書記,中共濱江省珠河縣中心縣委特派員、鐵北區(qū)委書記等職。

在哈爾濱總工會,趙一曼給工人們講政治課,豐富工人的文化生活,并參與領導哈爾濱電車工人大罷工。在珠河根據地,她來到群眾家中,幫他們燒火做飯,向他們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和群眾打成一片,很快就組織起了抗日婦女會,領導婦女們幫助游擊隊站崗放哨、送情報、運給養(yǎng)。后來,她在侯林鄉(xiāng)組織起一支農民自衛(wèi)隊,在她的指揮下,這支隊伍越戰(zhàn)越強,多次取得伏擊日軍的重大勝利。

1935年秋,珠河根據地遭到敵人的殘酷燒殺。為配合主力部隊,牽制敵人兵力,這支隊伍被編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全團由趙一曼率領,留在根據地開展游擊斗爭。11月,二團被日偽軍圍困,作戰(zhàn)中,趙一曼為掩護部隊突圍,身負重傷昏迷被俘。

鋼針、烙鐵、電刑……日軍極盡刑訊逼供之能事,想要威逼趙一曼招供投降。但即便是在日軍自己看來都已經是“超負荷的最大壓力”下,她仍咬緊牙關,決不吐露半句供詞。敵人見無計可施,便惱羞成怒,決定把她送回珠河縣處死“示眾”。在開赴刑場的火車上,趙一曼給多年未見的孩子寫下了一封遺書:“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1936年8月2日,趙一曼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1歲。

如今,走在趙一曼曾經戰(zhàn)斗過的一曼街上,一身戎裝的趙一曼銅像英姿颯爽,凝望著這片黑土地上的人們每一天安寧的生活。而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宜賓,家鄉(xiāng)人民同樣為她建立起一座紀念館,館里保存著陳毅的題詞:“生為人民干部,死為革命英雄。臨敵大節(jié)不辱,永記人民心中。”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鄒韜奮:為抗日救亡奮斗不息

王林育

1944年7月24日,我國著名政論家、出版家、新聞記者鄒韜奮在上海不幸病逝,毛澤東親筆題寫了挽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這是對鄒韜奮一生斗爭歷程的最高評價。

鄒韜奮,江西余江人,1895年生于福建永安。早年就讀于福州工業(yè)學校、南洋公學,1919年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主修西洋文學。1921年畢業(yè)后,鄒韜奮受聘擔任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編輯股主任,負責編輯《教育與職業(yè)》月刊,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編。這些經歷,成為他從事新聞出版工作的起點。

“九一八”事變后,鄒韜奮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日軍的殘暴、人民的痛苦和國民黨當局的軟弱無能使他驟然覺醒。他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主編的《生活》周刊以團結抗敵御侮為根本目標,成為國內媒體抗日救國的一面旗幟。

1932年7月,生活書店成立,鄒韜奮任總經理。短時間內,生活書店團結了一大批進步作者,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達56家之多,并先后出版數十種進步刊物和包括馬克思主義譯著在內的1000余種圖書。

1933年1月,鄒韜奮參加了宋慶齡等發(fā)起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并被推舉為執(zhí)行委員。后來,他考察了英、美、法、蘇等國家,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通過考察學習,鄒韜奮思想得到淬煉,并逐漸認識到無產階級革命的真理性與必要性。

1935年8月,鄒韜奮回到祖國。為響應中國共產黨發(fā)表的《八一宣言》,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大眾生活》周刊,旗幟鮮明地提出“團結抗日,民主自由”的口號,發(fā)行量達20萬份,打破了當時中國雜志的發(fā)行紀錄,并成功鼓舞了成千上萬愛國青年奔赴抗日前線。

在此期間,鄒韜奮還承擔起上海各界救國會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然而,他的活動很快招致了國民黨當局的忌恨,他所創(chuàng)辦的《大眾生活》和《永生》雜志也先后遭到查禁并被迫???。1936年11月,因積極宣傳抗日,他與沈鈞儒等7人被捕,成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

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鄒韜奮獲釋。重獲自由的他即刻投入抗戰(zhàn)的洪流之中,先后在上海、武漢、重慶三地創(chuàng)辦《抗戰(zhàn)》《全民抗戰(zhàn)》等刊物,引導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反動當局加緊了對鄒韜奮的迫害,鄒韜奮被迫流亡香港。在香港,他繼續(xù)積極宣傳抗日,揭露國民黨對日妥協投降的傾向。香港淪陷后,他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先后轉移到廣東東江游擊區(qū)和蘇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繼續(xù)從事抗日文化宣傳工作。其間,他多次向黨組織提出入黨請求,但黨組織因考慮到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國統區(qū)工作對黨和革命事業(yè)更為有利而沒有同意。

1944年7月,鄒韜奮在上海病逝。臨終前,他再次表達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愿望:“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斗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并在致其家屬的唁電中稱他為“吾黨的光榮”,“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張思德:為人民服務

孫 迪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wèi)團千余人,在延安鳳凰山腳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為一名普通戰(zhàn)士舉行了莊嚴而肅穆的追悼會。毛澤東親自參加追悼會、撰寫挽聯,并發(fā)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講話。這名戰(zhàn)士就是張思德。

張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他參加紅軍,在戰(zhàn)火與硝煙中成長為一名堅強的紅軍戰(zhàn)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他作戰(zhàn)機智勇敢,曾在一次戰(zhàn)斗中創(chuàng)造一人奪得2挺機槍的戰(zhàn)績。1937年,張思德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

