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圖省事兒,就把總重達9.3公斤的11塊木板從五層陽臺直接拋下。近日,通州區(qū)人民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的王某某高空拋物罪案件法院當庭宣判,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該案為高空拋物罪入刑后北京市首例判決。
近年來,由高空拋物引發(fā)的公共安全事件頻發(fā)。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數據顯示,自2018年至2020年,全國判決的與高空拋物有關案件分別為204、441和587件,其中刑事案件5、12、47件。數據也反映出,此前高空拋物行為進入刑事程序數量很少,民事糾紛占絕大多數。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今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實施,“高空拋物罪”作為新罪名單獨入刑,標志著國家從法律上遏制高空拋物這一不文明行為的約束力愈加強硬。此前對于此類行為,未造成嚴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一般依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但該罪名設置的刑罰“起刑點高”,不能涵蓋所有高空拋物行為,一定程度存在罪刑不相適問題。刑法修正案(十一)則將高空拋物行為規(guī)制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下的擾亂公共秩序罪中,降低了入罪門檻,實現了罪責罰相適應,法律懲治更加精準完備。此外,《民法典》也規(guī)定“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并明確了公安機關在高空拋物處置中的調查職責。刑民銜接,正是對陋習的有力震懾。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如果說高空拋物入刑,給依法打擊與治理提供了更“稱手”的法律武器,那么運用好每一個鮮活的案例,引領法治、促進治理,則是司法辦案的更高追求。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更要讓每一個案件的辦理都成為生動的社會普法公開課。讓任意妄為者付出更高法律代價,既是展示法律的效益,震懾預防犯罪,也是在提示人人肩頭的法律責任,警醒高空拋物不再是“出了事才有事,不出事就沒事”。本次宣判的北京首例高空拋物罪案件沒有造成人員傷害,但是小案最貼民心、最讓群眾有切膚之痛,將小案件當“天大的事”辦,正是司法機關守護法律權威的大擔當,正是法律、司法回應“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大作為。
“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猶記2016年,四川“天降鐵球”砸死女嬰案令人痛惜、痛恨,但由于始終無法查明拋物者,直到2020年,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判決該樓棟所有業(yè)主每戶賠償3000元。一人拋物,全樓賠償,或許是對被害人的一種寬慰救助,但真正的責任人卻始終逃逸在法律制裁之外,取證難、追責難是查處此類事件的痛點。因此,治理高空拋物,鎖定肇事者與定罪量刑同等重要,需要加強對高空拋物入刑的法律宣傳,需要社會每一分子站出來監(jiān)督、制止,更需要社會各界綜合施策、協(xié)同共治。
“高空拋物”入刑,居高豈能“任性”。在這方面,公民自覺和法律約束同等重要。每個公民都應自覺提升社會公德、法治觀念,從自身做起,管住任意妄為之手,只有全社會形成文明習慣和法治共識,才能筑起保護“頭頂上的安全”的堅固屏障。
(作者系北京市通州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