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各部門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廣大青年作為“八九點鐘的太陽”,既是黨的事業(yè)薪火相傳、接續(xù)發(fā)展的承載者,更是“中國夢”的尋夢人、追夢人、圓夢人。今年恰逢黨的百年華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當代青年思想活躍、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思辨多元,但也有少數青年缺少閱歷和定力,容易被不良思潮所干擾、所影響、所裹挾。越是在成長的“拔節(jié)孕穗期”、三觀形成的“十字路口處”,就越要學好黨的歷史,扣好人生的“第一??圩?rdquo;。
拓寬體現“時代感”的新載體。廣大青年在哪里,思想引領就要做到哪里。作為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無事不網的“互聯網原住民”,激發(fā)廣大青年學習黨史的興趣,就要精準掌握青年特點,將傳統(tǒng)的“面對面”形式進一步拓展到“屏對屏”“鍵對鍵”。一方面,要注重“精準滴灌”,把體現成長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傳播規(guī)律,有品味、有態(tài)度、有創(chuàng)意的電子書、微視頻等學習資料搬到網上、送上“云”端、開啟VR,讓學習黨史“潮”味十足。另一方面,要注重“多點開花”,在小紅書、抖音、快手、微博、知乎、B站等青年人喜愛的平臺應駐盡駐,不斷開辟新陣地,構建交互性強、信息量大、融合度高的媒體矩陣,讓學習黨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創(chuàng)作體現“代入感”的新內容。黨史長河中,有激流涌動,也有流水潺潺。有些青年會誤解,認為學習黨史是枯燥的、乏味的、說教的。殊不知,黨史并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記錄,而是由一個個真實鮮活的人物、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畫面交織輝映的磅礴史詩。提高“代入感”,貴在題材真。學史鑄魂,重在見人、見事、見精神。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遭遇過挫折、面臨過彷徨、經歷過彎路,但風華正茂的他們都有為國家干事業(yè)、為人民謀幸福的真心、真情、真作為。正因其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創(chuàng)作內容,才牢牢抓住了青年觀眾的心。提高“代入感”,貴在切口小。學史鑄魂,重在可敬、可愛、更可學。從“徐解秀的半條被子”讀懂一枝一葉總關情,從“徐海東的500塊大洋”讀懂旗幟鮮明講政治……我們要挖掘好、還原好、解讀好黨史經典故事,把其中蘊含的信仰之堅、作風之硬、奮斗之情、規(guī)律之道講清楚、說透徹,讓青年由淺入深、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嘗試體現“互動感”的新形式。開彈幕、發(fā)彈幕已經成為年輕人追劇看視頻的常選動作。彈幕之所以被追捧,就是因為可以在“你來我往”“一言一語”的互動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和強烈的歸屬。增強學習黨史互動體驗,就要“反客為主”,讓青年自己講、自己演、自己評。一方面,通過搭建“青年講壇”“青年黨史講習所”等線上平臺,讓青年自己寫評論、編話劇、錄視頻、開直播,分享黨史的學習心得,走訪家鄉(xiāng)的紅色印記,講述身邊的革命故事等,自己選出最喜愛的主講、主演、主編。另一方面,要用好本地紅色資源,在嘉興紅船、井岡山、延安……聆聽講解員的解說,在文物前、照片前、舊址前撫今追昔,接受黨史的教育、精神的洗禮。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廣大青年要擔負起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不斷了解黨的光輝歷史、感悟黨的初心使命、領會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體認黨的精神譜系、傳承黨的紅色基因,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來源:宣講家網)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