1940年春,張思德在中央軍委警衛(wèi)營任通信班班長。作為班長,他總是承擔全班最困難、最艱苦的工作。因為糧食不足,戰(zhàn)士們經常吃不飽,通信班的戰(zhàn)士又都是小伙兒,加上經常外出送信走遠路,飯量比較大。為了讓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飯時,張思德總是吃到一半就不聲不響地撂下飯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在他的帶領下,全班戰(zhàn)士都干勁兒十足,工作成績也異常出色。

1942年10月,軍委警衛(wèi)營與中央教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備團,因班干部需精簡下派,所以領導決定將張思德由班長改為戰(zhàn)士。面對職務上的調整,他欣然接受了組織的安排,并說道:“當班長是革命工作需要,當戰(zhàn)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不久,他被調到延安棗園,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工作的地方執(zhí)行警衛(wèi)任務。自此,他便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警衛(wèi)工作中。與此同時,為了保證中央領導擁有一個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他還經常主動為駐地打掃衛(wèi)生、鋪石墊路、修補窯洞,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1944年初,為響應黨中央大生產運動的號召,張思德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產小分隊,來到距離延安30多公里外的安塞縣生產農場,并被選為副隊長。夏末秋初,張思德帶領突擊隊員進入安塞縣林區(qū)燒制木炭,準備過冬。他不怕苦、不怕累,處處樹起模范標兵的大旗:白天,他巡視炭窯,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來數次,觀察煙色。窯里溫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窯時還帶著火星,但每次出炭,他總是第一個鉆進窯中作業(yè)。戰(zhàn)友們見他大汗淋漓,臉被烤得通紅,便一再請求他交換下位置,但他總是執(zhí)意不肯。在張思德的感召下,戰(zhàn)士們夜以繼日埋頭苦干,僅用一個月時間就燒炭5萬多斤。9月5日,張思德帶著戰(zhàn)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受雨水影響,炭窯突然坍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zhàn)友小白推出窯口,小白得救了,年僅29歲的張思德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3天后,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大會上,毛澤東站在土墩上,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打著強有力的手勢,沉痛而堅定地發(fā)表講話:“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這篇講話經整理后收入《毛澤東選集》,題為《為人民服務》。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王若飛:一切要為人民打算!

謝文雄

王若飛,1896年10月生,貴州安順人,杰出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久經考驗的卓越政治家。

王若飛少年時期便積極投身革命,曾先后赴日本、法國、蘇聯留學,是中國共產黨旅歐總支部的發(fā)起者和負責人之一。1925年4月,王若飛回到國內,擔任中共豫陜區(qū)委書記。在李大釗的領導下,王若飛指導鄭州、開封等地開辦黨訓班,積極發(fā)展黨、團組織,動員群眾站出來投身革命;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各地農村,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wèi)軍,開展反對封建地主和軍閥的斗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fā)生后,王若飛臨危受命,擔任中共江蘇省委代理書記、農委主任。為貫徹八七會議精神,他又秘密奔波于南通、無錫等地,發(fā)動土地革命,組織農民暴動,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在大江南北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1928年6月,王若飛在蘇聯出席中共六大后,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并入列寧學院深造。1931年,王若飛回國,擔任中共西北特別委員會特派員,指導西北地區(qū)開展農民運動和少數民族工作。他先后到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五原等地,向內蒙古黨組織負責人烏蘭夫等傳達黨的指示,了解當地黨的工作和農民協會活動開展情況,并與當地干部共商革命斗爭方案。在他的努力下,內蒙古黨的組織和交通聯絡站得以恢復和健全,全區(qū)革命運動也轟轟烈烈開展起來。同年11月,因叛徒出賣,王若飛不幸在包頭被捕,開始了長達5年零7個月的監(jiān)獄生涯。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王若飛經黨組織營救,重獲自由。不久,他協助林伯渠主持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工作,對邊區(qū)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經過對抗日根據地土地問題的調查研究,參與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對抗日根據地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權鞏固產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在制定《關于抗戰(zhàn)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關于回回民族問題的提綱》過程中提供了重要意見,為爭取少數民族群眾參加抗日斗爭,特別是實現蒙漢聯合抗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44年5月,王若飛隨林伯渠參加國共談判,起初協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后擔任南方局工作委員會書記,全面負責日常工作。在開展上層統一戰(zhàn)線工作的同時,王若飛還十分重視發(fā)動群眾,不斷推進大后方民主運動發(fā)展。1945年2月,重慶電力公司工人胡世合被國民黨特務槍殺。王若飛和南方局同志審時度勢,抓住時機,發(fā)動工人和市民開展了一場反對國民黨獨裁的群眾斗爭,并取得了重大勝利。

抗戰(zhàn)勝利后,為爭取國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王若飛協助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極為艱巨的談判。1945年10月,周恩來、王若飛代表中國共產黨在《雙十協定》上簽字。在之后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王若飛與破壞《雙十協定》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斗爭。翌年4月8日,臨回延安之際,王若飛向周恩來依依惜別:“一切要為人民打算!”誰曾想,這一別竟是永別。因天氣惡劣,飛機起飛后,在山西興縣黑茶山撞山墜毀,王若飛不幸遇難,時年50歲。

王若飛等“四八”烈士遇難后,延安、重慶等地舉行了萬人追悼大會,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題寫了挽詞。周恩來在悼念時沉痛地說:“若飛!你最后一席話,是為中國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的統治者的壓迫鳴不平的。我記住,我永遠記住。”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責任編輯:吳成玲校對:劉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