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2月11日電 題:李有錄的新年新變
新華社記者張文靜、郭剛、龔哲
新年將至,李有錄仍不緊不慢,趕集回來后,只買了40斤豬肉和一些水果。放下東西,在客廳里擺弄花草。愛人一下子急了,嘟囔著嫌他年貨買得不夠多。
李有錄打開冰柜,嘆了口氣,對著愛人說:“這都快放不下了。”
雖然對愛人的嘮叨不耐煩,但李有錄也理解。他不怪媳婦,過慣了苦日子,還沒學會享受新生活。
李有錄的家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xiāng)元古堆村。這里,氣候高寒陰濕,過去人稱爛泥溝。和李有錄一樣,村民們都被窮嚇怕了。2012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1465.8元,貧困戶221戶1098人,貧困發(fā)生率高達57.3%。
那時候的路可以說是“晴天揚塵路,雨天爛泥路,冬天溜冰路”。村民們出趟門特別不容易,過年趕集時,總想辦法多囤點年貨,久而久之成習慣。
李有錄和家人住在山里,靠幾畝薄田勉強生活。家里的土坯房遇到下雨就漏水;出門時,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要吃水,全靠一根扁擔挑回來。
李有錄說:“一年到頭,都是吃苦。到了春節(jié),哪怕打腫臉充胖子,也要湊錢買點東西。”
2013年,李有錄家被納入貧困戶。在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一家人的生活開始發(fā)生變化。他們享受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山上搬了下來,告別了世代居住的土坯房,住進了水、電等設(shè)施齊全的新房子。
田家河鄉(xiāng)黨委書記王寶林介紹,自2013年以來,1.14億元資金投向了元古堆村的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元古堆村完成了通村、社道路及巷道油(硬)化38.3公里,實現(xiàn)了村內(nèi)道路、入戶路硬化全覆蓋。全村共有130戶被集中安置在易地扶貧搬遷點。爛泥溝舊貌換新顏。
住上了新房子,走上了新大路。李有錄也見到了新世面,脫貧致富的新門路也多了起來。在村干部帶動下,他將家里的地改種為經(jīng)濟效益高的百合。村干部還協(xié)調(diào)外地客商集中到田間收購。李有錄吃苦耐勞,在周邊城市的建筑工地務(wù)工,一年下來,收入也不少。
2015年,李有錄一家脫貧。隨著一雙兒女長大,相繼成家,家里的生活大變樣。2016年,他家2畝百合賣了3萬多元。
過去種的是溫飽,現(xiàn)在種的是小康。2018年,李有錄將百合種植規(guī)模擴至20多畝。
新的一年如期而至。李有錄說:“咱口袋有錢,隨買隨吃。不像以前想方設(shè)法囤年貨了,這是家里第一個變化。”
“買上面包車、開著走親戚”是李有錄家今年的第二個變化。去年8月,李有錄從縣城買回了一輛面包車。這對他來說是新鮮事,但對元古堆村來說,并不稀奇。
田家河鄉(xiāng)鄉(xiāng)長王小明告訴記者,近兩年,群眾的腰包鼓了、日子更甜了,幸福指數(shù)提高了。家庭耐用消費品快速增長,全村共購置了198輛汽車,其中有小轎車143輛,客貨兩用面包車55輛。
這個新年,李有錄過得格外踏實。因為他下定決心,不再外出務(wù)工,在家專心種植百合。曾經(jīng),遠離家鄉(xiāng),外出務(wù)工,風吹日曬,三餐難定。這樣的生活他厭倦了。
現(xiàn)在,除了務(wù)農(nóng),李有錄還會抽空幫女兒帶孩子,生活逐漸變成他曾經(jīng)想要的樣子——衣食無憂,安居樂業(yè)。
爐火正旺,茶水沸騰。由茶葉、冰糖、桂圓、焦棗、枸杞和葡萄干等配制的“八寶茶”熱氣騰騰,一股濃濃的茶香飄散在寬敞明亮的客廳。李有錄和愛人圍坐在爐火邊,喝茶談笑,溫馨而溫暖。
冬已去,春已來。“千變?nèi)f化”還在元古堆村蟄伏或發(fā)生。李有錄不禁感慨:別了,曾經(jīng)的爛泥溝!“我”來了,漸行漸新的元古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